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與莫奈繪畫有很大聯系。兩者都刻畫自然景物,表現朦朧的畫面感,對事物的描繪帶有主觀性,代入感很強。德彪西的早期鋼琴作品《月光》,初步具有印象派的風格,與莫奈的印象派繪畫有很多相似性。本文主要立足于印象派產生的社會背景、印象派繪畫與音樂的特點、鋼琴作品《月光》與印象派繪畫的聯系,論述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與同時期的莫奈繪畫的關系。
【關鍵詞】德彪西;印象主義;《月光》;莫奈繪畫
中圖分類號:J65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2-0071-02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出生于法國,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物。其創作風格深受印象主義繪畫影響,創作內容不僅具有法國傳統音樂特點,還蘊含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等其他音樂的特色。德彪西擁有常人所沒有的聽覺能力,他能聽到常人難以辨別的泛音,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也借助這一優勢,加入其聽到的泛音,幫助聽眾聽到他們不曾辨別出的泛音,所以他的作品一開始聽起來會有些不解,聽習慣之后又會非常喜歡。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月光》,創作于1900年,是《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首,屬于德彪西的早期作品。從創作風格上來看,初步具有印象主義風格。
印象主義音樂處于浪漫主義音樂、現實主義音樂與現代主義音樂之間,屬于浪漫主義風格、現實主義風格到現代主義風格的過渡,雖然存在時間并不是很長,但對于音樂風格的發展極具代表作用,對于后世音樂創作具有指導作用,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一、印象主義風格誕生的社會背景
印象主義風格誕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法國。這一時期,法國經歷多次戰爭,政局動蕩,各種思想得到交流;同時法國深受資本主義影響,加上之后的巴黎公社運動,法國人民更加向往自由;而且這個時期,法國處于工業時代,機器生產創造了更多的財富,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更加注重生活上的享樂,追求感官上的體驗;在社會生活領域,法國出現了很多咖啡館和沙龍,這些地點往往是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的聚集地,大家在一起交流想法,促進了印象主義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二、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
(一)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屬于同一時期不同領域的同一風格,彼此聯系,互相借鑒。“印象主義”這個詞最初來源于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莫奈的這幅畫作不同于當時流行的風格,沒有鮮明的線條輪廓,反而用模糊的畫面進行表達,注重顏色的渲染,明暗對比鮮明,注重意境的表達,用色彩訴說作品表達的內容。起初,這種風格并不受歡迎,一些人批判莫奈及其追隨者為“印象主義者”,至此,“印象主義”這個詞出現。所以,在最初的定義里,這并不是一個褒義詞,反而帶有一些貶義的含義。似乎某一風格在最初出現時都不被大多數人認同,隨著時間推移,才逐漸被欣賞、被模仿、被贊同,成為這一歷史時期風格的代表。印象主義也是一樣,莫奈的畫展后來逐漸被大眾所接受,本人也成為這一風格的代表人物。總體來看,印象主義繪畫大約產生在十九世紀中后期的法國,這一流派的畫家打破常規風格調子,進行大膽革新,運用光與色的原理進行創作。
(二)印象派音樂
印象派音樂以德彪西為代表,德彪西本人與印象派畫家有很大聯系。他曾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此時的巴黎美術處于巔峰狀態,一些印象主義畫家非常活躍,這些意境朦朧、光影明暗的色彩深深吸引了德彪西,他便經常與印象派畫家交流,在這種風格的影響下,他創作出的音樂作品逐漸帶有印象主義的色彩。
印象派音樂由浪漫主義后期音樂和民族樂派發展而來,在和聲上注重色彩的變化,在內容上只對自然景物做描繪,在感知上賦予音樂朦朧的畫面感,音樂動機短小且變幻莫測,總會給人一種“難以捕捉”的稍縱即逝感。浪漫主義后期的作曲家初步具有一些印象派的音樂特點,比如,肖邦在其鋼琴作品中,注重和聲色彩的運用,在肖邦夜曲的演奏中,需要對音樂進行極其細膩的刻畫,才能表現出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在格里格的作品中,也體現著一種復雜朦朧的音樂形象。
印象主義音樂不同于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規整,不同于浪漫主義音樂的激情,它更加注重對自然景物瞬間形象的刻畫,通過音樂傳達出這一景物的朦朧印象,樂句大多短小且不規則,表現形式上更加自由。從這些方面看,印象主義音樂吸收了早期印象主義繪畫的特點。
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在后來出現的音樂家中,很少有人被歸為印象派,雖然他們的音樂作品具有印象派的一些特征,但每個人風格不一,不再局限于對自然景物的刻畫,音樂表達更加自由,所以后來出現了很多流派。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社會變革后思想的解放,更加強調人、強調自由,世界逐漸被連成一個整體,各民族交流增多,思想的碰撞與文化的吸收也讓音樂創作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格。
