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

摘 要:該文以鄂州梧桐湖小鎮新區新華醫院項目的方案規劃設計為研究出發點,從方案的項目概況、設計構思、總體規劃布局、建筑單體設計和設計效果等5個方面進行分析與闡述,旨在為適合老一代退休高干、高管、高知和身體健康欠佳以及對保健養生格外關注的高齡“亞健康”、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的“醫養結合”醫院項目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醫養結合”;新華醫院;建筑設計;“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TU246? ? ?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口老齡化快速形成,老年人口數量井噴,養老、康復等產業需求量巨大,“醫養結合”成為大勢所趨。
老年人因其所處年齡階段及自理能力的不同,對康養環境及護理服務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康養型項目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狀況的差異,做到“以人為本”,滿足無障礙設計需求的同時,注重環境和氛圍的營造和私密空間的設置,從而有效地實現“醫養結合”。
1 項目概況
基地位于梧桐湖新城中心位置,緊鄰武漢東湖高新開發區,梁子湖風景區旁,環境優美;距離武漢光谷、鄂州等城市中心區均在半小時通勤圈范圍,輻射周邊幾大城市,可達性高。隨著西側的梧桐湖新區逐步開發,配套建設的逐步完善,將會有大量人口居住于此,新華醫院作為該區域唯一的醫療配套設施,將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重要的就醫服務和全民健康管理服務。
項目鳥瞰效果圖如圖1 所示,該項目用地規模總用地面積92 000 m2、凈用地面積75 000 m2;地上總建筑面積約54 864.63 m2,主要包括為醫療區和康復區2個部分。原方案醫療區總面積約4.5萬 m2,總床位500張;康復區主要分為康復門診和康復病房,總建筑面積約1萬 m2,總床位156張。
2 設計構思
充分考慮到康養群體活動不便、身體條件不盡相同等方面,該方案的設計“以人為本”,一方面要考慮到患者人群的心理,為患者打造舒適的、多層級的康養環境,緩解患者的就醫情緒;另一方面要考慮到不同自理能力老人的不同需求,計算最佳的功能配比,規劃合理的醫護流線,打造最完善的無障礙交通。
首先,在空間環境方面,打造多層級的景觀氛圍,將醫院和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營造寬松的就醫環境;其次,在功能方面,加入療養功能,將療養區和康復區分區而設,避免互相干擾,提高康養效率;最后,打造合理的交通流線,醫患分流,人、車、污分流,同時針對老年人行動不便的特點,設置風雨連廊作為無障礙通道。
2.1 先進的“醫養結合”理念
“醫養結合”項目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國家大力度的支持,其中,醫護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先進的技術成為“醫養結合”是否成功的關鍵。
2.2 “以人為本”的設計切入點
院區環境分為多個層級,景觀與建筑良好結合,環境優美,各功能用房視線良好,給患者帶來最佳的康養環境;入口設置本著“就近原則”,入口標志明顯,易于識別;規劃地上、地下2個停車系統,增加停車位數量,提高交通效率,就醫流線方便、快捷,減少相互干擾;功能分區合理,分為療養區、康復區2個大區域,康養區中半自理區和失能區也是分層布置,減少互相干擾;建筑單體醫患分流,病房區集中布置,根據患者需求,將病房劃分為不同規模和等級,便于患者自由選擇;打造多條風雨連廊,實現了院區的無障礙交通,更加人性化。
2.3 節能與可持續發展
設計中加大綠化面積,設計屋頂花園等綠化,改善局部小氣候,優化環境的同時還可以降低院區能耗;在病房設計中,病床位于南側,靠窗分布,保障了良好的采光與自然通風,從而減少了電能的消耗;采用太陽能系統和雨水回收系統,實現院區的可持續發展。
3 總體規劃布局
3.1 總平面布局規劃
