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 張玫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新媒體行業日漸發展壯大,以往嚴肅死板的推文和稿件無法在浩瀚的網絡新聞中脫穎而出。因此,新媒體時代下的地方黨報,想要抓住讀者的眼球,就要試圖擦亮“新聞眼”,需要在標題制作上多花費一點心思,要盡可能地讓新聞標題發揮起信息傳達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標題制作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2
新媒體行業發展得熱火朝天,把人們帶入了快速閱讀時代,但信息多了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閱覽的耐心會降低,受眾在瀏覽信息和新聞時,都是通過先閱讀標題,來決定要不要點開進去。在網絡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地方黨報不僅要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更需要在制作新聞標題上出奇制勝,通過標題突出每一篇新聞報道的“新聞點” “賣點”和“閱讀點”。
在制作標題上,地方黨報與其他營銷號有很大不同,不僅內容要權威,表達要準確,還要兼顧吸引力和關注度。新媒體時代下,地方黨報制作出能高度提煉、突出重點、精彩有力的新聞標題,這是一個難題,值得從業人員好好思考和研究。
如何才能制作出生動且精彩的新聞標題?從近年來《秦皇島日報》新聞標題制作的實踐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立足權威準確,極言煉句不做“標題黨”
在網絡世界,有些自媒體故意使用一些聳人聽聞的標題來吸引網友注意,但其內容是非常低俗的。地方黨報要避免低俗化,必然要和“標題黨”劃清界限,做網絡媒體中的一股清流。
首先,在新聞報道上,黨報要注重自己所肩負的時代責任,不僅要求報道內容絕對真實,同樣要求標題準確。地方黨報的標題制作不能虛無夸大、不能嘩眾取寵、不能花里胡哨,必須以準確為第一準則。
其次,在權威嚴肅中還需要有親和力。語言生硬的標題會拉開新聞報道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因此,地方黨報標題制作還要接地氣,用最簡單、最凝練、最直接的詞句表達新聞報道的核心內容。地方黨報應當在準確性和吸引力之間把握一個恰當的度,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力激烈的新媒體海洋中開辟出一條嶄新航路。
例如,《秦皇島日報》曾刊發了一篇名為《此生,只為那永不褪色的警徽》人物通訊,內容為追記一名突發疾病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人民警察。在標題制作上,記者沒有使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等經常見諸報端的詞匯,而是用“警徽”指代警察形象,整個標題的表達沒有一個詞是多余的,讀者只需用三秒鐘,就能讀懂這篇新聞報道要記述的,是一名用生命踐行為民服務的基層民警的故事,凝練的語句能夠讓受眾迅速抓住新聞報道的主旨和內核。許多讀者在看過此篇報道后反饋說,“被標題抓住眼球,為內容淌出熱淚。”
例如,《秦皇島日報》曾刊發一篇名為《11萬件好事,鑄就一座永遠的豐碑》長篇人物通訊,內容是追記“一生要做十萬件好事”、用實際行動踐行諾言的優秀共產黨員沈如波。沈如波是一名已故退伍軍人,一生在為民服務做好事,標題用數字高度概括和凝聚了主人公一生的平凡事跡,件件小事成就凡人的偉大,猶如溪流最終匯成江河。
此外,記者在組稿時還運用了多個小標題,“綠色軍營里,他許下了10萬件好事諾言” “好事做多了,戰士們都喊他‘雷鋒” “社區里的‘老黨,是居民心中共產黨員的代名詞” “病房里,他把好事做到了最后一刻”,這些標題讀上去簡單、利落,權威性不容置疑,表達也很平實具有親和力。
二、巧用動詞增強動感,讓新聞標題有活力
標題要想做得活,動詞一定不可缺。在漢語當中,動詞數量豐富,表達生動活潑,而且極具表現力,因此,使用富于個性的動詞,常常能使新聞標題的表達簡練而傳神,使人眼前一亮,增強新聞標題的視覺沖擊力,進而更能抓住讀者的眼球。
例如,《秦皇島日報》刊發的一篇標題為《山橋鍛造的鋼鐵脊梁托起“港珠澳”》的消息。這條新聞主要圍繞具有百年歷史的中鐵山橋集團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過程中,所應用的技術創新舉措,展現了國際鋼橋建造領域的超高水平。該新聞點抓得很及時,在港澳珠大橋正式通車運營的第二天即見報,特別在新聞標題制作上,記者下了很多功夫。“鋼鐵脊梁”高度提煉和概括了港珠澳大橋的形象,而“托起”這個動詞簡潔大氣、干凈利落,讓鋼鐵脊梁更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能準確地感受到厚重和分量。嚴謹及時的新聞內容與形象生動的標題,使得這篇稿件獲得了當年的“河北省好新聞一等獎”。
