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斐
摘 要:《晉察冀畫報》是中共創辦的第一份攝影畫報,誕生于晉察冀根據地,以沙飛為代表的第一代紅色攝影人,在攝影宣傳的實踐中,以“攝影武器論”為指導,《晉察冀畫報》及其叢刊等出版物為媒介,不斷豐富人才梯隊和傳播渠道,充分地動員起根據地民眾的抗日熱情,增強了中共的群眾基礎。同時,讓外界了解到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戰,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關鍵詞:《晉察冀畫報》;攝影武器論;體系構建;傳播渠道
中圖分類號:J4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2
1942年7月7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誕生于河北平山碾盤溝。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其題詞:“五年的抗戰,晉察冀的人們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實都顯露在這小小畫刊里:它告訴了全國同胞,他們在敵后是如何的堅決英勇保衛著自己的祖國;同時也告訴了全世界的正義人士,他們在東方,在如何的艱難困苦中抵抗著日本強盜!”①從這段話里,可以感受到《晉察冀畫報》甫一降生,便帶著強烈的政治宣傳屬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其本質屬性。
一、理論指導:“攝影武器論”的提出和發展
“攝影武器論”是由中國紅色攝影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沙飛提出,并逐步發展完善的。1936年,沙飛在為其攝影個展撰寫的前言里寫道:“我覺得攝影是暴露現實的一種最有力的武器,我總想利用它來做描寫現實諸象的工具。”②彼時的中國攝影界更多地將攝影作為一種消閑娛樂工具,沙飛此論無疑令人振聾發聵。當時的左翼文藝界正掀起“文藝大眾化”的思潮,沙飛正是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將鏡頭對準底層大眾,開始尋求暴露現實。
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沙飛的思想也在不斷發展。1937年在《攝影與救亡》一文中他寫道:“‘喚醒民眾是當前救亡運動的急務。”③在這篇文章中,沙飛已經清晰的描摹出攝影在宣傳方面特有的優勢,其“攝影武器論”也得到進一步發展。這篇文章發表前后,沙飛踏上了奔赴前線的征程。
進入晉察冀邊區后,沙飛在其“攝影武器論”的思想指導下,拍攝了大量抗戰經典照片。隨著晉察冀軍區攝影科的成立,開始著手攝影人才的培養。1939年,他在為吳印咸《攝影常識》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攝影是“一種負有報道新聞職責的重大政治任務的宣傳工具,一種銳利的斗爭武器”。④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攝影的政治宣傳作用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攝影要服務于政治宣傳,表達政治訴求。這可以說是其“攝影武器論”的成熟。
二、體系構建:畫報創刊和人才培養
全面抗戰爆發后,沙飛奔赴前線,進入晉察冀根據地,聶榮臻任命他為部隊專職攝影記者。人民軍隊的第一位專職攝影記者就此產生。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沙飛向聶榮臻提出尋找和培養攝影干部的請求,聶榮臻很快批準,并親自為此網羅人才。
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成立于1939年2月,科長一職由沙飛擔任,羅光達為攝影干事。隨后,劉沛江、葉曼之、白連生、楊國治、周郁文等相繼加入,分工負責攝影、暗室、勤務等工作,攝影科工作人數增加到了7人,這些人也是日后晉察冀畫報社的核心團隊,攝影組織的基礎框架搭建完成。之后,晉察冀軍區各分區先后建立攝影組,組長一人,組員兩人,底片被統一寄往軍區攝影科,這些工作為畫報出版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1942年5月1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成立,沙飛、羅光達分任正副主任,趙烈擔任政治指導員。設編校、出版、印刷、總務四個部門,總計100余人。7月7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誕生,刊登了150余幅照片,題材包括戰斗場景、政權建設、軍民感情、生產生活、國際友人等。
