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繼權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追求飲食的安全、綠色、健康。傳統的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為了避免因雜草、病害、蟲害而減產,農戶往往要使用大量的除草劑、農藥,這就使得水稻產品的農殘超標,嚴重影響稻米的質量。由此可見,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已經不再適合現代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推廣和應用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是市場的選擇。
一、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概述
1、化學綠色防控技術
傳統的化學藥物病蟲害防控技術的主要問題在于,應用化學藥劑防病、治病、防蟲時用量的過大,雖然很好的控制了水稻的病害、蟲害,卻容易在稻米上留下過多的農藥殘留,也容易污染和影響水稻種植土壤的營養結構和生態環境,容易導致水稻中病原體、害蟲的耐藥性,從而使得下一年的病蟲害更加難以控制。因此,應用化學藥劑進行綠色防控的關鍵在于適量和減量。
(1)對水稻種子進行藥物處理
在正式育苗或水稻直播前,種植戶可以將種子在殺菌殺蟲的藥劑中浸泡處理,避免種子在種植過程中被土壤中的病原體、蟲卵侵蝕,保證種子萌發率的同時,減少水稻植株在萌發期對藥物的需求量。
(2)對水稻秧苗實行帶藥移栽
若農戶選擇水稻的插秧種植方式,則需要對水稻進行育苗后移栽。農戶可以在正式進行水稻秧苗移栽前1~2d時,對秧苗噴灑一些殺蟲、除菌的藥劑,比如春雷霉素、阿維菌素等,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預防水稻秧苗在大田中受到病害、蟲害侵蝕,保證水稻秧苗的移栽成活率,同時減少水稻秧苗在移栽初期對藥物的需求量。
2、物理綠色防控技術
(1)燈誘技術
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燈誘技術是十分常見的物理類綠色防控技術,主要針對的是農田中的害蟲,其原理是利用害蟲在夜間的趨光性。農戶可以將農田進行面積劃分,相距200m的距離放置一盞誘蟲燈,使誘蟲燈在水稻田中呈現出“井”字排列規律。水稻田中害蟲的活動高頻期在于每年的5月中旬到8月底,活動高頻時段是傍晚到零點左右,因此,農戶可以在每年的5月中旬到8月底開始使用誘蟲燈,傍晚開啟,次日凌晨1點左右關閉,這樣的使用方式能夠在有效誘殺大量害蟲的同時,保護田間的益蟲、益鳥、青蛙。
(2)利用水位升降控制害蟲數量
農戶在長期種植過程中可以發現,有些類似于稻螟蟲的害蟲會選擇水稻下部枝葉處來產卵,孵化出的幼蟲以下部枝葉作為最初的食物來源,因此,農戶可以在察覺到害蟲成蟲向水稻植株下部移動產卵時,釋放水稻田中的水量,降低水位至覆蓋底泥,從而誘使成蟲的產卵位置下移。這樣農戶就可以在幼蟲孵化的高峰期通過大量灌水來消滅大量的幼蟲,控制水稻田中害蟲的密度和數量,控制當季的蟲害泛濫程度。
3、生物綠色防控技術
(1)性引誘劑
農戶可以在水稻田內投放性引誘劑和誘捕器,利用仿雌性害蟲的性引誘劑來吸引雄性害蟲,從而大量捕捉和消滅水稻田中的成蟲,降低害蟲的繁殖和產卵量,降低當年的蟲害泛濫程度。農戶對性引誘劑和誘捕器的投放密度要控制好,每公頃需要投入誘捕器約30個,保證性引誘劑的使用效果。
(2)稻田鴨養殖技術
農戶可以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在稻田中養殖雛鴨,雛鴨的投放時間最好在移栽操作的1周后,這時候秧苗基本返青,不會輕易被雛鴨啄傷。雛鴨在稻田內以害蟲和剛發芽的雜草為食,能夠有效控制稻田的害蟲數量和雜草密度。同時雛鴨在稻田中劃水時,腳掌不斷波動水面,會降低水體的澄澈度,減少雜草的萌發數量。稻田鴨的糞便還能夠直接肥田。通常情況下,每公頃水稻田能夠承載180只左右雛鴨的生長所需,長大后的稻田鴨也是農戶繼稻米外的另一部分收入。
(3)稻田魚養殖技術
魚苗投放在水稻田的時間基本與雛鴨的投放時間一致,當然二者最好不要在稻田中供養。1周后的秧苗基本返青,魚苗的啃食不容易傷害已返青秧苗的根莖,但能夠大量消滅水稻田中的雜草和蟲卵。因此,稻田魚也能夠幫助農戶控制水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密度。稻田魚的糞便還能夠直接肥田,增加水稻田的營養成分。而且稻田魚還是農戶繼稻米外的又一部分收入。
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對策
1、通過建設示范基地進行推廣
示范基地是農業部門向農戶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平臺,是向農戶展示技術優勢和應用成果的有效陣地。農戶通過示范基地親眼看到技術的應用過程、應用效果,更容易接受技術推廣人員的說辭,從而產生想要嘗試使用的心理,逐漸接受新的防控技術。擁有示范基地的情況下,農業部門向農戶做技術推廣工作的成效能夠呈現有效提高。
2、重視技術推廣宣傳和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宣傳
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的宣傳優勢,向農戶進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讓農戶明確新技術的優勢和作用,吸引農戶走入示范基地或推廣課堂去傾聽技術人員的講解,消除農戶對于新技術的誤解,提高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效率。同時,農業部門還要利用宣傳渠道向農戶宣傳國家對于新技術頒布的配套扶持政策,借助政策來打消農戶對于經濟損失的后顧之憂,使農戶更加愿意配合嘗試使用綠色防控技術,提高農戶的積極性。
3、積極培養基層技術人員
對于農民群眾來講,只來一兩次的農業技術專家的作用比不上天天駐扎在田間地頭的基層技術人員的作用,這些基層技術人員是他們遇到技術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求助的對象。因此,培養基層技術人員是提高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效果的重要一環。農業部門要積極組織技術專家對基層技術人員做培訓工作,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使他們更能夠承擔起向農民群眾提供技術支持的責任。
(作者單位:164032黑龍江省北安市楊家鄉農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