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勃森
摘 要:電影中好的電影橋段既能作為一段經典鏡頭駐留在大眾記憶中,還能在互聯網時代光速傳播取得良好的營銷效果。音樂橋段作為電影的名片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從音樂橋段的歷史入手,探討音樂橋段本身性質,在結合制作分鏡方式具體分析,探究音樂橋段的分鏡制作。
關鍵詞:音樂橋段;分鏡劇本;剪輯點;音樂節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2
音樂橋段不僅突出電影主旨,傳達電影思想,渲染氣氛突出人物,本身還作為電影名片被觀眾所銘記。這里的音樂橋段特指電影中主題曲出現的場景。通過對于音樂橋段歷史及其特征、分鏡頭制作流程研究,希望對音樂橋段的分鏡制作有所啟示。
一、由歌舞片進化的電影名片
電影中音樂橋段的進化貫穿了整個有聲電影的歷史。可以說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的過程中,音樂橋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就是一部歌舞片,從這部電影之后,之前數量龐大的無聲電影在短短三年時間就被取代,直至銷聲匿跡。
但像電影《雨中曲》中展示出的一樣,從默片時代到有聲片時代中,新技術的應用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新技術代表著新的流程,不但場景搭建、拍攝方式、表演方式、攝像機運用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要推倒重來,現代電影工作時的大量規則都是由此時建立的。比如默片時代一個電影棚可以同時拍四部戲,每一面都能搭建電影場景,各個劇組在同一個攝影棚只要不入鏡就不會相互影響;但是有聲電影一個棚只能一場戲,否則現場收音會雜亂無章。同時,默片拍攝現場也是喧嘩無比,演員也沒有收音設備;而有聲電影要求開拍后肅靜,還要通過收音桿來具體收音;甚至有聲電影剛開始如何記錄演員現場臺詞都是巨大問題,因為把麥克風安在演員服裝上實在太過巨大還會記錄下演員的心跳,這對于關于作品本身的制作方向都是不小的難題。
所以,歌舞片作為世界最開始有聲電影類型也是當時技術限制條件下的解決問題途徑。過去默片時代建立的一切都要重新設想。而在這個過程中,百老匯戲劇、歌劇對于有聲電影的完善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在作品構建思路上歌舞片和百老匯歌劇一脈相承。
但歌舞片這種類型也有謝幕的時代,在經歷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繁榮后,本身作品重復度太高,沒有新意,粗制濫造的趕工和不經思考拙劣劇情讓大部分歌舞片變為只有歌曲的畫面拼湊;而其他類型片的不斷出現也沖擊著歌舞片市場。在五十年代后歌舞片這種類型電影不斷被邊緣化,到現在很少有完整的歌舞片上映,取而代之的是作為當代電影中音樂橋段出現。像迪士尼動畫在動畫中是非常愛用音樂橋段的,像《冰雪奇緣》中《Let it go》還入選當年十大金曲。而二十一世紀后,音樂橋段用得最多的是寶萊塢電影。印度電影每部必有大量音樂橋段也顯示印度人民對于歌舞的熱愛,甚至在印度電影中音樂橋段已經成為敘事的一部分,擔當了展示電影中人物內心獨白、電影中人物蛻變等重要作用。
