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嵐嵐
摘 要:當前,在全國縣區級融媒體建設掀起高潮的背景下,縣區臺記者如何轉型升級適應媒體融合的要求,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結合筆者所在縣區臺的實際情況及親身采訪實踐,試著分析縣區融媒體中心建設現狀及傳統縣區臺記者的局限,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樹立“融媒”新聞觀、練就全媒體報道內功、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四個方面,對融合背景下縣區臺記者的轉型升級之路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媒體融合;縣區臺記者;輿論導向;“融媒”新聞觀;全媒體報道內功;團隊合作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2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手機上網比例達99.1%。[1]依托互聯網的新媒體,已成為許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第一信息源。受此影響,傳統媒體特別是位于國內四級辦臺機制最后一級的縣區電視臺,發展舉步維艱,身處其中的電視記者也面臨著生存危機。正在縣區電視人努力找尋出路的時候,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建設,這無疑給廣大縣區臺指明了方向。走媒體融合的發展之路已是大勢所趨。縣區臺記者如何提高自身業務素養,實現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一、縣區融媒體中心現狀及傳統縣區臺記者的局限
根據2019年1月中宣部等發布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中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界定:“整合縣級廣播電視、報刊、新媒體等資源,開展媒體服務、黨建服務、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增值服務等業務的融合媒體平臺。”[2]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全國進展迅速,涌現出了浙江長興、江西分宜、河南項城等十幾種模式,有些縣級融媒體中心甚至實現了百萬乃至上億的收入。但是,應該說,大部分的縣區融媒體中心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以筆者所在的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為例,盡管區屬媒體資源較豐富,囊括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傳統和新興媒體,形成了全媒體宣傳格局。但是,由于資金、技術、人才等不足,融媒體中心建設才剛起步,融媒體中心的牌子雖然已經掛上去了,但是“中央廚房”和各部門的集中辦公區還在建設中,幾家區屬媒體也沒有實現真正融合。
而傳統縣區臺記者的工作,存在局限性。因為按照傳統電視臺新聞制作流程,記者寫完稿件后,需經過審稿、定稿、剪輯、制作,周期長,耗時多,容易出現新聞變舊聞的情況。此外,傳統縣區臺記者在采寫新聞時,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淺顯、寫法套路化,語言模式化等問題。這樣的新聞不僅不能吸引受眾,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厭煩心理,從而導致收視率下降。
二、融合背景下縣區臺記者的轉型升級路徑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不嘩眾取寵
全媒體時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推送到受眾面前。許多新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發布虛假低俗信息,給媒體業帶來非常不良的影響。這種不良影響也會給融合背景下的縣區臺記者一種錯誤的導向,即在采寫新聞時為了獲得受眾的關注而忽視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為嘩眾取寵而采訪報道。實際上,這種導向是極其錯誤的,必須堅決遏制。無論媒體融合到什么程度,縣區臺記者都必須始終“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3]嚴格遵守黨的宣傳紀律,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以傳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為己任,引導受眾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自覺抵制低俗、媚俗內容。只有在這個前提條件下,縣區臺記者采寫出來的新聞,才能真正增強縣區臺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
(二)轉變傳統電視新聞思維方式,樹立“融媒”新聞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以往,縣區臺記者老覺得能寫點消息、評論,這就夠了,其他東西不必學。但現在,如果還是抱著這種不愿轉型、不想學習的心理,那么結局只有被淘汰。在“融”的背景下,縣區臺記者不再只是電視記者,而是全媒體記者了,必須勇于突破自我,走出舒適區,摒棄傳統的電視新聞思維方式,樹立“融媒”新聞觀。所謂“融媒”新聞觀,就是要求縣區臺記者“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4]根據受眾的需求,不只是站在電視,還要站在報紙、廣播、微信公眾號、抖音號、新聞客戶端的層面去構思新聞,并根據傳播終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完成采訪和撰稿。相比過去單純的電視新聞采寫,融媒體對縣區臺記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對縣區臺記者來說,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這是轉型升級成功的第一步。
(三)加強學習培訓,練就全媒體報道內功
融合背景下,不再區分電視記者、廣播記者和報紙記者,采寫的稿件不僅要在電視臺播出,同時還要在廣播、報紙和公眾號、抖音號等網絡平臺同步推送。面對挑戰,縣區臺記者唯有加強學習培訓,練就全媒體報道內功,才能跟上融媒體時代的步伐。那么,什么是全媒體報道內功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具備判斷信息方式的能力,即能夠判斷什么樣的新聞放在什么平臺,以什么方式傳播會達到最佳傳播效果,而不是單純的投放,不考慮傳播效果;其次,要具備多媒體表達技能,即除了文字能力,還要懂攝像、攝影、錄音以及視音頻剪輯、圖片處理等,以此對同一新聞題材根據不同媒體的特點進行差異化開發。比如消息類電視新聞要求聲畫配合,把事情交代清楚就可以了,而抖音追求的是快捷、方便地用短視頻的方式呈現用戶最關心的信息。比如筆者今年2月下旬采訪了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項目。當時,筆者除了按照電視新聞思維,采寫了消息《川大華夏廈門醫院項目防疫復工兩手抓確保進度不掉隊》外,還與電視臺官方抖音號編輯合作,完成了抖音作品《最新!中國頂級醫院川大華西廈門醫院項目火熱復工》。相比1分多鐘的電視新聞,抖音作品緊緊抓住用戶對該項目最關心的進度問題,以同期聲為主線,配合文字、背景音樂、圖片資料等,將“項目力爭局部主體工程年底封頂,建成后將打造成為區域性醫療高地和疑難重癥診療中心,全面提升廈門醫療水平”這個最有價值的新聞點傳遞給受眾。整條抖音只有15秒,發布僅兩天,就收到了2萬用戶的點贊。
(四)立足本職,強化團隊合作意識
電視新聞一直都是一項團隊合作的事業。融媒體時代,更是如此。因為你在一線采訪稿件,采集的只是最初的報道素材,需要編輯后期整合、包裝、制作,才能“多次生成”,再通過技術人員的工作才能“多元發布”。僅靠記者單槍匹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對傳統的縣區臺記者來說,除了立足本職外,必須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加強與編輯、技術人員的合作,才能不斷提高報道時效和質量,達到傳統媒體達不到的效果。具體地說,記者在得到線索后,就要和融媒體中心編輯討論新聞的主題、呈現方式、需要的素材等;到現場采訪后,記者一旦發現一些突發情況或者有意思的細節,應該馬上和融媒體中心編輯溝通,調整完善先前擬定的報道方案;在寫稿編輯時,記者也要和融媒體中心編輯繼續討探討,根據不同媒體特性完成新聞制作。
三、結語
當前,縣區融媒體中心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各地都在努力摸索適應本縣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媒體融合之路。作為媒體融合的主角之一,縣區臺記者,要實現轉型升級,除了自身努力和學習外,也需要當地黨委、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保障,理順體制機制,制定培養和激勵政策,明確崗位和績效薪酬分配方法,讓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只有這樣,縣區臺記者轉型升級之路才能走得更順暢,縣區融媒體中心建設也才能闊步向前。
參考文獻:
[1]方提,尹韻公.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N].光明日報, 2019-09-23.
[2] 《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發布[B/OL].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n1/c14677-30541139.html,2019-01-15.
[3] 《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2/19/c_1118102868.htm,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