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摘 要:新媒體,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依托全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理念,徹底顛覆了傳統媒介形態下傳者與受者二元對立的傳播模式。隨著新媒體形態的不斷發展與革新,社會實體及其延伸的各個領域的持續媒介化,人們的性別觀念也在此過程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倡導多元價值取向的互聯網場域給女性提供了良好的話語平臺,打破了以往以男性為主導的傳統傳播機制;另一方面,在后現代消費主義的裹挾下,新媒體充當著消費主義塑造流行文化與新型消費觀念的平臺,潛移默化兩性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觀念。筆者基于上述視角,從新媒體的話語機制出發,探究新媒體解構性別對立,促進性別平等化,甚至催生性別同質化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新媒體;性別平等;同質化;擬像社會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8-00-02
一、引言
媒介的話語機制,通常受到主導的權力以及主流話語的操縱,由此導致了媒介建構的“擬真”對于現實的扭曲。后現代主義和酷兒主義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認為,性別是一種“操演”?!安傺荨辈皇侵敢粋€主體可以任意選擇其生理性別,而是每個主體在嬰兒出生階段即進行的“性別化”過程,即嬰兒在權力話語特定的詢喚當中產生了性別。在后結構主義的觀點看來,主體在話語中生成,這就直接論證了作為“性別操演”的“主體”只是社會權力與律法生成的一個效應,主體在父權社會里被重復地進行“性別操演”從而固化了其的性別特征。性別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人為的扭曲與偏見,因而,性別差異更是一個被象征界結構化的產物而并非完全地在實在界中生成。
傳統媒介形態例如報紙、雜志等,通常強調傳者與受眾關系的割裂與二元對立。在這種情境下,受眾的意見無法被很好地表達,而絕大多數的報紙和雜志都以男性為主導,因此,出現在這類報紙雜志上的女性形象都來自于男性主觀視角的凝視,其中隱含著男性強行賦予在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和壓抑體制。因而很多女性都無法建立起對自身的認同感,更遑論對自身話語權的爭取以及對性別平權的訴求。在這種情境之下,女性不可避免地處于弱勢地位,而考慮到傳統媒介在本質上是對女性話語權的剝奪,性別的不平等趨勢仍無法單純因媒介技術的進步而得到緩解。
二、新媒體的話語機制對性別平等化的影響
新媒體的出現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由此形成的傳播過程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介在話語權分配上的不均,也從本質上解構了傳統媒介的話語機制。從這個角度看來,新媒體對于性別平等化的影響是技術上的,同時也是社會的、觀念的。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娛樂性與商業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男女兩性的同質化現象,同質化是表示不同特征的個體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在本質特征變化逐漸趨于一致的過程。這意味著作為性別的他者消失,性別差異開始彌合。這種現象的產生以及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同樣值得我們去更多地關注與深思。
(一)新媒體“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對女性話語權的提升
新媒體傳播實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形態。其一是信息選擇的去中心化,即媒介不再占據信息傳播的中心地位,用戶掌握了信息的選擇權,原先集中的信息內容被重新打散,每個個體都能依據自身的需求自主選擇訂閱。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需求成為了信息內容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的主導權開始從媒介向受眾傾斜,傳統媒介機制下議程設置的作用被迅速消解,進而導致男性主導媒體的權力以及整個由男性主宰的社會話語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瓦解;其二是信息傳播權的去中心化,即每個個體都被賦予了極大的信息傳播權,傳統壓倒性意見由于權威的消解和個體話語的多元化變得不再容易出現,曾經一些邊緣或弱勢群體被忽視的意見在平臺上得到了表達的機會,邊緣或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因此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也就是說,新媒體解構了傳統媒體“中心化”的傳播機制,開辟了意見自由表達的空間與通道,使得每個普通公眾都有機會表達自我和發表觀點。
(二)消費主義語境下新媒體助推兩性的同質化趨勢
