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迄今為止,馬鈴薯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我國也已成為第一個年產量超過8000萬噸的馬鈴薯生產大國。而我國的東北等地區產量尤為豐盛,此外,馬鈴薯淀粉含量很高,這就讓其具有更好的實用價值,它還廣泛應用于醫藥、酒精生產、淀粉、食品添加劑等方面。由此可見,馬鈴薯種植在我國穩定國家糧食供應安全、農業經濟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些年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植人員更加重視相關育種工作,農業技術人員經過不斷努力,一些像蠐螬、環腐病的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植物病害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一些細菌性病害,主要以青枯病為代表。本文主要研究了馬鈴薯青枯病的危害以及成因,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一、馬鈴薯青枯病的危害
馬鈴薯青枯病屬于細菌性病害的一種,病菌能與病株的殘體一起進入土壤,并長期存活,形成感染源。其中土壤水分的高低對病原菌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土壤水分關系到它在土壤中是否能存活。在高濕度的沖積土中,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可達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時間只有幾天。青枯病在土壤中不存在休眠狀態,而是在病株或雜草根際傳播。
一旦馬鈴薯被青枯病菌感染,植株的細根不久就會褐變,然后開始慢慢腐爛。剛開始我們可以發現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莖的維管束微有褐變現象,該部位會分泌出白色渾濁的液體。青枯病是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茄科蔬菜一旦被感染,就會出現植株枯萎,死亡迅速,莖葉仍保持綠色的癥狀。并且如果你用手病莖的褐變部位,會排出乳白色菌液。該病在高溫高濕、連作、土壤偏酸等條件下容易發生。
馬鈴薯患青枯病后產量會明顯下降,這主要有兩個原因:1、青枯病會損害馬鈴薯植株,特別是小根莖和塊莖,馬鈴薯植株就不能形成馬鈴薯塊莖或者壞死;2、青枯病會使馬鈴薯的品質下降,并產生褐變,流出白色渾濁的污液,就像腐爛了一樣,會對馬鈴薯的銷售產生不利影響。
二、馬鈴薯青枯病的防治策略
由上可知,青枯病馬鈴薯危害巨大,所以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青枯病的發生,因此我們不僅要對耕種進來良好管理,還要培育出優良品種。然而規范栽培過程和田間管理是控制策略的關鍵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改變耕作方式,由粗放式改為精細耕作
耕作方式使用壟種或堆壟土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土壤表面的水含量,讓土壤溫度得到提升,從而限制青枯病菌的大量繁殖,還可以隔離感染植株,讓健康植株不受影響。這就需要調節壟溝之間的行間距來實現。
2、推廣輪作
在目前的連作、平作過程中,青枯病菌能夠在土壤中更好的生存和擴散。客觀上增加了在在栽培水平上的染病風險。建議采用輪作的方式促進后續栽培,特別是移栽隔生苗和鑒定受感染的馬鈴薯植株殘體,以降低土壤環境本身的細菌能力。在輪作過程中,應注意青枯病不是馬鈴薯的一種特征性病原,應避免作物受到同一種細菌的侵染。
3、調節土壤生態環境
調整土壤生態環境。對于土壤溫濕度的調節,很難達到我們的要求,所以我們通過對土壤的其他生態環境的調節,從而形成有利于細菌清除的外部環境,可分為酸堿度和有益植物區系兩個方面。在pH值方面,在現有的研究體系下,采用石灰粉、植物灰等添加劑作為pH值的調節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植物的抗性,確立了土壤有益菌的生態優勢,進一步壓縮了總的pH值微生物防治背景下土壤中青枯病的發生量。
4、強化田間管理
①為避免對植株根系的損傷,減少感染。我們應該增加對機械的使用以及土壤的生物治理等,②如果發現病株,應該立即拔除并燒毀,對周圍土壤進行消毒。通過這種方式對沒有生產管理價值的進行毀種。
5、加強育種與消毒工作
建議在育種時,采用無土栽培或者流動新土栽培等方式。并且在此過程中,要做好殺菌工作。該模式能有效地消除馬鈴薯種子萌發期的細菌感染,提高馬鈴薯育種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成功率。具體來說,移栽時,用殺菌劑或浸泡根,使作物沾上有益細菌。
綜上所述,馬鈴薯青枯病是馬鈴薯等作物栽培中常見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嚴重影響其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本文具體從土壤和含水量上分析了馬鈴薯青枯病發生的原因,并且從改變耕作方式、促進輪作、調整土壤生態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加強培植和消毒工作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防治對策,為后續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151700 黑龍江省明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