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越來越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當今的低碳經濟背景下,為了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將低碳理念充分的融入到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大力的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本文以河南省為例,就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轉變對策做了相關的闡述與分析。
一、低碳經濟概述
低碳經濟屬于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手段。借助于低碳經濟的發展,不但可以有效的緩解溫室效應,還可以有效的減少各種高碳能源的消耗,從而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低碳經濟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在當今的時代里,低碳經濟不僅僅適用于工業領域與制造業領域,還適用于農業領域與服務業領域。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不符合當下的低碳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對于當下的農業經濟而言,借助于低碳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正確引導,能夠有效的推動農業經濟逐步的走向生態化與科學化的發展道路。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當今的低碳經濟背景下,就河南省的農業經濟發展而言,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的。首先,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比起來,河南省的農業科技水平還相對落后。具體來講,一方面,在一些較為偏僻的農村地區,至今普遍存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當地的農民群眾對于各類先進的農業知識、農業科技以及農業機械設備的可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之下,除了會抑制當地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之外,還會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還較為落后,與城市地區的教育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大部分農民都沒有接受過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在這種情況之下,農民群眾自然也就難以充分的理解發展農業科技和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另外,農機隊伍的綜合素質水平也有待提升,很多農技人員并非純農業專業出身。其次,某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有待提升。近年來,河南省一種很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實施了一系列的發展策略,完善了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的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是,某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依然有待提升,某些農村地區沒有配備先進的水利設施,從而無法高效的開展相關的農業生產活動。另外,某些農村地區依然在沿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缺乏對低碳農業的認識,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小農經營特征,農業生產活動難以抵御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難以有效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最后,農業污染問題依然嚴重。某些農村地區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為了迅速的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往往會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然會引發各類污染問題,例如土壤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以及農藥殘留問題等。通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提升農產品的產量,但不利于農業生產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轉變對策
在當今的低碳經濟背景下,對于河南省的農業經濟發展而言,首先,相關的政府部門要對低碳發展理念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以此來將低碳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的融入到河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一方面,要全面系統的在農村地區開展相關的宣傳工作,向當地的農民群眾大力的普及低碳生產理念,使其能夠逐步的認識到環境效益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重要性,并將農業低碳發展情況作為村干部考核指標;另一方面,全面強化農技推廣工作,積極的向農民群眾傳播環保生產知識,大力的推廣具備環保功效的農業機械設備。另外,相關的政府部門還要對低碳農業示范區的建設予以高度的重視,讓農民群眾能夠直觀的感受到低碳發展的效益,從而有效的增強農民群眾對低碳農業的可接受程度,進而使其能夠積極的參與低碳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其次,構建出完善的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不斷的提升農業資源與農村資源的利用率。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要切實的實現農技人員與農民群眾的有效溝通,鼓勵農民群眾積極的應用各種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和農業生產技術,例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以及節水灌溉技術等;積極的探索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替代。用農家肥來替代化肥,用生物農藥或生物治蟲來替代化學農藥,用可降解農膜來替代不可降解農膜;積極的采用立體種養的節地模式,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等自然環境條件;大力推進“三品”基地建設,保障農產品的品質;大力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各類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氣化秸稈以及沼氣等;對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加以循環利用,例如使用稻米的稻殼來充當燃料;促進區域農業產業的循環發展,從低碳發展的角度來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根據當地實際的農業產業狀況與農業市場狀況來構建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流通業之間的產業大循環。
(作者單位:455000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