三、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與印象派繪畫
鋼琴作品《月光》屬于德彪西早期鋼琴作品。這首作品篇幅短小,和聲色彩豐富,讓人從聽覺上產生對月色及月下景象的聯想,有一定的浪漫風格,同時初步具有印象主義風格。《月光》為三部曲式:首部1-26小節、中部27-50小節、再現部51-65小節、尾聲66-72小節。
(一)莫奈《月光下的航海圖》
在莫奈早期創作中,有一幅名為《月光下的航海圖》的布面油畫,這幅畫描繪的是翁弗勒爾海港的夜景。畫面中的明亮部分只有月光、海面倒映的月光、燈塔,暗部有天空、海面、船只、建筑,視覺上明暗對比強烈。從線條上看,只能看到事物的模糊輪廓,不同事物之間用深淺不一的顏色加以過渡,雖然整體畫面朦朧模糊,但依舊能辨別事物本身。從內容上看,大片的烏云遮蓋了月亮,只能透過烏云邊緣看到月光,烏云與汪洋大海相呼應,月光與水中倒映相呼應,描繪出月色與月色下的景象。畫面中的地點,是諾曼底地區的一個城市,以暗色系為主的畫作,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壓迫感,聯想到諾曼底戰役,但同時又能感受到海港夜晚的靜謐。莫奈后來在談及這幅作品時也提到描繪大自然的夜晚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二)德彪西《月光》與莫奈繪畫的聯系
德彪西的《月光》,也是對月色及月色下景物的描繪,和《月光下的航海圖》有些相似之處,都是對整體畫面的刻畫。《月光》全曲為八九拍,九拍子是奇數拍子,不像二拍子、四拍子那樣規整,九拍子本身也拉長了強拍出現的時間,所以,單從拍子上看,就已經初步具有模糊朦朧的特點。縱觀全曲,可以發現右手的旋律在強拍時幾乎都為空拍或者連音線,這一節奏形式弱化了強拍,與印象派繪畫中模糊景物邊界相似;在低音旋律的左手部分,每一小節的第一拍,也就是每一小節的強拍部分,幾乎都是長音或者保持音,這些長音或者保持音不僅僅作為和聲效果而存在,更是與右手旋律相關聯,共同構成完整的旋律線條,兩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不可分割,二者相互關聯、相互呼應,營造出整體的畫面感,與上圖中月光和水中倒映相似,一呼一應,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1-8小節是樂曲的主題,樂曲一開始的速度是行板,要求演奏者富有感情地進行演奏。第一小節為pp力度,在速度很慢、力度很弱的情況下,德彪西寫了很多時值較長的音,有些保持三拍、有些保持四拍、有些保持六拍等,營造出十分靜謐的月色氛圍。9-14小節是對前一主題的重復,旋律上稍作變化,聲部增多,和聲上更豐富,力度上略強于前面主題,推動音樂發展。1-14小節是首部的第一樂段,從和聲上來看,運用副屬七和弦與平行減七和弦,營造出短暫離調的效果,這一方法模糊了調性,從聽覺上給人一種飄忽不定、明暗游離之感。在印象派繪畫中,畫家運用不同的色塊組成一幅作品,《月光》中不斷地離調就像繪畫中不同的色塊,最終繪制成一曲模糊卻有畫面感的音樂。
15-26小節是首部的第二樂段,這一部分節奏自由,每一小節由不斷變化的柱式和弦組成,調式為bD大調。25-26小節的琶音力度較弱,音區較高,利用琶音效果與后面的中部形成過渡,類似于繪畫中弱化邊緣的效果。一個一個的和弦,在音響效果上強且豐富于第一樂段,就像繪畫里厚涂的效果。15-22小節旋律線條平穩下行,23-24小節旋律線條平穩上行,引出高音區清脆的琶音部分。第二樂段的這一創作手法類似于莫奈《月光下的航海圖》中烏云與月光交匯處的描繪,一個個柱式和弦就像厚重的烏云,琶音就像從烏云夾縫中透出的月光。
在樂曲的中部,27-50小節,左手的伴奏音型變成分解和弦,每三拍的第一個低音持續,向上進行的分解和弦更有推動作用,使樂曲更有流動性。德彪西在樂曲中部的前一部分采用中古調式并運用了全音階,在后一部分運用五聲音階與半音結合,顯示出獨特的創作手法。這種特殊的和聲效果賦予聲音更多的色彩與變化。中部旋律的音量由弱到強再到弱,緊湊度由松到緊再到松,音色由暗到明再到暗,加上左手部分為推動型伴奏,右手為旋律,配合上特殊的和聲色彩,給人一種月亮在云層中不斷穿梭的感覺,就像莫奈畫中由云層到月光再到云層的畫面感。
51-65小節是再現部分,與首部同頭異尾,左手的織體與中部相似,為分解和弦。
66-72小節是全曲的結尾,織體為分解和弦,力度極弱,出現很多臨時變化音,這種創作手法模糊了調性。在古典主義時期,樂曲結尾一般回到主和弦和主調式上,調性明確,和弦功能性強,但在德彪西的《月光》中,出現很多不同以往的創作手法,結尾依舊給人朦朧之感,就像畫作中的留白,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
印象派音樂與印象派繪畫都對自然景物做瞬間的印象的描繪,帶有主觀性和偶然性,作品有朦朧的意境美。在印象派音樂中,德彪西鋼琴作品《月光》與莫奈印象派繪畫有很大的相似性與關聯性,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范夢著.藝術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2.
[2]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3.
[3]牛雪彤,唐一帆.西方繪畫大師經典佳作:莫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2.
[4]卞萌.卞萌談鋼琴第三講 鋼琴曲<月光>及其作者德彪西[J].器樂,1999,(06).
[5]蔣曉萌.德彪西藝術歌曲<月光>的藝術特征分析及演唱處理[J].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20,(04).
[6]何思明.德彪西音樂與印象派繪畫之關系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9.
作者簡介:王稼嶸(1999-),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音樂學院,17級在讀本科生,本科學位,音樂學專業,研究方向:印象派音樂與印象派繪畫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