陶宇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相關部門對農業的布局與種植的結構進行了相關的調整,寶清縣地區的農作物布局也從大量的玉米種植逐漸添加了紅小豆的種植。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實行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占據著較大的優勢。近些年我國對紅小豆的需求量有著明顯的提升,我省便在農業基礎結構上增添了紅小豆、蕓豆以及雙青豆的種植。在這些雜豆種植比例上,紅小豆所占比重較大,由于它的品種多且用處廣泛,所以市場上對它的需求十分高,也就相應的帶動了一些農業種植業主的種植積極性。
目前我國的機械化程度和栽培技術有所提升,對于一些零散的種植業主來講大多數都用小馬力機械進行種植,而很多大型的種植業主則采用大馬力機械進行耕種,這就造成種植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種植規模和管理規模上的差異。紅小豆不僅在國內深受歡迎,在國外亦是如此,所以要想有效的增加紅小豆的產量和質量,就要從栽培模式上入手。
一、材料和方法
為了驗證不同栽培模式對紅小豆產量和單株性狀得到影響,相關科研人員進行實驗來分析,內容如下:
1、材料
實驗是在寶清縣經開區某紅小豆加工企業種植基地實施的,播種的日期為5月24日和5月27日,實驗的紅小豆種子類型是農安紅。
2、方法
首先,實驗的設計采用的是裂區的方式,主區實行的是耕作方式,服務則是施肥量。其次,對于產量的測定是在紅小豆單株的菜產量超過60%而且出現白色時,就拔出并曬上,并在每個區都選2平方千米,再將收獲的株數記上,把測試區域內的紅小豆植株拔下后裝入袋子中曬,等其脫粒以后稱重量,最后按每公頃的量折算。將實驗區附近的紅小豆植株拔除五株作為樣本,測量出它們的各項指標。最后,根據不同的處理對各紅小豆植株實驗狀況進行數據收集,然后觀察他們的產量趨勢。
二、實驗結果分析
1、不同因素處理下的產量比較
首先,根據方差分析方式表明,在栽培模式的不同下,壟作為110厘米的產量約為2700千克每平方千畝,而平作的產量約為2560每平方千米,表明前者高于后者,但是差異并不是特別大,卻高于65厘米的壟作、在65厘米的壟作下紅小豆的產量約為2150千克每平方千米,差異十分的明顯。
其次,在肥料的影響下有三個梯度的產量比,第一個梯度的產量和第二個梯度的產量約為2560千克每平方千米和2510千克每平方千米,差異并不大,但是都高于第三個梯度的2330千克每平方千米,在實驗中,第二個梯度的高肥料對第一個梯度的產量效果并不明顯,但是在中肥量下,第二個梯度的產量卻高于第三個梯度的產量。
最后,在種植密度的比較下,五個實驗區的產量分別大約為2800千克每平方千米、2750千克每平方千米、2400千克每平方千米、2300千克每平方千米、2000千克每平方千米,這其中第一個區域和第二個區域的紅小豆產量差異較小,但是卻明顯的高于其他三個區域的產量,這就相應的說明對紅小豆種植密度的合理化也能有效的提升其產量。
2、不同因素處理的互作效應
不同的栽培模式中措施的不同也影響著紅小豆的產量和單株形狀有著不同的影響效果,這些因素分別是肥料、種植密度、肥料加上密度,通過有效結合都達到了很明顯的成效。從栽培模式上來看,110厘米壟作的產量比較有明顯的提升,從肥料因素上來看,第二種梯度更利于提高整體的產量。而根據整體上來講,在實驗中110壟作模式下第一梯度和第二梯度的產量相對高于其他因素,但是要考慮到經濟的成本與植株倒伏的風險問題,中低梯度的肥料量與中低密度的因素結合也能有效的提升紅小豆的產量。
3、不同栽培模式下肥密處理的產量比較
根據不同栽培模式下在肥密因素影響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平作栽培模式中中密度肥料加上第三個類型密度種植的產量高于中密度肥料加上第二個密度種植以外的其他種植模式,在肥料量相同的情況下各個密度處理下產量的差異比較顯著。在65厘米壟作模式下低肥量處理之下各紅小豆種植密度之間的產量相差很小,而高肥量種植加上高密度種植的產量最大。但是65厘米壟作栽培下,肥料和種植密度相互增產的效果低于110厘米壟作的產量,高肥量高密度種植得到產量水平不如中密度種植和中肥量產值高。在低肥量的影響下各個密度值之間的產量差異相對較小。除此之外,110厘米壟作栽培模式之下對肥量和密度進行調節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加大,這其中65厘米壟作模式加上中肥量的產值高于110厘米壟作加上中肥量,雖然兩個模式之下的產量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性,但是從數據上來看分別將產量提高了大約30%和20%。另外,早實際種植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肥料的投入成本與倒伏等不利影響,所以中密度種植加上高肥量栽培模式不適應在大面積種植中使用。
4、不同栽培模式下肥密處理的單株性狀比較
根據實驗中的數據分析得出,耕作方式的不同對紅小豆植株高度的影響不同,平作高于110厘米和65厘米的壟作單位產量,而110厘米壟作產量和65厘米的壟作產量在植株的高度上面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但是植株的莖部粗度卻與植株高度的比例相反,平作植株莖部比其他兩種壟作的種植模式細。另外,在植株產菜數、粒數以及植株粒重等指標上顯示,110厘米壟作與65厘米壟作之間的差異不大,但是都高于平作的數據。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壟作耕作方式上不同的情況下平作的植株表現為莖部細長,而且生產能力小。
綜上所述,在經濟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市場對紅小豆的需求量與質量也不斷增加,為了提高紅小豆的產量和質量,相關技術人員在種植的密度、施肥量、種植高度的大牛股因素上展開實驗調查,從而得出有效的結論,并致力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155600 黑龍江省寶清縣經濟開發區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