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疌
摘 要:《雙子殺手》上映后,關于超高幀率電影的討論再次浮現。爭論的問題延續了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以下簡稱《比利林恩》) 開始就有的各類疑惑,如超高幀率的電影為我們帶來了怎樣獨特的觀影感受,受眾是否需要超高幀率的電影等。無論存在怎樣的爭議,超高幀率電影的真實感著實為受眾建立了一種新的觀影期待。
關鍵詞:超高幀率;觀影期待;電影感;真實感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2
從《比利林恩》到《雙子殺手》,李安一直在進行超高幀率影像的嘗試。雖然超高幀率對于電影來說并不是畫面維度上的突破性革新(從平面到立體),但其流暢的畫面,清晰、真實到“難以置信”的視覺體驗為影迷們奉獻了一場全新的視覺盛宴。《雙子殺手》的上映更是掀起了受眾對超高幀率又一輪新討論,如超高幀率與影片故事、電影美學的關系等。
一、超高幀率技術引發新的觀影期待
電影發展初期,電影制作者需要確定一個既讓大腦感受影片的連續性且無閃爍感的幀速率。綜合技術與成本因素,經過反復試驗,電影行業認定24幀每秒為電影常用標準幀速率,并沿用至今。高幀率(High Frame Rate,簡稱HFR),指48幀每秒的幀速率,比24幀的畫面清晰流暢。而超越48幀每秒的超高幀率(Super High Frame Rate,簡稱SHFR)[1],其畫面清晰度和流暢感更是無可比擬。
《比利林恩》使受眾初次體驗了120幀每秒的超高幀率帶來的身臨其境感。如主人公在戰壕里那場戲,超高幀率所帶來的真實感使受眾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受眾仿佛被包裹在危險周圍,幾乎有沖出戰壕應戰的沖動。《雙子殺手》的長鏡頭打斗戲,在120幀觀影環境下,顛覆了借位動作、短鏡頭、快節奏的動作戲思路。取而代之的是略有遲疑,有思考過程,但真槍實彈的對抗。如摩托車戲,攝影機在主人公看向車把手的主觀鏡頭和對手之間來回轉換,超高幀率的流暢感使受眾相信此刻他們就在摩托車上,并清晰地目睹眼前的危險。這種真實、流暢感使觀眾更容易代入角色,而不僅是作為旁觀者欣賞動作設計。受眾幾乎“替換”主人公的視角,與其共患難。超高幀率帶來的陌生化視覺體驗,增強了觀影新奇感。
新奇觀影期待的獲得,是以拍攝和放映的技術革新為保障。拍攝超高幀率電影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點非同小可。李安導演曾提到攝制團隊在現場需要解決素材存儲、現場回放、打光方式變化等高難度技術問題。《比利林恩》上映時,全球只有五家影廳可以放映其最高規格版本。為了擴大《雙子殺手》高規格放映規模,華夏電影集團開發了一套能夠播放4K、120幀以及立體影像的CINITY影院系統(CINITY影院系統融合了4K、3D、高幀率、高亮度、高動態范圍(HDR)、廣色域(WCG)、沉浸式聲音(Immersive Sound)等電影放映領域的高新技術)。因此,國內有幾十家影院能夠放映《雙子殺手》的最高規格版本。
但超高幀率的技術高難度也引起了廣泛爭議。從《比利林恩》開始,就有電影是否需要120幀的爭論,《雙子殺手》使爭論更激烈。縱觀各界評論,大多著眼于《雙子殺手》故事與技術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還是故事是技術的附庸。有受眾提出:如影片采用24幀就足夠表達,是否值得花費高昂的代價拍攝120幀,并建立高標準的放映影院?此類爭議的原因在于受眾認為如果革新技術,那電影故事也需同樣程度地改變。
其實故事與技術本就不是割裂開來的。技術進步帶來視覺體驗的“新”,使內容煥發新活力。有的影片因技術變革,而成為經典代表作。“其實,李安一直是一位把故事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導演,他是為了敘事而使用120幀、3D、4K的技術進行制作,這是他將新技術作為手段和目的的一次挑戰”[2]。電影呼喚創新,當技術革新過渡到技術與美學結合,開創新的敘事語言與美學體系時,電影將進一步發展。由此,超高幀率電影的確引發了從技術創新到美學創新的觀影期待。
二、多元電影感的共存
立體電影、高幀率電影引來追捧的同時也使人思考:高新技術是否會成為未來電影趨勢,從而消解曾經的電影質感?李安導演是一位推崇技術為故事服務的導演,對故事水準要求很高。這里暫不探討《雙子殺手》的敘事與人性開掘得失,不討論畫面、鏡頭設計與電影感的關系,僅探討電影感中技術層面的問題。
電影以數字取代膠片,不僅改變了制作方式,也顛覆了傳統電影感。處在膠片與數碼交替時代的受眾大多接受過膠片的洗禮,容易將電影質感與膠片相聯系。膠片因化學反應呈現的獨特色彩與顆粒感,都被我們當作習慣的電影感。膠片時代逝去,部分受眾認為數字感的影片,失去了曾經的電影感。但假設從技術層面看,我們習慣的電影感是膠片感,那么數字感是否也能成為新的電影感?
