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寶明
為適應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家庭農場數量快速增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運行日益規范,功能不斷拓展,競爭力逐步增強。
一、主要做法
1、認識到位,組織有力。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充分認識農業新型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切實把規范提升農業新型主體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為此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就農業新型主體發展進行專題研究部署。縣農業農村局(畜牧、漁業、農機)、發改、財政、水利、林業、稅務、市場監管、銀監、供銷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依法做好家庭農場的指導、協調、扶持和服務工作,形成促進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主體規范、提升、發展的強大合力。
2、建章立制,規范發展。在推進農業新型主體全面發展過程中,我縣按照循序漸進、規范管理的原則,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制定了《關于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和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配套政策和規定,指導農業新型主體的健康、規范發展。
3、政策保障,保護扶持。我縣認真落實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主體在財政稅收、人才培養、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登記注冊、科技興場、農超對接、示范場創建、信息化與規范化建設、有關規費減免等方面的各項優惠政策。縣計劃建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農業新型主體的土地流轉費用獎補。各金融機構把農業新型主體作為農業信貸的重點,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積極開展各類符合法律規定和實際需要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財產抵(質)押貸款。各級安排的涉農貼息貸款項目,對符合條件的農業新型主體予以優先支持。
4、示范帶動,加強培訓。我縣積極組織開展以主體職業技能化、規模穩定適度化、管理科學規范化、生產集約標準化、品牌營銷市場化、效益突出綜合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示范場建設,并建立復評制度,實行動態管理;目前已培育了培育省級示范場6家、市級示范場28家。支持農業新型主體開展對成員的培訓教育,把農業新型主體人才培養納入“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分期分批對農業新型主體社負責人、經營管理人員和財會人員進行培訓,建設了一支懂合作、善經營、會管理、有奉獻精神的帶頭人隊伍。
二、發展成效
1、發展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農場能夠有效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導致的土地閑置問題,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超齡勞動力的勞力互補、技術互補、資金互補、時間互補、資源互補等作用。
2、促進了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家庭農場相較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較好的傳承性,能較好的維持和保護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推進了科教興農和培育了新型農民。大部分農場主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較強,懂經營、會管理,是典型的新型農民。通過教育培訓,農場主對現代農業有了新的認識,新良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接受度和采用率較高。
截至2019年底,全縣共發展各類家庭農場503家。行業分布為:種植業434家,畜牧養殖業11家,漁業養殖4家,種養結合6家,其他48家。家庭農場勞動力總數為2665人,其中家庭成員1285人,常年雇工1380人。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34893畝,年經營收入7089萬元。
三、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不足。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還沒有充分認識農業新型主體和基地品牌建設在促進“三農”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重視程度不足,存在畏難發愁情緒、放任發展思想,缺乏對農業新型主體和基地品牌建設的指導、服務和支持。縣鄉兩級財政尚未安排任何資金用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規范、提升、發展和獎勵。
2、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小,實力有限。我縣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小,資金不足,實力有限,信息化程度較低,與市場對接困難;內部規章制度不健全,服務不完善,總體上處于粗放型發展,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和品牌化生產。
3、資金運作困難。目前,家庭農場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資金問題。由于借貸難度大、借貸額度有限,同時農業新型主體大多集中在發展種養殖業,而種養殖業有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天然屬性,導致農業新型主體難以做大做強。
四、意見建議
1、對金融支持的相關需求
(1)建立全覆蓋的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征信體系,建設全國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征信查詢系統。
(2)建設有競爭性的農業信貸體系,根據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要求推進各國有銀行在農村設立基層金融服務網點。
(3)推動建設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直接利用征信體系和擔保體系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服務,使融資過程脫離政府部門和村集體的影響。
(4)為化解金融部門疑慮,對無征信記錄或征信記錄不良的,可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鼓勵以倉單質押、農用機械、農作物收益權、土地經營權、訂單等作為擔保手段進行融資,以創新三權分置后農村產權融資方式、拓寬農村產權融資渠道。同時,可推動國家設立三項機制:一是設立以國家財政為主導的農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由國家財政每年安排資金設立“三農”小額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專門用于涉農金融機構發放小額信用貸款的風險補償;二是設立對涉農金融網點的稅收優惠機制;三是設立對農業貸款的財政貼息機制。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制定扶持政策。政府協調工商、稅務、土地、林業、農機、稅務、農業等部門,給與家庭農場在稅收、注冊登記、產品認證、基地建設、農機具購置等方面政策扶持。二是加大政府對家庭農場的財政扶持力度,探討創建有效的貸款擔保機制,以財政投入阻止金融部門資金流向非農化的意向和趨勢,撬動、引領和實現金融服務農村、提供專業性融資服務的迫切需求。
(作者單位:276100山東省郯城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