聶榮臻在畫報社的籌辦會議上曾要求“照片一定要精選,寧缺毋濫。照片的文字說明要用中英兩種文字,以利于對外宣傳。”⑤可以說,他對畫報的政治宣傳作用有著清晰的認識,這也是晉察冀畫報社的立身之本。在畫報創刊工作中,聶榮臻作出了重要指導,他指出不僅要讓畫報面向邊區人民群眾,而且要面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聶榮臻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19年,聶榮臻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第十一軍黨代表。1931年12月進入中央蘇區,先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治委員,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初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副師長、政治委員,曾經參與指揮平型關戰役,取得抗日戰爭的第一個大勝利。1948年,任華北軍區司令員,參加指揮了平津戰役。抗戰期間,聶榮臻不僅注重指揮革命斗爭,而且主張發動群眾力量,支持畫報事業,通過畫報創刊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晉察冀畫報》創刊之前,沙飛、石少華等人已經積極組織人員開辦攝影訓練班,集中培訓攝影人才。1940年6月,石少華在冀中軍區開辦攝影訓練班,當時的訓練班成員梁明雙回憶道:“冀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舉辦攝影訓練班……第一期僅有八名學員。第二期有十四名學員。第三期三十多名,第四期八十余名。每期半年。四期后,又在阜平縣、洞子溝等地辦了幾期,先后共辦十余期,培養攝影人員300余人。”
沙飛和石少華等人,將“攝影武器論”的思想融進攝影訓練課堂中,為中共培養了一大批紅色攝影人才,這些攝影人才以“攝影武器論”為指導,堅持政治宣傳第一的原則,進入各個根據地開枝散葉。《晉察冀畫報》的首創之功和攝影訓練班培養的人才梯隊,可以說是紅色攝影體系建立的基礎,也是宣傳工作得以展開的前提條件。
三、渠道開拓:宣傳方式和傳播渠道
宣傳方式決定著宣傳動員的效果。為了最大程度地動員廣大民眾參與抗戰,沙飛和他的戰友們以《晉察冀畫報》為平臺和媒介,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最典型的就是在畫報上發表各種題材的紀實照片以及深入群眾和基層士兵中開辦攝影展,其中攝影展是在畫報創刊之前就已經開始的,也收獲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1939年1月,沙飛、羅光達等人在河北省平山縣蛟潭莊舉辦了敵后第一次新聞攝影展覽,羅光達回憶道:“前來觀看的人群熙熙攘攘,比趕廟會還要熱鬧……參觀的群眾都想擠到前面去,好看得更清楚。”圖像因其零門檻所展現出的“親和力”瞬間俘獲了文盲占絕大多數的根據地民眾,因此展覽獲得了極大成功。之后,舉辦攝影展成為沙飛和他的戰友們的常規宣傳方式之一。
攝影展迎合了群眾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能夠動員根據地最廣泛的人民群眾。而對淪陷區和國統區以及海外就很難采取這種宣傳方式了,于是畫報的創刊就提上日程。畫報通過刊載不同題材的攝影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共領導下的敵后抗戰、民主政權建設、邊區生產生活等內容,讓外界對邊區有所了解,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到更多的支持。
《晉察冀畫報》的發行工作直接影響著其傳播效果,這方面可以說有一定的基礎。在畫報創刊之前,《晉察冀日報》的發行科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當時交通員達六七十人,分為發行、會計、交通、巡視、總務五股。發行范圍幾乎囊括了整個晉察冀邊區,還有平西、平北、冀東等地,中共中央駐地延安和中共北方局駐地太行根據地也有發行,同時少量發行到國統區的重慶、桂林等地。⑥1941年5月5日成立的新華書店晉察冀分店,事實上和晉察冀日報社的發行科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而晉察冀畫報的發行也依靠這一網絡。
邊區要經常面對敵人的“掃蕩”,所以畫報社的地址也不斷搬遷,這時,中共在根據地建立的戰時交通站點就會發揮作用,依靠廣大群眾和游擊隊員送報,并通過中共領導的城市工作部在敵占區傳播。海外主要依靠來訪國際友人的傳播,《晉察冀畫報》創刊后,畫報社成為來訪國際友人的必到之地,僅1944年,晉察冀畫報社就接待了前來參觀的四五起外賓。這些非常規的渠道開拓工作,讓《晉察冀畫報》在海內外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對中共的宣傳工作也有很大助益。
四、結語
晉察冀畫報社以及邊區的紅色攝影體系在抗戰時期中共的政治宣傳中產生了巨大作用。以沙飛、石少華為核心的第一代紅色攝影人在聶榮臻等黨和軍隊領導人的支持下,以“攝影武器論”為指導,積極構建邊區的攝影人才和畫報出版體系,并在宣傳方式和渠道開拓上建樹頗多,在艱難的環境中實現了宣傳工作的充分有效,讓中共在抗戰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有力地推動了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
注釋:
①《晉察冀畫報》創刊號,1942年7月7日.
②顧棣,方偉.中國解放區攝影史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321.
③沙飛.攝影與救亡[N].廣西日報,1937-8-15.
④吳印咸.《攝影常識》序言,1939.
⑤河北省新聞出版局出版史志編輯部.中國共產黨晉察冀邊區出版史資料選編[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42-143.
⑥河北省新聞出版局出版史志編委會,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出版史志編委會.中國共產黨晉察冀邊區出版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