其實,成長于數字時代的年輕受眾接受了鋪天蓋地的數字電影,他們更能接受數字感及超高幀率逼真而沉浸的電影感。李安認為數字時代應思考如何開發數字美感,而非用數字去模擬膠片。用某種技術呈現其擅長的內容,才是物盡其用、發揚優勢。世界的美感、質感本就多元,人類的感受和喜好也是多元的。技術革新讓多元的電影感共存。超高幀率是數字感的進一步開發,帶來不同于傳統標準幀率的新型電影感,替代傳統電影感的缺失。
三、超高幀率的應用:電影的真實感無可比擬
120幀呈現的平滑感、流暢感與清晰感無可比擬,帶來全新觀影體驗。但其過于平滑缺少運動模糊,加上HDR(High Dynamic Range,簡稱HDR)技術的應用,使受眾觀看高幀率影片時出現與高清電視相似的平滑、高亮度視覺感受,二者的相似與差異再次引發爭議。
那么超高幀率電影與電視觀感相似嗎?如果相似,超高幀率是否會走下神壇[3]?其如何與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歷史上,電視與電影一直存在競爭關系。電視風靡時,電影通過寬銀幕、球幕、特技等革新,制造與電視小屏幕的區別,從而吸引、留住觀眾。經過多次競爭,電影與電視非但沒有相互取代,反而相互依賴。高幀率環境下,電影與電視也仍有大量相異之處。
內容上,電視偏好對話,室內場景與非高速運動。電影擁有更多動作戲,更多緊張、激烈、高速運動的內容。畫面形式上,電影采用大銀幕,如CINITY影院系統要求銀幕寬度在14米以上,IMAX銀幕可達22米寬,16米高,球幕(或穹幕)將受眾包裹于銀幕中。大銀幕呈現豐富的細節,讓受眾目不暇接。大銀幕與小屏幕的區別,凸顯了真實、沉浸感。當流暢和真實感強的超高幀率匹配大銀幕時,視覺的沖擊使受眾被動的卷入影片中,幾乎無法“反抗”,是電視無可比擬的真實與沉浸感。另外,看電影是一種儀式,李安提到,看電影是一種聚眾的廟堂文化,類似宗教的儀式感,無可替代[4]。受眾投入地欣賞大銀幕電影的儀式感遠勝觀看電視的隨意性。
即使現階段超高幀率電影不一定是必須的,但使之成為電影行業的一種趨向性發展也未嘗不可。以技術革新為手段不斷豐富視覺影像,引領觀影風尚,營造新的觀影期待,創造多元電影感,或許是整個電影行業和迷影受眾都認同并追求的。
參考文獻:
[1]張潔.超高幀電影技術分析——以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例[J].現代電影技術,2017(01):46-50.
[2]李勇.電影技術的維度——由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說開去[J].當代電影,2017(04):158-161.
[3]金晟.淺析高幀速電影的發展與困境——從《霍比特人》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J].當代電影,2018(03):141-144.
[4]盧紅丹.120幀并非噱頭,而是向伯格曼的致敬[N].中國藝術報,2016-11-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