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把經濟發展和技術發展的成果充分運用到當前的群眾文化工作中,實現群眾文化創新發展,使群眾文化在文藝創作、活動開展、組織運行等方面得到綜合性的提升,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本文通過新形勢下群眾文化面臨的問題,對群眾文化的創新路徑和策略做出分析。
關鍵詞:群眾文化 創新 服務
一、新時期群眾文化創新開展的必要性
群眾文化是社會形態步入現代化階段所產生的特有文化形態,其強調公益性和普適性,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素養、價值觀念有著潛移默化且深遠的影響,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食糧。進入新時期以來,群眾文化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活動開展等方面,都逐漸向系統化、規范化邁進,各地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前沿陣地,普遍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活動開展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但我們也要看到,在進入社會轉型關鍵期的當下,社會形態發展十分迅速,而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相對而言仍有所滯后,并且仍存在著各種問題亟待解決,身為文化工作人員,作為群眾文化事業的參與者,必須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雙向探索,打破當前群眾文化的桎梏,開拓創新,使群眾文化工作以及相關活動的開展能夠真正落到實處,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當前群眾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發展不平衡
盡管隨著社會經濟水平提高,群眾文化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這種發展形態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區域不均衡。一方面,我國推進城鎮化建設以來,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城鎮化普及率迅速提高,但城市與城市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經濟落差,而這種落差客觀上也導致了文化建設水平的差距。經濟發達的城市活動經費充足,在設施設備、場地建設等硬件方面都比較健全,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經濟落后的城市,相比而言經費不足,甚至缺乏基礎的硬件設施,活動開展方面就更加拮據。而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程度加大,很多鄉村的文化建設遠遠落后于城市,甚至一些極落后地區,群眾文化事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文化活動開展方面,受到硬件設施和活動經費的局限,甚至落差更大。
(二)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淡漠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是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當前形勢下,很多群文工作人員還認識不到這一點。在以往的文化工作中,群文活動開展一般是由文化館占據主導地位,人民群眾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因此,群文工作人員不自覺地會帶有“居高臨下”的思想,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本職工作是一項文化服務工作。在這樣的模式下,群眾始終對群眾文化活動具有疏離感,群文工作難以深入群眾,一些活動的開展、文化設施的建設,也容易因而淪為形式主義,無法落到實處。
(三)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單一
群眾文化是復合型文化,其本身就是由人民群眾自發開展文化活動所衍生的文化形式,并不局限于某種形式和內容。在過去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文化進社區”“送文化下鄉”等活動,往往拘泥于文藝表演的形式,把文化活動單一地固定為文藝活動。進入新時期以來,盡管一些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也加大了開放力度,組織了一些活動,但相對而言,開放力度還不夠大,文化活動也未能引起群眾更大的興趣。當前,群文工作人員應當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具備這樣的思想,才能打破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束縛,實現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多元化,使其真正走入人民群眾當中。
三、群眾文化創新路徑和策略
(一)挖掘文化資源,拓展文創產品邊界
文化建設并非空中樓閣,其根本是基于經濟建設的發展,而文化建設成果最終又會反饋到經濟建設上,因此,文化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豐富,也和當前經濟建設水平息息相關。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和技術發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也為文化資源的拓展提供了更深厚的積累和更廣闊的空間。作為群文工作人員,一方面,應當思考如何從這些文化資源中挖掘和提取有效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群眾文化活動資源;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再整合,為文創產業注入新形式、新內容,為文化館、博物館擴展文創產品的研發空間。在互聯網平臺和移動終端迅速普及的情況下,在形式上,文創產品從傳統的實體物件擴展到視頻、動畫、影音、交互軟件等數字產品;在內容上,新興的動漫、游戲等元素與傳統元素的混搭,也使得文創產品作為各地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邁入產業化的共享樞紐,能夠吸引人民群眾的目光。
(二)調動社會參與力量
面對群眾文化發展的新態勢,一方面,政府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加強經費投入,給予政策扶持,在宏觀上把控群眾文化事業的價值導向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引入社會力量的參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在保持其公益性、共享性的同時,文創產業的興起和文化市場的發展,也使得群眾文化不得不面對市場化的洗禮。在保證群眾文化公益性不動搖的同時,也使其不脫離文化市場,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引入社會力量的參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一方面,在活動組織上,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夠維持群眾文化的活力,使其在形式和內容上實現自我豐富、自我更新;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力量在活動經費、設備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公益支持,以及在文藝創作、活動開展等軟件方面的熱情參與,能夠使群眾文化不過分依賴政府主導,具有相對獨立性,真正在人民群眾的推動下加速發展。
(三)改進服務模式
群眾文化是廣泛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普適性文化,而作為傳播群眾文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單位,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是群眾文化陣地的先鋒。相關工作人員首先要樹立服務意識,真正認識到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人民群眾服務是自己的職責。只有首先明確服務意識,才能在工作實踐中,切實思考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的方法和形式。當前形勢下,數字化成為各文化館建設的重點之一,各文化館在健全數字化設備的同時,也要真正將其運用到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當中。多媒體閱覽、電子圖書,以及一些主題文化館的電子交互設備,能夠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交互性,并極大地方便群眾在借閱圖書、觀賞藝術作品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借由互聯網平臺和智能手機設備,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絡社區、文化館網站等,加強與群眾的交流,適時更新各方面的群眾文化信息,向群眾展示優秀的群眾文化創作成果,這都是當前文化館在技術推進下,改進和創新服務模式的重要路徑。
四、結語
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群眾文化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精神文明建設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如何使群眾文化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滿足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使群眾文化工作做到深入群眾、融入社會,并最終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當前每個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都應該思考的。
參考文獻:
[1]凌琳.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19(16):63-64.
[2]唐曉波.探究新時期下群眾文化如何開展創新[J].農家參謀,2020(13):209.
(作者簡介:何樹剛,男,大專,汪清縣文化館館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