又例如,《秦皇島日報》刊發的一篇名為《陽光照亮山村脫貧路——一個駐村工作組的付出與收獲》通訊,記述的時駐村工作組為貧困村引進分戶式光伏發電項目助力脫貧的故事。記者在制作標題中是這樣思考的:用“陽光”指代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而動詞“照亮”一詞有著豐富的內涵,能夠完整表達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幫助貧困村脫貧過程中發揮的效果和意義,暗暗指明了應用這個項目后,未來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脫貧是有光明前景的。仔細品讀標題,表達極簡卻耐人尋味。
古人曾在詩歌創作中感慨:“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為了尋覓一個合適的字,需要不斷揣摩琢磨,甚至要捻斷幾根胡須。寫詩需要字斟句酌,制作好的新聞標題亦然。漢語中,動詞是音義結合體,如果講究“動詞”的煉字藝術,可以增添新聞標題奪目的光輝,向受眾傳達出一種特有的感覺和精神。
三、運用通俗生活化的表達,賦予新聞標題生命力
翻閱地方黨報或者微信公眾號,我們經常看到新聞稿件使用很多樣版式的標題,比如“某某項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某某領導在會議上或者調研中提出要求” “某某部門扎實有效開展活動”等等。這種千篇一律的萬能標題,十分空洞且讀不出什么實際內容。
地方黨報記者在給常規性、重復性的新聞報道擬標題時,不妨可以將百姓生活化、通俗化的原生態詞語進行加工提煉,通過口語詞手段形成標題語言。
例如,《秦皇島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高莊村開“諸葛亮會”說脫貧》的通訊。稿件內容記述的是市委書記到鄉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采寫稿件時,記者沒有按照黨報對地方領導活動的常規報道方式,只采寫干癟的活動內容和領導講話,而是獨辟蹊徑,描寫了市委書記與村書記、村民們圍坐在熱炕頭上,敞開聊天,暢談如何脫貧攻堅的場面。
記者在擬標題時,抓住了市委書記在聊天時提及的一個詞兒——“諸葛亮”。“諸葛亮”的形象大家都知道,有抱負、有理想、有謀略,而標題里使用“諸葛亮會”充分展示了市級領導、村帶頭人和村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都能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調動各自的積極性,努力為鄉村發展出好主意、想好辦法。受眾在讀標題時,就會產生一定的好奇心理,很想知道在這個脫貧攻堅圍坐會過程中,“諸葛亮們”開會是個什么場景?“諸葛亮們”都會聊些什么?“諸葛亮們”都有什么主意和想法?由此,順著標題的指引,讀者就能耐下心來,留足一定的時間細細品讀新聞稿件內容。
此外,稿件還有三個小標題,也很吸引受眾的目光,很有生活氣息:“一米七的個頭,不能和姚明比搶籃板球”,這個標題下要表達的是,脫貧致富辦法很多,但要發揮鄉村自己的比較優勢;“一根手指拎一百斤費勁兒,兩只手卻可以蓋起高樓”,這個標題下圍繞的是,脫貧致富要靠集體合力,依靠示范引導吸引農民積極參與;“人啊,就得有那么一股子勁兒”,這個標題下主要寫是市委書記在圍坐會上的講話和指示,講的是脫貧攻堅需要一種信念和精神,不服輸、不怕苦、頂著困難上,有這股子勁兒才能打贏扶貧攻堅戰。
由此可見,在擬新聞標題時,適當運用洋溢生活氣息的表達,發揮老百姓口語的特有魅力來改變標題文縐縐的書卷氣,讓新聞標題變“寫—讀”為“聽—說”的傳播方式。
四、結語
屏讀時代下,新聞標題不是報紙新聞標題的簡單網絡化,要根據網絡傳播的需要進行制作,既要做到內容具體、觀點鮮明,又要表述生動、文字簡練。一個“好看”的標題明顯能夠吸引更多讀者,而只有人們能點進來閱讀之后,才能談得上黨的宣傳工作到位,才能保證黨的指導思想能被有效傳遞到群眾中去。
參考文獻:
[1]汪亞偉.黨報標題制作如何既先聲奪人又韻味無窮——以《人民日報》優秀標題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1):146-147.
[2]王紫研.讓新聞“眼”韞玉懷珠——對創新黨報新聞標題的觀察與思考[J].新聞戰線,2019(08):68-70.
[3]李愛梅.點亮新聞的“眼睛”——淺談讀題時代黨報的標題制作[J].新聞愛好者,2014(03):85-88.
其他作者簡介:
張玫,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