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
留白是繪畫中常用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之一,畫家采用留白的藝術,讓欣賞者在觀看畫面時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畫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導語巧“留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課題就像一篇文章的“窗口”。“窗口”雖小,但能以小見大,有時能透過這小小的“窗口”窺視文章的內容和中心。因此,在開課之初,我充分利用課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質疑碰撞時留白。我在教學《索橋的故事》一文時,讓學生就題質疑,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索橋是什么樣的?索橋在哪里?是誰修建的?它有什么作用?它又有什么故事?當時我并沒有回答,而是出示了索橋的圖片,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教師只是適當的提供些材料,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或是合作去搜集、查找資料,這樣他們帶著強烈的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責任,不僅形成了積極主動的心理機制,也很好地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師在導入時巧用留白,既給了學生一個獨立地思考和分析的機會,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二.答案巧“留白”,等待不一樣的精彩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當學生發現從教師所講中得不到所缺失的知識時,那塊“留白”就會使他們迫不及待的去尋找、去填補。切忌不要面面俱到得講,我們有時要有意識地停頓,創造時間上的空白地帶,讓學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時間,讓他們有咀嚼、回味、記憶的余地。我經常在聽課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備課扎實,希望用精確預設的標準和形式來引領教學,問題提出來,雖然學生已經說了很多自己的見解,而老師卻一再否定,堅持引導,總是希望學生能回答到自己預設的答案上來,有時候學生沒人發言時,自問自答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樣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輸給學生的結果只能是導致教學的封閉和僵化。
語文不同于數學,它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它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萬萬不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用所謂的標準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和思考結果,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以致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們的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愛好、個性和特長,相應的,也都有屬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對同一個問題完全有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此,我們不必統一,強求一致,只要有理我們就要肯定。因此,教師應留出答案的空白 ,鼓勵學生充分發表不同意見,并尊重他們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個性,尊重他們在此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這樣,課堂上才會不斷有精彩的生成,沒有刪繁就簡三秋樹,哪有標新立異二月花?
三.結尾巧“留白”,言有盡而意無窮
“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句話道出了課內外結合的重要性。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畢竟是有限的,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教師可以在課尾設置留白,讓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如果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的輻射作用,則可以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課已結束,而學生的思維活動卻在持續,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如教學完《美猴王》一課,借著孩子們對孫悟空這個文學藝術形象的喜愛,我布置了利用課外時間查閱并搜集有關《西游記》的故事,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演講比賽在班上拉開了帷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學完《三峽之秋》,我讓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和順序,寫一篇小練筆《家鄉之秋》或《校園之秋》,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完《野草》,我設計了一個辯論賽:在當今和平年代,我們是否還需要野草精神?不僅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更延伸到“生命”這一單元主題。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藝術”,教學中的“留白”正是這種主體性的具體顯現,它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讓我們巧妙地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質疑的空間,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時間進行思維碰撞,用自己真誠的等待和有意識的所布之“白”,在學生身上生出“實”來,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城關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