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揚 周寶琴 伍瑞林
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工業化建設的加快,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也造成了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微小影響在經過日積月累的放大效應后都可能導致氣候變化進而造成氣象災害等問題。本文根據多年以來氣候變化的現象,對我國的氣象災害問題展開分析。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時多方面的,可能會造成糧食產量的變化,大規模生物災害的發生以及其他環境災害的發生,對生產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氣候是指生活環境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天氣特點,比如我們常說南方地區氣候濕潤,西北地區氣候干燥等,然后氣候不是簡單指代此類地域性的常規天氣,也包含而來極端的天氣環境。長期穩定的氣候有利于當地的生物對其進行適應,進而發展出獨特而穩定的生態系統,但是當氣候突然發生劇烈改變,出現極端氣候時會為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氣候的極端變化具有偶發性,人類和生物很難以及時作出應對,提前進行預防,也往往不受到重視。但是極端氣候的出現大多是長期影響的結果,在其出現之前也會有一些征兆,本文對一些氣候變化展開分析,并提出一些簡單的措施。
一、我國近年來的氣候變化情況
1、溫度變化
隨著人類工業化生產的加強以及人類能源消耗的增長,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日俱增,全球變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研究發現,百年來我國的氣溫平均上升了0.5度,基本上和全球的氣溫變化趨勢其變化趨勢相同。比如我國北方地區的冬季溫度上升明顯,近年來降雪線逐漸北移,其中華北和東北地區溫度上升較為明顯,而在我國的西南地區氣溫反而有所下降,東南地區則不太明顯。在全球變暖的問題上,表現為南北極的冰川逐漸融化,海平面有上升的趨勢。而候鳥和洄游性魚類的遷徙也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改變。
2、降水變化
隨著氣候的變暖,近年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降水有增加的趨勢,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的降水也有所增加,但是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降水量卻又下降的趨勢。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由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大范圍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等工程的進行,土地荒漠化現象有所緩解,部分沙漠區域開始收縮,比如毛烏素沙漠。但是東北與華北地區隨著降水量的下降和用水量的上升,地下水的開采越來越嚴重,有些地區出現了水資源枯竭的趨勢。
二、我國近年來氣象災害的變化
氣象災害很多時候不是獨立出現的,其可能是多種災害一起出現,同時存在,氣候變化時一個復雜的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本文對幾類常見的氣象災害展開介紹:
1、沙塵暴減少
2000年左右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沙塵暴非常多發,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沙塵暴非常嚴重。沙塵暴一般爆發與冬去春來之際,隨著氣溫的上升,西伯利亞地區會形成強勁的旋風由北向南而來,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又常年干旱,土地砂質化嚴重。強勁的西北風會將浮土帶到空中進而形成沙塵暴天氣。當時的北京一到春天就是遮天蔽日的黃色,而整個北方地區都處在沙塵暴的威脅下。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上馬了一系列的環境改造工程,比如著名的三北防護林等。
沙塵暴的形成和氣候密切相關,在干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下,極易爆發。沙塵暴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其背后也反應出了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隨著多年來持之以恒的的治沙防沙工作,以及西北地區氣溫上升,降水率的上升。近年來,我國華北地區的春天已經較少見到沙塵暴的天氣。這背后固然有治沙防沙人的功勞,但是氣候變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目前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仍然存在著沙塵暴的現象,沙塵暴出現的概率與風速也有關聯,一般而言越大的風速越會引發沙塵暴天氣。
2、旱災和洪澇災害
旱災和洪澇災害的發生都和降水量密切相關,降水過少增爆發旱災反之強降水過多則會造成洪災。我國地域廣闊,國土的降水非常不均勻,表現在具體的現象上就是北方多發旱災而南方多洪澇災害。根據數據研究表明,多年來我國的長江、淮河等流域降水增長明顯,每年夏天抗洪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造成比較大的損失的一次是98長江抗洪。而在我國的黃河流域降水則連續干旱,而且逐漸加劇,近年來有所緩解。
造成洪災的主要原因是強降水天氣,研究人員通過建模分析發現,如果降水頻率不變,年降水量上升或下降會帶來強降水天氣的上升或下降;而如果降水頻率降低,但是年降水量不變甚至下降時都會導致強降水天氣的上升。通過分析發現多年來我國的年總降水量基本保持平穩,但是降水頻率卻有下降的趨勢,意味著我國的降水量平穩但是降水頻率下降而導致了強降水天氣的增多。而強降水天氣的增多和降水頻率的下降也導致了我國的降水分布極不平衡,通過研究發現我國的南方地區的強降水值和降水強度都有上升趨勢,強降水事件也逐漸增多,而我國華北地區的降水量卻逐漸下降,強降水量和降水強度也趨于減少,我國西北地區隨著降水量的上升,強降水量和降水強度也逐漸上升。
從世界范圍來看,非洲南部、北部和中東地區的干旱近年來更加嚴重,歐洲和南北美洲地區的降水則有上升趨勢,而澳洲的降水有所下降。近年來,全球變暖現象嚴重,而在干旱的地區嚴重缺乏降水,我國的降水不均衡尤其是華北地區降水減少常導致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區的干旱情況,尤其是華北和東北地區,近年來受到旱災的影響較為嚴重,而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地區隨著降水量的上升洪澇災害則較為嚴重,從而造成了我國北旱南澇的情況。此外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還受到臺風帶來的強降水天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困擾,旱災和洪澇災害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3、大風冰雹的災害
我國的大風冰雹災害分布非常分散,據統計每年平均發生大風冰雹災害一千次以上,頻率較高時達到兩千一百多次,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相對而言,冰雹造成的直接危害更為嚴重,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導致絕收,有時甚至會造成人生傷害事故。
4、熱害和冷害
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其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是夏季低溫冷害,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東北地區的氣溫上升比國內其他的地方更為明顯,因此夏季低溫冷害的災害有所減少。但是隨著氣溫的上升也可能導致其他的災害發生。
三、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的影響
氣候變化不僅會帶來氣候災害,其也可能導致病蟲害,而病蟲害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比如今年從非洲地區爆發的沙漠飛蝗災害,飛蝗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對當地居民的糧食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和影響。歷史上我國的糧食安全也不斷受到病蟲害的威脅。病害蟲的生長發育、分布與氣候密切相關,而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病蟲害的爆發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隨著我國西北地區的溫度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影響西北地區病蟲害的主要因素為降水和溫度,而病蟲害有所上升;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隨著冬季溫度的上升,冬季的縮短影響病蟲害的因素主要為溫度、日照以及降水,隨著氣溫的上升病蟲害有逐漸增多的趨勢。我國的長江流域是主要的水稻生產區域,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呈現出一種暖干化的趨勢,導致病蟲害逐漸加重。
綜上所述,本文介紹了氣象變化造成的氣象災害和對農業造成的病蟲害的影響,近年來全球變暖趨勢明顯。但是2020的春天就爆發了非洲沙漠飛蝗、澳洲數月大火等災害。此類災害的發生大部分是連續干旱和降水不均造成的,面對災害有關部門應該及早拿出對策,降低損失,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
(作者單位:1.510000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氣象局;2.510000廣東省廣州市氣象公共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