步入媒介與技術高度發達的后現代社會,大眾投身于新媒體的狂歡當中。新媒體,涵蓋豐富的影像和融媒體技術,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給受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在麥克盧漢看來,新媒體即是一種“熱媒介”,與早期的“冷媒介”相比,新媒體以一種包含影像與音效更為直觀的方式傳遞信息,因而也更容易為受眾所接納,新媒體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構建起后現代人們的生活與消費方式。大眾沉溺于數字影像和消費快感當中,并將這種處于虛擬現實的快感與欲望注入現實社會,從而建構起一個由消費主義所主導的擬真社會。
在鮑德里亞看來,當今市場經濟的消費結構中生成了一種欺騙性的偽欲望場景,消費不再是一種單純滿足人們物質欲望的行為。后現代的一大特征是批量化的符號再生產,在后現代消費主義的框架下,柜臺上擺放的琳瑯滿目的更是一種符號而不是商品本身。在互聯網生成的擬像場域中,原本獨立、多元的消費觀念在網絡中主流話語的影響下逐漸被化約成單一性的符號,人們所購買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號體系。
從性別角度上看,一種中性化和同質化的消費趨勢開始流行,這即意味著兩性共同受到了某種網絡主流話語的影響,從而彌合了在消費觀念上的性別差異,這也說明在互聯網場域中作為性別的他者的消失,兩性的觀念開始發生一種同質化的轉變,而事實上,這種觀念的變化是來自互聯網中消費主義的操縱。
同樣生成于網絡的球鞋文化,作為在當下年輕人群體中最流行的潮流文化之一,也演變成消費主義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用一種符號學的視角來審視球鞋的價值,我們就會發現原先作為日常耐用品的球鞋已經突破實用領域的價值范疇,它被社會賦予了更多特殊的象征意義而更具有一種符號學意義上的價值。球鞋不再是男性群體所特有的東西,它在女性群體之中也同樣流行開來。球鞋在兩性群體間的風靡源于網絡等新媒體的流行,經過新媒體上諸多網絡紅人和流行歌手的包裝,球鞋原先作為日常耐用品的使用價值逐漸被象征界的價值取代:一種“潮文化”瞬間在網絡上走紅,而球鞋被指定為這種潮流的一種物質形態,成為了在兩性群體之間共通的價值符號體系,在對這種物質形態的追逐中逐漸消弭了性別差異。顯然,女性已把籃球鞋內化成自身對風靡網絡的時尚潮流的認同與回應,而忽視了球鞋原有的使用價值與性別屬性,這也是生成于網絡的后現代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一種中性化的時尚趨勢。這并不是說是兩性審美觀念的主動變化促成了這種中性化趨勢,而是一種基于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語境下生產商品的同質化趨勢,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助推,趨同了兩性的審美觀念。我們如今在商場上看到的很多衣服都已經失去了明顯的性別屬性,這種“去性別化”往往是在新媒體推動下的消費主義所帶來的:消費主義把服飾視為一種符號,而不是用于區分男女性別差異的延伸物。在消費主義觀念看來,符號體系的單一化恰恰解構了性別上的差異,并認為服飾僅僅是加諸于人身上通用的符號體系,而無關性別。品牌和款式的多樣化只不過是同質化的本質在表象上的一種偽裝,盡管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卻更難以逃脫同質化的框架。無論我們說這是新媒體裹挾下的消費主義還是消費主義裹挾下的新媒體,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即助推兩性的同質化趨勢。
三、對擬像界女性主義的反思
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與廣泛普及帶來了兩性平等化的契機,在媒介上,女性的話語權與熒幕上的女性形象相比以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這對于女權主義的推進與男女平等的實現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然而,媒介所呈現的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擬態環境”。在網絡媒介中,主流話語的生成通常是某個群體性意見在網絡多元意見的交鋒中取得了壓倒性地位的結果,這也意味著網絡大眾話語的煽情化與情緒化難以避免。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大眾投身于煽情化的信息之中時,也即是投身于數字影像所構建的“擬真”當中。
在網絡媒介中,由于女性處于一種相對的弱勢地位,網絡輿論通常向女性群體傾斜,這樣的結果就是容易產生一種“女性必受壓迫與不平等”的網絡話語,因此,在這種話語機制下,女權運動很可能會走向情緒化與極端化。把新媒體構建的擬像社會從現實社會中脫離出來去探究媒介上的性別平等沒有實際的意義。以現實作為觀照,才是發現并解決性別平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曹晉.媒介與性別研究:理論與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高晶晶.淺析新媒體對后現代消費主義的重構與再造[J].新聞研究導刊,2019(07):56-57.
[3]楊霞.新媒體視域下女性形象呈現與話語建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0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