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與有效應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一系列事物愈加的公開化、透明化。此種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均在積極地尋求創新與改革。政府期望發覺社會中的問題、新聞媒體則期望“還原”真相,電視問政節目也就應運而生了。基于此,文章以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問政類節目的養成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問政山東》為例探究了其中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媒介融合;問政節目;信息技術;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8-00-02
當今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影響、共同發展。近兩年,山東臺《問政山東》節目的橫空出世,憑借其尖銳的觀點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吸引了大批觀眾,一股新型的問政浪潮襲來,也推動了問政類節目的創新與轉型,但媒介融合背景下,怎樣做好輿論監督類節目仍是需要多方重點思考的課題。
一、問政類節目的產生
“問政”,該詞源于《論語》中的“子路問政”,簡單而言指的是詢問管理政事的方式,電視問政本質上來看也是其中的一種形態。2010年,武漢電視臺《電視問政》欄目播出,作為國內首檔電視問政類節目,在其播出后很快就掀起了問政熱浪,也被許多電視臺爭先效仿。根據有關調查得知,迄今為止開設問政類欄目的地方電視臺達到了百余家,在欄目的取名方面也十分的直白,如《問政山東》《政風熱線》等等。就現階段實際的發展情況來看,電視問政節目已逐漸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單位與社會人民群眾間的媒介。
盡管各地方電視臺的問政節目存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但側重點是相同的,也體現出了固定的流程:①播放相應的調查視頻以導入實際問題;②由欄目主持人作為發問人,向問政方進行一連串的發問,詢問其問題的引發因素、產生的影響、改善的措施以及解決時效等等,然后由現場觀眾與節目的問政嘉賓進行相應的追問,負責人再就后續的問題加以闡述、解釋、補充;節目末尾由相關方就被問證人的回答加以評分。
媒體人素質的高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問政類節目的成功與否。要求選題深度適當、事件報道不帶有主觀臆斷、不懼惡勢力、做到節目信息的保密等,才能夠確保節目的效果。顯而易見,經過排練的欄目、過于官方的應答,不僅違背了問政類節目的開設初衷,群眾也會嗤之以鼻。
二、問政,到底問什么
問政內容的確定,關鍵在于選題。從欄目開設起,針對選題就已經確定了四個原則,即為:領導關注、群眾關心、典型意義、能夠解決。在欄目近一年的發展中,《問政山東》的每一個選題,均在遵循這些原則,以盡可能的斷絕“打偏”等情況。
(一)領導關注
現階段,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此方面問題,堅持新舊動能轉換等八項發展戰略,力求能夠深層次的走改革之路,始終強調從嚴治黨,并以其為總體發展目標。這便是欄目的選題關鍵所在,幾乎每次播出均涉及到了此方面內容,通過實際的案例、現實問題的督辦問政模式,從而促使政府相關單位編制“施工圖”,從而促使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群眾關心
官僚主義,紙上談兵、光說不做、信息壁壘等成為了人們所關心的熱點問題。《問政山東》也以此為入手點,成就了多個爆點。諸如與形象工程相關、面子工程等有關問題,以及暴力執法,侵犯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等問題常常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而節目中的短視頻自然而然“爆火”了。例如《死豬亂丟亂埋?問政節目現場局長被連發8問說不出話》網絡瀏覽量高達1500萬。
(三)典型意義
典型意義也是《問政山東》始終堅持的原則,為確保選題具備一定的典型性,節目編導與電視臺記者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探究被問政廳局的職能,以及他們年度的工作關鍵點,就其所實行的政策進行分析等等。通過這些研究,能夠更好地把握他們工作中的“軟肋”與“不足”,再與人民群眾所提供的線索進行綜合分析,進而進行調查,促使問政題目更為典型且準確。
(四)能夠解決
能夠解決便是節目的重點所在,也反映出來問政節目獨有的“時、度、效”。部分矛盾較多、條件匱乏、難以短期內解決的問題,就算是使其非常的“突出”,也難以從本質上杜絕,而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便是擺在臺面上,也不會得到根本解決,而其公開問政是十分“為難”政府部門的體現,特別是針對同類問題,“舉一”卻做不到“反三”,無疑會損害黨與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媒體公信力也會遭受到質疑。因而,《問政山東》節目在其具體的選題階段,也將此方面問題重點考慮其中。
