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一、山陽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山陽縣基本情況
山陽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是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國家深度貧困縣、革命老區縣之一。縣域面積3535平方公里,轄18個鎮(辦)239個村(居)46萬人,耕地44.4萬畝??h境為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年均氣溫13.1℃,年均降水量709毫米,年無霜期207天。境內有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野生動物26種,野生中藥材1000多種,素有“西部藥鄉”之美譽。旅游資源豐富,有“秦嶺奇觀”天竺山、“西北第一洞”月亮洞、“千年古鎮”漫川關、“百里生態旅游長廊”金錢河等美景。
2、山陽農業發展現狀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糧食作物方面,全縣按照“擴薯穩麥優玉米”的思路,糧食作物不斷向優質、高產、高效方面轉變。馬鈴薯、紅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小麥、玉米面積逐年遞減,并積極向高產田集中,品種向專用型和糧飼兼用型轉變。2019年,全縣播種糧食作物59.63萬畝,其中小麥10.82萬畝、玉米16.15萬畝、薯類9.86萬畝,其它22.8萬畝;經濟作物方面,以藥、菌、果、畜、茶、蜂等為重點的“4+X”特色產業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累計建成千畝以上中藥材基地45個、林果基地54個,千箱中蜂基地21個,萬畝有機茶園3個,規模畜禽養殖場78個,食用菌產業流域8條、基地(園區)79個、標準化食用菌大棚1500個。帶動全縣累計發展中藥材54萬畝、林果133.68萬畝、食用菌8000萬袋、天麻1650畝、茶葉15.61萬畝;飼養畜禽392.15萬頭(只)、中蜂6.48萬箱、水產1250畝。
(2)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向多種經營所有制快速轉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園區、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適度規模經營、設施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農業新業態快速興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正在被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所代替。全縣累計發展農業385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69個、專業大戶182個、家庭農場156個。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0個,其中市級以上農業園區11個。探索推行的村集體經濟“2+X”發展模式,催生村集體經濟蝶變發展,培育孵化了“城鎮帶動、資源資產、鄉村旅游、政策依托、組織帶動、產業發展、服務創收、異地置業、電子商務、社會幫扶”十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2019年全縣集體經濟總收入3561萬元,村均收入14.9萬元。
(3)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以農業機械化、品牌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物聯網、自動化生產線、職能溫控設施、農產品二維碼質量追溯體系、農產品網上銷售等農業信息化大量應用,高耗能、高污染、低產能產業逐步淘汰,生態綠色、高效循環產業快速發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2019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12.3萬千瓦,機收機播機械加工率達到18.4%。全縣累計開發農產品30多類200余種,注冊農產品商標266個,認定“三品”農產品52個、地標產品2個。
二、存在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依然偏小,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不高。二是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高標準農田面積小,灌溉設施建設滯后,“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突出。三是“小農戶”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適度規模經營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區域特色優勢尚未形成,缺乏強有力的農業品牌。
三、建議及對策
1、依托資源,突出特色,揚優成勢壯大區域特色產業
大山既是掣肘,也是優勢。山區農業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好山、好水、好環境,念“山字經”,打“生態牌”,走產業綠色化發展道路,促進優勢特色產業揚優成勢、做大做強。
2、立足優勢,外引內育、招企興業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要立足縣域山、水、林、礦等自然生態資源、人文資源,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打好政策、資源、親情和營商環境“四張牌”,加大縣外招商和內部培育工作力度,大力招引培育一批實力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3、依靠改革,合理規范,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要穩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加強農村土地、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等改革成果運用,通過合理、有償、規范的流轉或入股方式,實現化零為整、資源整合和規模經營,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和資金、人力等生產要素,向改革要動力、要效益。
4、質量興農,綠色發展,創亮打響農產品牌
要深入推進質量興農戰略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一體化認證、“名特優新”農產品認定,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積極創建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縣和農產品優勢品牌,形成質量第一、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依靠品牌引領農業發展。
(作者單位:726400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