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魯妍妍
摘 要: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從革命斗爭或建設等偉大實踐中所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依然發出持久的光芒。高校大學生肩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重任,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通過網絡途徑在高校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高校;網絡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2-00-02
一、引言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校園網絡空間應該旗幟鮮明地弘揚和踐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將其作為廣大青年大學生汲取理想信念的寶貴養分。
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高校網絡傳播途徑概述
(一)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1]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偉大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彌足珍貴,不斷指引著共產黨人砥礪前行、奮勇拼搏。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都是不同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斗爭或建設國家的強大精神動力。立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必將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釋放新的時代力量。
(二)高校網絡傳播途徑的多元
網絡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技術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社會信息傳播目的的形式。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中網絡傳播途徑比較多元化,網站(新聞類)、論壇、社交網絡(QQ、微博、微信)、知乎、抖音、B站等多種平臺都深受青年學生的歡迎。在高校中,教師和學生都能夠生產、發布、傳播網絡信息,這些平臺與隊伍共同構成了高校網絡傳播體系。
(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高校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
高校中通常通過設計網絡推文、電子海報、微視頻等形式,利用學校、學院、社團等不同層級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平臺等媒體手段在網絡中弘揚和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同時,線下開展的黨團組織生活、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圍繞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主題教育活動也會通過新聞報道、活動采訪等形式進行二次的線上宣傳。在高校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提供了暢通的網絡傳播途徑。
三、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政治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 [2]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中凝練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攻克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名震史冊的人間奇跡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要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就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通過徹底的自我革命堅定不移地把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二)文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3]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所延伸出的革命文化是構成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化寶庫增添了紅色文化的基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
(三)社會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立德問題。他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4]”。中國古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這說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是根本。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就是一種“大德”,是大家的德、社會的德,蘊含著深厚的倫理精神和鮮明的價值取向,可以為社會進步提供良好的養分,成為持久的社會財富。
四、高校網絡傳播途徑的青年特性
(一)閱讀的碎片化
碎片化閱讀,就是通常基于手機、電子書等硬件通過網絡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本閱讀,存在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的特點,在高校青年學生中這種閱讀方式“普及率”越來越高,基本上都是“見縫插針”地閱讀、“一目十行”地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對于所閱讀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閱讀習慣的養成都有著不良的影響。[4]
(二)信息的快餐化
當今時代,信息泛濫。移動客戶端的盛行導致信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量越來越大。閱讀量成為各個媒體平臺的考核指標,導致媒體平臺紛紛炮制標題勁爆但內容空乏的推送信息,各種虛假信息充斥網絡空間,加之青年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較低,因此網絡詐騙、網絡傳銷等情況時有發生。
(三)內容的娛樂化
市場化競爭帶來的壓力迫使媒體內容“泛娛樂化”現象突出,媒體千方百計迎合“吃瓜群眾”過分關注明星八卦、花邊新聞等格調不高的需求,青年學生很容易迷失在“什么都可以開涮” “什么都可以惡搞” “什么都敢娛樂”的內容浪潮中,文化品位、社會責任感通通拋在腦后。
五、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在高校網絡傳播存在的困惑
(一)技術手段不夠創新
新鮮的技術手段往往因為利益的驅動首先應用于商業,社會上充斥太多的前沿技術手段[5],提高了高校師生的審美閾值,如果仍然使用自以為新的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傳播是不容易吸引受眾的,因此很多時候都是社會商業開始的創新技術手段,如H5頁面、小程序等等,高校再進行二次模仿創新,進而進行內容傳播。
(二)內容形式不夠鮮活
新時代需要新的內容形式,讀圖時代一圖勝千言,視頻動畫等形式更是為媒體信息內容插上翅膀,大段文字和說教形式是不容易受到青年師生歡迎的。很多時候為了宣傳教育而宣傳教育所做的信息內容,可能只是在完成工作任務,并沒有選擇足夠鮮活的內容形式。
(三)教育觀念不夠貼近
今天的青年一代是網絡原住民,傳統的教育觀念也需要配合青年,打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青年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服務就提供到哪里,讓青年人由內而外愿意接受教育的內容[6]。但是很多時候由于年齡代溝、工作思路等多種原因,造成新媒體推送的內容不夠貼近青年,甚至拒青年于千里之外,好內容的傳播工作也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高校網絡傳播途徑探究
(一)培育宣傳隊伍,“高大上”筑牢工作陣地
任何工作需要開展好,人才都是關鍵,一支“召之即來、來之既戰、戰之能勝”的工作隊伍是工作成功的一半,因此需要扎實培育工作的宣傳隊伍,通過政策激勵、培訓交流等多種途徑強化宣傳隊伍對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理解,要求做到融會貫通、信手拈來,然后這支隊伍再去開展宣傳工作,幫助指導普通同學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入耳入腦入心、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二)強化內容供給,“小清新”吸引青年關注
融媒體時代網絡傳播要吸引用戶關注,始終需要堅持內容為王,在技術手段等同的情況下,好的內容永遠不缺乏受眾,需要不斷加強內容的供給,要圍繞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設計更符合青年人審美需要的網文、圖片、視頻,增強走進學生的調研[7],真正了解同學們的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信息內容,真正得到青年們主動的關注,進而才能更好地吸收養分。
(三)清朗網絡空間,“真善美”和諧校園氛圍
好的環境滋養人,好的網絡空間才更加適合好的網絡內容傳播,我們需要從整體的校園網絡空間考慮問題,維護高校網絡空間綠色清朗、健康向上,這樣我們傳播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才可以有更好的網絡土壤,通過持續不斷生產、傳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網絡文化產品,讓高校空間越來越充滿正能量,越來越富有活力。
七、結語
一切事物和方式都在變化,唯有創新是不變的追求,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但其核心的精神所在是一脈相承的,正如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與時俱進的,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對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進行良好地傳播,真正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是每一位思政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2]習近平.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1/05/content_5253681.htm.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4]習近平.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GB/n1/2018/1211/c385474-30457713.html.
[5]劉豐銘.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0):300-301.
[6]盧尚月.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研究[D].廣西大學, 2016(5):27-28.
[7]王斯.高職院校學生黨性教育“微”路徑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9(10):65-66.
其他作者簡介:
魯妍妍,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中級編輯。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媒介傳播、出版發行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