三、問政,怎樣一辣到底
電視問政之所以與其他節目不同,最直觀的體現便是“辣”。媒介融合背景下,問政直播,是否吸引觀眾眼球,可否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與可否“辣”字當頭緊密相關。由首期節目開始,《問政山東》便始終堅持著“一辣到底”的形態,改善了“媒體揭傷疤VS政府不接受”的尷尬情境,不畏懼某些官員的“特權”,而是要讓他們“紅紅臉、出出汗”,讓他們必須要直面這些問題,并積極采取相關舉措加以解決,使他們的“背臺詞” “打太極”無用武之處。
(一)選題、調查的“辣”
選題要“狠”,問得才夠辣。《問政山東》一期欄目常常需要經過4、5條的深度調查。通過觀看問政節目,其中不乏有一些典型,且尖銳的選題,可以說是自帶辣味,再經由記者的深層次調查,探究其中的矛盾所在,找到重要證據,便更增添了一絲辣味。諸如此類的報道,既能夠引爆問政現場的氛圍,也可以成為爆款短視頻,如此便吸引了大批的推薦量。如,《縣界非法采砂太猖狂!問政記者深夜調查遭多車圍追堵截》,該條視頻一經發出,在網絡平臺上的推薦總量更是高達1300多萬。
(二)現場問政的“辣”
問政,主旨還是在于“問”,只有做到“問得辣”才可以確保每一期節目的精髓。而要實現這一點,節目組需要經過兩次封閉形式的彩排,由節目工作人員cos被問政人,探究被問一方的心理,進而有針對性地編制問題、涉及環節、配置道具等等。
(1) 問題的鋒芒性。其實,節目問政的主題并不十分具體,怎樣才能夠做到問得辣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而《問政山東》則是在直播的前一天,組織一個“集會”,以“大主題,小切口”為指導思想,按照之前彩排所得,認真的分析其中的問題,使得問題“小范圍化”、有針對性。
(2) “窮追猛打”詢問法。有一期節目,被問政的是“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有關干部,督辦員“窮追猛打”的拋出多個問題,被問干部則是“無從辯解” “不發一言”。“8連問”短視頻被多個主流新媒體所轉出后,《問政山東》一度成為國內十分有話題性的電視問政節目。而這種“窮追猛打”的背后,則是欄目組一次又一次的考量,才使得犀利的效果如此明顯。在問題的設計上,是盡量的簡短,以15字以內為宜,讓被問政人一耳就聽懂,從而得到直接的回答,如此追問才可以繼續下去。
(3) 必要時打斷。在節目直播期間,督辦員時不時地就會打斷“政府人員”的回答:“廳長,我們就要一句話,到底可不可以辦?” “可不可以說出一個準確的時間?”等等。雖然打斷會使被問政人感到不悅,但反過來將,官員被邀請來問政,“開脫以及” “擺功績”顯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他們直面問題的態度與當場承諾的責任。
在督辦員的犀利追問與適時地打斷下,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就按耐不住表態:“……不處理我們去處理……”;省工信廳廳長也曾明確:“如果……不能完成,我辭職。”等等。可見,適當地打斷也是一種問政手段。
(4) 守位,問題要有“度”。在《問政山東》剛播出不久,就曾有人表示問政“狠味兒”不足,他們所認為的“辣”就是掀開官員的“底褲”,典型的“看熱鬧不嫌事大”。其實,為吸引眼球,突出節目效果,某些問政節目確實“過火”,這些主持人搖身一變為問政的主角,“絲毫不客氣”的指責被問政人。《問政山東》并不如此,問政節目創辦的初衷也定不是如此,因而,《問政山東》從不進行“羞辱式”發問,而是以實際問題為主線,圍繞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而展開問政。就主持人自身而言,“守位”尤為重要,擺清自身的位置,切勿“越位” “本分”才是硬道理,諸如“搶戲”,盲目的制造“辣”的效果脫離了問政節目的開設初衷。
四、結束語
電視問政類節目強調了輿論監督的影響,其的生活與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問政山東》等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誕生的電視問政類節目使得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有了“用武之處”,媒介融合背景下也為電視問政類節目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崔利.媒介融合下后期編輯在電視問政節目中的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8):122.
[2]李亞銘,趙敏.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問政節目的機制建構[J].青年 記者,2018(26):67-68.
[3]李薇,王可.收視率與輿論監督雙目標下電視問政節目失衡現象探析[J].當代電視,2018(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