總平面布局規劃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1)入口方面,南側用地開闊,且醫院入口同樣位于南側,面對商業用地,易于形成氣氛,可以作為主入口;西側鄰近住宅用地,較為安靜私密,可作為健康管理中心入口;東側緊鄰新華醫院,流線較為復雜,可作為對內入口;北側規劃為后勤入口。2)景觀方面,首先,將原有綠地中心保留,對2個院區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同時為就診人群提供開闊的視野,同時還有利于組織醫院與康復區復雜的人行及車行流線。其次,加大花園面積,并將景觀資源進行分級,形成中心景觀區域、景觀屋頂花園等多層級景觀。其中屋頂花園的設計給行動不便的病人帶來了休憩的方便;中央花園是醫院的綠肺,是醫生病人共同休憩的公園;庭院花園給療養區的病人提供了私密的空間。這些不同層級的景觀可以滿足不同康復者的精神需求與使用需求,進一步提升康復療養區域的附加價值。3)建筑方面,加入了療養功能。為了避免功能交叉,將療養區和康復護理區分樓而設。因基地南側相對嘈雜,將康復護理區布置于南側,療養區布置在北側入口,面向內部環境,較為安靜;將餐廳由基地東北角移動至西北角,相較于原有餐廳位置,新位置更加方便快捷,便于新華醫院就醫人員和康復療養人員無障礙就餐,且新位置面對中心綠地,有著良好的景觀視線;二號病房樓東移,讓出更多中心綠地,行政樓與二號病房樓功能整合;鍋爐房非核心功能,東移至東北角。
3.2 道路及交通流線設計
該方案道路及交通流線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不同需求人群的流線需求,同時參考了《武漢市建設工程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加設了地下車庫和連廊等內容,用以更好的實現人、車、污多層次的分流需求,其流線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停車方面,設置地下停車場,緩解了地面的停車壓力,同時增加了停車位數量,由原來的僅有地面停車位510輛增加為地面停車340個,地下車庫停車490個,共計820個停車位,滿足了停車需求。2) 車行流線與停車位統籌規劃,車行出入口分設在四個場地入口上,且與一期工程車行流線相銜接;地下車庫出入口分設在南北兩側,緩解市政交通壓力;污物流線僅涉及西、北兩側,盡可能減少對院區的干擾。3)規劃中結合屋頂花園設計了幾條風雨連廊,便于康復人員無障礙通行各處,并利用新華醫院資源,且便于后勤就餐服務。其中東側連廊用于就醫以及就餐;二號病房樓通過連廊與門診區相連,便于無障礙就醫;西側連廊作為污物與送餐流線。4)消防流線與地面車行流線同線,可以暢通無阻的到達醫院各處,有效的減少通行時間。
3.3 功能分區設計
功能分區的設計中,主要考慮到不同客群的需求不同,以“互不干擾、獨立分區、便捷”為設計原則。其中,中心綠地集中布置,并在不同的建筑分區中,分設局部綠地,形成更好的景觀層次和視野;專科醫院集中布置,入口設置在南側偏東,靠近新華醫院,便于利用新華醫院資源;療養區和康復護理區獨立分區,設置不同的主入口,減少相互干擾,提升品質;行政功能整合到二號病房樓,減少建筑數量,便于分區。
4 建筑單體設計
4.1 康復樓
4.1.1 建筑功能設計
在實現分區布置的同時,建筑功能也實現了一定的整合和分層布置,有針對性地實現不同客群的康養需求。
將專科醫院于康復樓一層集中布置,包括專科康復門診和健康管理中心,其中門診入口偏向新華醫院一側,更好地利用醫院的資源;管理中心入口設置在西側,便于為西側住宅區提供服務功能;其次,半自理區和失能區也是分層布置,活動較為便捷的半自理區布置于底層,失能區位于高層,減少失能區對半自理區的干擾。
4.1.2 平面布局設計
康復區共設有1 046個床位,滿足使用要求。
平面設計采用單內廊集中走廊的條形單元形式,將病房設在走廊南側,護士站等輔助用房設在走廊北側,以保證良好的自然采光與通風規范要求。考慮到康復人群身體狀況差異較大,環境需求不同,將康復區進行區劃處理,等級由高至低,分別設置兩室一廳、一室一廳、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分別從3個角度,采光狀況、景觀資源、醫療資源積極布局,考慮南側采光景觀資源較好,集中布置等級較高的兩室一廳、一室一廳、單人間;北側采光資源差,集中布置三人間;西側采光資源較差,但具有屋頂花園景觀資源,布局雙人間。