而當代電影中音樂橋段不僅要求音樂本身情感和電影中主旨貼合,還要作為電影中重要一幕烘托氣氛、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甚至成為人物“弧光”的爆發點。比如《Let it go》作為愛莎公主獨自深入雪山,拋棄世俗眼光,勇敢接受自己,完成蛻變就擔當了人物弧光的爆發點,同時成為動畫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好的音樂段落一定會成為一部電影的名片被大眾銘記。
二、音樂段落的分鏡的特殊性
正常電影段落分鏡首先要保證場景中敘事,然后再以分鏡劇本為基礎進行拍攝,后期整體剪輯。而剪輯完成后,再以電影畫面為基礎進行配樂。而這時音樂作用更多是烘托氣氛,保證情緒連貫。因為正常電影段落里有臺詞和音效來進行視聽敘事,即使關閉音樂通道,畫面加上臺詞和音效也足夠讓敘事成立。
但在音樂段落中,音樂本身成為最重要元素。場景本身敘事要在配合音樂分鏡的基礎上展開。音樂橋段分鏡要同時考慮敘事和音樂配合,考慮配合音樂的剪輯能分成幾段,再構想如何在這幾段里傳達敘事,安排場景,表演。場景的主旨是靠音樂的歌詞來傳達的,同時音樂完全占據了視聽中聽覺的比例,如果鏡頭的剪輯點沒有卡在音樂的拍子上,就會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音樂橋段和MV的分鏡區別在于敘事性的要求。音樂MV僅僅是剪輯卡在鼓點上,鏡頭本身和鏡頭之間并沒有產生情節,可以說是沒有敘事性的畫面拼湊,這并不符合我們對蒙太奇的定義:上下鏡頭產生新的信息,所以說單純的音樂MV分鏡是另一套規則,和音樂橋段的分鏡規則相去甚遠。
好的音樂段落分鏡必須同時滿足音樂結構的同時保留敘事性。
三、音樂段落分鏡制作分析
因為音樂橋段的分鏡是在歌曲之上制作的,所以首要考慮是根據歌曲本身來安排剪輯點的位置。這需要從音樂本身結構來分析。音樂結構的基礎是拍子,通常歌曲四個拍子為一小節,而這四拍根據重音位置不同能劃分為正拍,反拍,切分音。而音樂結構和分鏡能匹配為統一框架的基礎是時間。音樂中結構最小單位的拍子組成的小節和鏡頭剪輯單個時長的對應。
(一)首先我們要確定剪輯點
比如通過分析音樂找出音樂中每一小節結束或者重音位置,將音樂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節,然后分鏡的鏡頭時長按照整小節時長的倍數來進行分割,這是音樂段落分鏡的基礎。以4/4拍為例,我們應該把每個鏡頭時長分割成4拍的整倍數,比如4拍的鏡頭時長,8拍的鏡頭時長,如果這段音樂是正拍且重音強度大,那么鏡頭時長也可以變成6拍,要讓剪輯點和重音重合,但是如果是切分音,就可以考慮剪輯點在可以在強弱兩個音符之間游移,甚至為了剪輯節奏更有律動感可以把剪輯點安排在切分音的弱拍上。
(二)根據剪輯點和場景敘事要求共同確定場景段落長度
我們根據音樂設置場景時,要考慮音樂本身的節奏感覺。場景的設置應該和音樂節奏相匹配,同樣的拍子,不同的拍子時長是不同的音樂感覺。比如通常曲子是4/4拍,4個拍子作為一個小節;一首音樂中每個拍子的長度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拍子的時間單位延續。但是,歌與歌之間的拍子時間設定不一致。比如快歌每分鐘120拍,慢歌每分鐘90拍,一首歌的單位時間拍設置不同,這也導致每首歌的感覺不一樣。
所以,分析完音樂節奏快慢后,以整小節或者半小節為基礎單位,根據敘事要求設定需要幾個場景,根據確定的音樂時長分割成為相應場景段落時長。
(三)根據場景劇情結合剪輯點分配場景中單個鏡頭的長度
場景敘事要求明確后,大概用幾個鏡頭講述,再依據鏡頭數從場景時間分割出單個鏡頭時間,鏡頭時間基礎上考慮在剪切點上鏡頭之間的轉換方式,根據效果考慮是動態鏡頭接動態鏡頭,還是依靠視覺上位置對應或者疊化來剪輯來達到想要效果。
