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是電視新聞直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具備較為突出的時效性和真實性,能夠給予受眾身臨其境之感。隨著媒體發展水平的逐漸進步與提升,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報道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水平也給予了更高的關注。本文就將目光聚焦于現場直播與現場報道。
關鍵詞:突發事件;現場直播;現場報道;集中呈現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2
一、引言
現場直播與突發事件是兩個互相關聯的概念,但本質上又不相等同。通常情況下,現場直播只會對于事件發生過程當中的某一部分情況進行轉播,通過簡要的新聞加工之后,充分體現新聞價值。由于新聞事件的發生,本身就具備著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我們難以提前預料重要的新聞片段將發生在哪一時刻,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學會找準新聞點,既要避免過多的非重要畫面的堆砌占用受眾過多的世界,又要避免直播報道的呈現過于隨意,影響受眾獲取事件信息的觀感體驗。在下文當中我們就具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分析。
二、現場直播與現場報道的重要價值作用
突發性新聞事件來勢洶洶,我們無法提前預知,更無法推斷其會造成怎樣的后果。立足于受眾的角度上來看,采取現場直播和現場報道形式所呈現的突發事件新聞往往更具視覺體驗,能夠給予受眾身臨其境之感。但新聞事件的發生往往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因此現場直播所選擇的新聞片斷應當能夠充分體現新聞事件的特征,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而現場直播與現場報道不僅能夠將事件的動態變化情況展現在受眾眼前,還能夠更好地還原事件本身的面貌,提升新聞報道在受眾心中的影響力。立足于新聞工作人員的角度上來看,相對于語言描述而言,現場直播和現場報道具備更為深刻的表現價值。無剪輯的攝像以及同步的新聞傳播,拉近了受眾與媒體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體現了新聞的價值。
三、突發事件的集中呈現
許多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現場直播和現場報道時,往往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那就是只要記者本人深入現場向受眾轉播現場畫面,就足以達到現場報道的目的。然而事實上,現場報道的效果是需要通過適當的準備以及合理的規劃來呈現的。
(一)了解事件的發生始末
無論是對于記者還是對于受眾而言,眼前的新聞廣播所能詮釋的內容都是有限的,缺乏對于事件前后始末的了解,就極有可能會導致理解性誤差的出現。這就要求記者在深入事發現場進行新聞直播和現場報道時,能夠通關觀察周邊地區的環境條件以及周邊人的表現來分析事故的實際情況,充分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以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發生的森林火災事件為例,自3月30日發展著火點,至4月7日火災復燃,火場總過火面積約20公頃,在火災中遇難31人,其中包括27名消防員和4名地方群眾干部。這一新聞事件一經披露就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在得知新聞事件以后,關注的最多的就是為什么會犧牲這么多人,為什么火災情況這么難以控制。回看當時的現場直播與現場報道視頻時,我們可以發現,記者們都會或多或少的在直播的過程當中穿插著提及一些事件的發生背景。對于部分受眾而言,他們可能對于事件發生前后的情況已經有所了解,而對于另外一部分受眾而言,他們可能剛剛得知這一新聞事件。而記者則需要在這兩類受眾之間做出權衡,既要保障“新受眾”能夠“看懂”新聞,又要確?!袄鲜鼙姟蹦軌蛄私馐录男伦兓A私馐录陌l生始末,既是對于記者所提出的新聞背景要求,更是對于記者語言表達能力的考驗。
(二)選擇合理的直播內容
新聞節目的呈現時間往往是有限的,而新聞事件的發生時間卻往往是不確定的,為充分確保受眾能夠而且時間變化的情況,就必須選擇合理的直播內容。新聞直播與現場報道不能完全展現與事件發生和變化的全過程,但通過展現重要的新聞片段仍然能夠充分展現事件的實際情況。記者在進行現場直播時,應當學會選擇重點的新聞畫面,更好地展現新聞內涵。舉例來說,以四川木里森林火災事件為例,由于火災發生地地處偏遠,徒步過去要六七個小時,加之火災現場情況較為危險,許多記者都不被允許深入重要起火點。新華社記者蕭永杭在2019年4月1日晚進行現場報道時,將直播地點選定為木里火災救援指揮部,將被采訪者選定為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委副書記伍松,從被采訪者口中了解救火情況,既達到了直擊現場的采訪目的,也體現了采訪的新聞價值。除此之外,記者還要學會調節直播過程的節奏。舉例來說,如果在直播這次的火災新聞時,記者只是在現場背景下將火災情況和人員傷亡情況一一播報,這樣的現場報道只會平平無奇、毫無亮點,受眾完全可以從其他途徑以更為高效的方式了解這些數據,現場報道也就失去了是原有的必要。但如果能夠做到循序漸進,從總體到個別、從淺層到深層進行事件直播,不僅能夠加深受眾的印象,同時更能夠全面的還原事件全貌。
(三)注重細節的充分展現
西方電視界認為,好的現場報道不應該過于簡單、膚淺。換句話來說,就是優質的現場報道應當是經過精心的準備的。由于突發性新聞給予記者的準備時間少之又少,記者在深入現場之前所能掌握的新聞信息極為有限,如果將所有的準備工作都羅列在直播的過程中來完成,必然會影響直播的效果。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應當學會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利用有限的時間在各大網絡平臺之上了解與所報道的事件相關的信息,強化自身對于該新聞事件的了解程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切忌不可將未驗證真偽的信息內容融入新聞直播和現場報道當中。受眾之所以選擇觀看新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想要了解新近事實變動的信息,如果記者在進行直播時轉達的是受眾早已了解的內容,必然會削弱新聞的時效性。這就要求記者能夠找準新聞事件當中的細節內容,從細節處抓住受眾的目光。仍然是以四川木里森林火災事件為例,為沉痛哀悼撲救木里森林火災犧牲的英雄們,2019年4月4日,四川木里森林火災犧牲烈士追悼會在西昌市火把廣場舉行。在進行現場報道的過程當中,我們所看到的新聞畫面除去追悼會的現場情況以外,還包括火把廣場以外的情況以及前來悼念的群眾的神情,人們揮淚送別烈士這樣感人至深的畫面也同樣將觀眾們帶到了那樣的氛圍當中。很多時候,細節的呈現更能夠觸及觀眾們心中的震撼點,在打動受眾的同時,先感動自己,這樣的細節顯現才是受眾最想看到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記者來說,現場報道就如同一張臨時考卷,向受眾交上一張完美的答卷自然是有難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有難度”的報道方式具備著高效、低損、強參與等多重優勢。充分認識到現場直播、現場報道的重要價值作用,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突發事件的集中呈現,能夠將新聞“已經發生”的特性轉換為“正在發生”,讓受眾與新聞現場更為接近,更大程度上強化新聞事件的呈現效果,充分展現新聞節目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杜先龍.《咸寧日報》:主題報道的“四度思維”與實踐[J].中國記者,2018(05).
[2]孫笑.聚焦新聞直播與現場報道——突發事件的集中呈現[J].新聞研究導刊,2018,137(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