失能失智區病房布局原則和半自理區相似,但考慮到失能失智患者的自理能力較差,適當減少了單人間的數目;考慮到這些人員室外活動不便,每層適當擴大了公共活動區的面積,以便于失能失智患者理療復健。
4.1.3 流線設計
分層布置的設計思路,基本可以滿足不同的流線需求,避免流線交叉。首先專科醫院集中設置在一層,避免了對康復病人的干擾;康復區的半自理區和失能失智區分層設置,分流明確。其次是建筑與風雨連廊結合,使得病人可以無障礙地通行到醫院各處,流線更加方便、合理。
4.1.4 造型與裝飾設計
為了取得更好的整體性和視覺效果,建筑形象設計延續了醫院一期的風格,材料以紅磚為主,尺度適宜,注重細節溫暖厚重;為了塑造更好的沿街形象,康復樓的入口空間規劃了一定的通透性,同時也可以弱化醫院自身可能帶來的壓抑氣氛;建筑室內裝修采用明快的暖色調,營造出明亮、開闊、舒適的康復環境,幫助康復者舒緩身心。
4.2 療養樓
4.2.1 建筑功能設計
療養樓的功能比較簡潔和集中,一層布置了療養大廳、醫護辦公區、集中的公共活動區以及部分療養房間;公共活動區集中布置,可以減少對樓上療養房間的干擾;其他樓層則以療養功能為主,輔以醫護站等功能。
4.2.2 平面布局設計
療養區共規劃房間121間,床位215個,滿足使用要求。
療養區的整體布局呈“C”字型,其平面護理單元主要是由病房護士站、治療用房、醫護人員用房和輔助用房等部分組成,病房位于南北兩側,輔助用房集中位于西側,避免職能交叉。
在病房的布局上,根據采光、位置的不同,可分為4種。1)端戶戶型,具有兩個采光面,且景觀資源最優,將端戶進行放大,形成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三房A套型。2)南向采光充足,景觀資源良好的位置,布局面積較大、等級較高的舒適型二人間B套型及大二房C套型。3)北側采光較為不足,且部分病房面對廚房,因此集中布置等級較低的D、E套型。
4.2.3 流線設計
護士站集中設置在西面,位于南北兩側病房的中間地帶,既能縮短護士站到病房區的距離,又有效地避免職能交叉;建筑也與風雨連廊結合,病人可以無障礙地通行到醫院各處,便捷的同時又能加大對醫院資源的整合利用。
4.3 其他建筑單體
餐廳分為2層,設有公共就餐區和包間2種就餐形式,滿足多種就餐需求,二層還設置了露臺,可以在就餐的同時觀賞中心綠地的景觀;因太平間非核心功能,將其移到地下,有效避免對康復療養區的干擾。
流線方面,餐廳也與風雨連廊結合起來,使得病人可以無障礙的通行到醫院各處,流線更加方便、合理。
5 結語
在鄂州梧桐湖小鎮新區新華醫院項目的規劃中,從 “以人為本”的設計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康復、療養方面的不同需求,人性化地設計了無障礙通行、功能分區、醫患分流等內容,引進了專業的人才和高效的醫療系統,外觀上溫暖厚重,為老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康養環境,較好地實現了“醫養結合”的目標。同時還通過景觀的打造和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減輕醫院能耗,實現了院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振建.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5):269-270.
[2]楊一帆.醫養結合要真正“合”起來[N].健康報,2020-05-13(6).
[3]陳虹. 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高質量發展[N].中國人口報,2020-05-11(3).
[4]喬木,田娟.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之路——以江蘇省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3):32-33.
[5]杜娟,田嘉禾.醫養結合型養老護理服務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鄉村醫藥,2020,27(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