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欣
新冠肺炎疫情的時間長、范圍大,目前還在世界范圍內持續蔓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影響,給脫貧攻堅增加了困難和挑戰,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堅持問題導向,找準脫貧攻堅的著力點,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現實意義
2019年底,我國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貧困地區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精神面貌同樣極大改善,群眾自主脫貧的決心、能力得到增強,脫貧攻堅穩步推進。
1、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們發展的目的,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在我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實現脫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堅持加大投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解決脫貧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鞏固黨的群眾基礎的需要
脫貧攻堅事關黨的執政安全和人心向背。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位于世界第二位,但發展還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問題,貧困人口尚未全部脫貧。脫貧攻堅,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增進人民福祉、讓貧困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得民心者得天下,廣大幫扶干部積極進村入戶扶貧,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樹立了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實現全面脫貧,“有利于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3、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給世界扶貧帶來信心
我國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占世界脫貧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我們在自身脫貧的同時,分享減貧經驗,幫助其他國打破發展瓶頸。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吸引國內外產業、資本、人才等資源向貧困地區聚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打造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給世界扶貧帶來信心,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正在力圖擺脫貧困的國家和人民提供有益借鑒。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可避免地給脫貧攻堅帶來沖擊和影響。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脫貧關鍵時刻,越要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增強問題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做好應對困難的各種準備。
1、疫情對農產品銷售、農民工務工增收帶來影響
疫情導致農產品滯銷和農產品價格下降,農產品主產區因交通運輸限制,物流不暢,農產品無法運出,出現銷售困難。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受阻。據調查統計,某縣共有2000余名貧困人口有務工能力,每年正月初七左右返崗,因疫情不能按時返崗。共有扶貧車間2處,全部停工,貧困人口無法就近務工增收。疫情對家庭收入低且收入不穩定、本來就處于低保邊緣的低收入群體,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居家的孤寡老人、困難兒童、重病重殘人員等相對弱勢的群體,帶來新的生活壓力和沖擊。
2、有的農村基層干部出現松勁懈怠現象
有的扶貧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要求低,滿足于過得去,有歇歇腳、喘口氣的想法,出現厭戰煩戰、懈怠等情緒。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存在應付心理,工作不細致。有的憑估測填寫貧困戶人口收入、政策補貼等信息,貧困群眾對上墻收入不認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時有發生。比如,頻繁填表報數和層層評估檢查,給基層增加了負擔。有的地方對貧困戶的幫扶缺乏持續性,有的沒有穩定脫貧,就停止了幫扶政策措施,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3、農村扶貧政策落實上需要加強
扶貧政策的全面把握上不精準。對貧困戶的政策落實不到位。比如,門診慢性病政策的落實,有的貧困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每月藥費400元左右,但未及時辦理門診慢性病。有的貧困戶未及時享受到特困供養政策,存在“該吃五保吃低保”的問題。有的貧困戶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且個人有務工意愿,未及時得到就業幫扶。部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參與脫貧攻堅主動性不高,甚至出現“干部大干、群眾等靠要”的現象,貧困戶養成了“福利依賴”思想。貧困戶與臨界貧困戶之間存在落差。貧困戶在住房、醫療等方面獲得較高保障,一些地方甚至好于一般群眾,臨界貧困戶容易產生心理落差。
4、農村產業扶貧項目方面需要改進
產業發展是精準脫貧的支柱。問題在于:一是扶貧產業過度依賴扶貧干部,一些扶貧干部靠自己的人脈資源引入扶貧項目,扶貧干部走后,有的企業出現停工停產等問題。二是扶貧產業定位不精準。扶貧產業低端單一,主要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和制造業。許多扶貧項目的選擇上不能因地制宜,出現盲目跟風,發展產業趨同,沒有形成產業鏈,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出現農產品賣難、滯銷、“谷賤傷農”現象。三是有的產業扶貧項目資產損毀閑置、扶貧資產監管不到位、資產確權進度慢等。有的項目收益分配不及時,扶貧項目收益分配方案制訂流程不規范,未履行“村提方案、鎮級審核”的分配流程。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著力點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打贏的,要拿出“繡花”的功夫,精準施策,找準著力點,實現穩定脫貧。
1、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健全防止返貧機制。一是實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盡快恢復扶貧產業。對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給予臨時性安置,或者線上服務農戶,線上培訓困難群眾。二是建立動態管理的貧困戶數據庫。對因疫情突遭變故返貧致貧的,以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困難家庭等存在返貧風險的人口,強化人文關懷、心理疏導。三是建立防返貧預警網格化管理體系。一個社區設為一個網格,鎮街負責人為轄區內所有網格總指揮,社區書記為網格長,包村責任人為網格信息員。定期排查,做到責任、幫扶、政策、監管持續用力,防止邊緣戶和已脫貧貧困戶返貧。
2、加大農村扶貧產業項目建設,發揮好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作用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加強扶貧項目建設、運營和管護。在人口較為集中的貧困村建立“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事村居保潔、公共設施維護等工作。這種方式的扶貧能讓貧困者獲得一種價值感、成就感,克服懶漢思想,增強貧困群眾自身的脫貧志向和內生動力。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幫扶帶動作用,發揮小額扶貧信貸等支農惠農貸款作用,能貸盡貸,支持貧困戶自主創業。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加大消費扶貧。借助互聯網,發展農村電商,通過訂單把供給和需求緊密聯系起來,促進農產品消費,穩定貧困戶脫貧成果。
3、把作風建設貫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過程,專心致志抓落實
作風建設關系脫貧攻堅戰的成敗。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農村貧困人口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放在心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反對搞弄虛作假、數字脫貧,克服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靠實干的作風一點一滴擺脫貧困。要“咬定扶貧攻堅不放松”,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減輕基層干部負擔,不能讓扶貧基層干部忙于加班加點填寫各種表格,忙于檢查應付,把進村入戶調研、辦實事的時間都擠掉了。用務實作風贏得人民的支持信任。
4、強化社會保障兜底作用,對農村特殊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充分做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特困人員、低保對象、60周歲以上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對無勞動力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家庭,因殘重度貧困的家庭,因病重度貧困的家庭,實行一對一幫扶,確保他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在扶貧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慈善救助與社會救助有效銜接。社會保障不能超越發展階段,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防止貧困農民形成依賴心理,坐等福利上門,對非貧困人口造成“懸崖效應”。要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增強群眾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信心。
5、加強激勵約束機制建設,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提供制度保證
科學的激勵制度是脫貧攻堅的利器。以實績論英雄,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把脫貧實績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做到做與不做不一樣,做多做少不一樣,獎優罰劣,讓能者上、庸者下。“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健全完善第三方扶貧評估機制,加強對脫貧攻堅的社會監督。組織高校青年學生、志愿者參與扶貧,讓他們深入貧困農村了解民情、提升覺悟,形成人人參與脫貧攻堅的氛圍,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開展常態化督導和經常性約談機制。對脫貧責任落實不到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扶貧領域腐敗現象等突出問題,嚴肅追責問責,讓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人民、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作者單位:261500山東省高密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