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富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作為我國的一項主要農作物,水稻是人們餐桌上不能缺少的一種食物,其將人們的糧食生產問題很好的解決了。而影響水稻減產、降質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其病蟲害,因此就很有必要加強對水稻蟲害的綠色防控。近年來人們一直在深入研究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并對綠色防控技術展開了積極探索。所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即在不超過作物目標產量效益范圍的情況下,利用對多項技術進行優化集成(生物、生態、物理等),并限量使用有毒農藥來對有害生物予以安全控制。對此,本文簡要分析了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并從農業、生物、化學角度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策略展開了詳細探討,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有效參考。
一、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分析
為了能夠獲取最大化種植效益,就需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計劃,廣泛監控病蟲害變化情況,并積極創新防治思想及方法,如此方可促進種植質量的提升。現階段,據調查發現,巧妙地借助各種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預防和抑制病蟲害,可使工作質量更佳,并讓水稻總體產量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將傳統病蟲害防治技術同現代化防治技術相結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提升水稻品質。同時在主要活動項目中加入環境保護一項,以進一步發展現代化農業,將病蟲害防治目的順利完成。
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策略
1、農業防控技術
①選擇抗病性較強的高產品種
為對水稻病蟲害予以有效防治,則首先應對適合當地種植且抗病性較強的雜交水稻品種進行選擇。在進行水稻種植時,以雜交稻川優8377、蓉18優188、宜香優2115等為首選。而泰糯1號、背背糯等則是糯稻種植的主要選擇。與此同時,在種植正式開始前,應進行曬種,如此既可將水稻種植表層的病菌消滅,也可促進水稻種子內酶活性和發芽率的有效提高,加快水稻出芽。
②全面處理好病稻草
如果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有稻瘟病和紋枯病出現,則在將其收割后應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針對在水稻收割后還沒有處理的,應處理于來年水稻種植前。若稻草未在室內堆放,則應在較短時間內將其制作成飼料、燃料,又或是漚肥。但要想使用必須要等到稻草肥料充分腐熟后。如果病稻草在秧苗移栽之前還未被處理,就一定要把其堆放于室內,又或是在田坎附近堆放,一定要通過薄膜嚴實包裹,以有效遏制病稻草中的病源。
2、生物防治
目前,采用生物農藥或害蟲天敵防控水稻病蟲害,其是一種最有效、最直接的技術。種植水稻時,應有意識地保護病蟲害的各種天敵,促使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一般經常用到的幾種措施就是田埂種豆對蜘蛛等天敵予以保護利用,保護青蛙、釋放赤眼蜂。若水稻病蟲害較為嚴重,可采取菊酯、煙堿、魚藤酮等新型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在防治水稻多種病蟲害方面,這部分生物農藥的防治效果非常好。
3、化學防治
在田間病蟲害發病情況比較嚴重時,生物防治、農業防治效果差強人意時,就可對化學農藥予以合理選用,第一時間實施化學防治。因為水稻赤枯病屬于生理性病害,所以在種植時應保證土地深耕細作,將土壤熟化程度提高,并將施肥工作合理展開,為強化水稻植株抗病能力,應及時噴灑1%濃度的氯化鉀液、0.2%的磷酸二氫鉀。對于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浸種時可使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時間控制在2-3d左右,每天再進行2-3次的翻種。將10%己唑醇(40ml)和水(20-30kg)充分混合,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又或是在水稻封行后,每667m2用30~40kg水與55mL的10%己唑醇混合進行防治。在水稻稻瘟病剛開始發病時,噴灑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采用30g25%的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防治灰飛虱,又或是將20g20%的呋蟲胺可溶性粉劑同30kg水混合后于田間噴灑,每7~10d進行1次,連續使用2-3次,如此方可起到有效防治的作用。針對水稻稻縱卷葉螟可對多靶標2000~3000倍液、35~40g80%殺蟲單粉劑予以采用,以起到顯著防治效果。
4、物理防治
①色板誘殺
即將色板布置在稻田間,借助害蟲趨色性達到集中捕殺的目的。通過把藍板布置在稻田間,可較好的誘殺薊馬,黃板則能夠很好的誘殺水稻蚜蟲。通常為了將誘殺效果提高,一畝地色板的放置塊數為25塊,主要為棋盤型,且比水稻植株要高。
②激素誘殺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性信息素將害蟲誘殺,防治雌性交配使更多蟲卵產生,讓田間的害蟲數量有效減少。這樣做能夠很好的誘殺二化螟,一般放置性信息素誘捕器的時間在該蟲發蛾期,每畝控制在1~3左右。值得重視的是,最好大范圍使用激素誘殺方式,且將田間管理工作做好,以免讓稻田受到污染。
總之,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非常重要,需借助有效預防方法,并通過多種措施(農業、化學、生防等)展開綜合防治。所以,人們應高度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借助合理應用綠色防控技術來將發生水稻病蟲害的幾率降低,優化水稻質量。與此同時,還應對其他更有效的路徑展開積極探索,有效防控病蟲害,最終實現高產、高質種植水稻。
(作者單位:276001 山東省臨沂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