這個要考慮如何與音樂傳達的感情相符合,比如主題曲是中國風格的弦樂,音色婉轉悠長,同時沒有明顯的重音,那么制作分鏡時為了符合音樂感覺,應該設計的鏡頭時長更長;同時根據弦樂沒有鼓點的特點,畫面切換也應該維護這個音樂組成的悲傷柔軟感覺,所以,鏡頭切換可以用疊化,而鏡頭疊化時機也盡量選擇一個小節結束的時間。
(四)基礎鏡頭時長確定后,根據時間設計場景調度、表演方式等元素,同時也可以根據效果進行反向調整單個鏡頭時長
比如鏡頭中表演為例,很多鏡頭中動作的“重音”、動作物體“接觸點”可以安排在音樂小節的重音位置。比如配合打戲,如果重音一拍不是的一個四分音符,而是兩個鼓點是“噠 噠”兩下,讓節奏聽起來速度更快更激烈,那么,是一個拍子中有“噠噠”這兩個八分音符,同時,為了表現效果,可以讓動作在這兩個音符點稍有停頓,這會增加動作力量和節奏感,加強打戲的表現力。
很多時候剪輯的視覺順暢不只是視覺上位置對應,相似動態接動態,也是把鼓點作為剪輯手段一種。在這個完整的鏡頭時長框架下制作前期的分鏡頭臺本。就好像蓋建筑首先把框架搭好了,這個框架是不能改變的,但是至于建筑中家具裝修內容是可以自由發揮的,就好比單個鏡頭時間確定,但是其中裝修風格可以自由發揮。
四、音樂段落剪輯點成立的原因
在講關于剪輯的書籍《眨眼之間》中對于正常段落剪輯能夠成立的原因做過推測,是因為人類天然會眨眼,這個生理機制不僅意味著我們要保持眼睛濕潤,同時也是思維轉換的標志動作。當人類思維轉變時會下意識眨眼睛作為切換,比如我們看電影時,一個鏡頭信息接收完畢我們會下意識眨眼睛,這時正好和剪輯點重合,最后效果就是看不見的剪輯點,這也是《眨眼之間》這部書名字的由來,電影剪輯追求的正是這種剪輯點存在,讓我們意識不到剪輯存在的效果,形成符合思維的流暢。
而音樂段落剪輯點追求的也是流暢而不著痕跡的剪輯,所以我們會將剪輯點安排在小節結束和重音位置。而關于這種安排能夠成立而有一種猜想,是因為我們人類大腦只能從復雜信息中提取單一信息進行處理。如果剪輯點和重音同時出現,我們意識到重音出現時,其實也就弱化了對剪輯點的注意。音樂小節結束也同樣如此,都是分散我們對于剪輯點的注意力,最后效果也是接近看不見的剪輯點,雖然剪輯點客觀存在,但是配合音樂結構可以讓我們意識不到。
五、結語
總之,電影本身是視聽藝術。在有聲電影的出現后,人們天然就要求畫面和音樂必須有良好的匹配。但百年來不僅是電影在發展,音樂同時也在發展。音樂本身新的風格音色也在不斷更新,比如“陷阱”說唱和電音。基于前人豐富的手法積累上,將音樂結構和剪輯結構更緊密結合成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可以自由的添加新的形式,同時這個框架還會大大增加敘事的表現力。但我們在增加新的表現元素時要更明確這個視聽框架的骨骼邊界,否則我們最終會迷失在各種元素中,而不是將新的元素作為新的手段為我們所用。
在敘事目的下,剪輯結構中不同節奏的段落和音樂中不同節奏的段落匹配,音樂段落情緒和剪輯段落的情緒匹配、音樂段落音色和剪輯敘事方式的結構的匹配,歌詞本身和分鏡畫面內容匹配,這些都將讓畫面結構和音樂結構高度匹配成為一體的框架,創作者運用這個框架成為表達自己概念的手段,增強創作者講故事方式的變化,也讓表達手法不斷突出新意。
參考文獻:
[1]沃爾特·默奇.眨眼之間[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
[2]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大衛·波德維爾,克莉絲汀·湯普森.世界電影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