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江英 胡夢潔 沈小妮
摘 要:漢代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成熟、為世人所認可的規(guī)范和原則。休閑活動中對智力的重視、提倡有時有節(jié)的休閑活動、在節(jié)日里開展休閑活動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內容。
關鍵詞:休閑;游藝;漢文化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2
漢朝是漢文化的奠基時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漢民族文化的發(fā)源時期,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塑造了華夏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隨著當今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jīng)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精神生活的愉悅,休閑生活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領域。
休閑生活的概念屬于舶來品,兩漢時期雖然并沒有出現(xiàn)“休閑”這一詞語,但卻呈現(xiàn)出了豐富多彩的休閑活動,士人們也對休閑活動展開了一定的思考,散發(fā)出了智慧的光芒。這給我們今天開展休閑生活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漢文化中的休閑活動概述
兩漢時期的休閑活動的形式雖然不能和今天相比,但相比起前代來說,種類還是比較多的。有些是參與性、互動性比較強的活動,如:狩獵、投壺、扛鼎、博戲、彈戲、格五、圍棋之戲,以劍為戲、以刃相戲、挽滿、以射為戲、騎驢馳射、投石超距、蹴鞠、擊壤、角力為代表的武戲、歌戲、宴戲,談戲、隱戲(隱語之戲),以錢為戲(戲錢)、水戲等。有些是以觀賞性為主的活動,如樂舞、角抵、馬戲、倡戲、戲車高橦、烏獲扛鼎、吞刃吐火、陵高履索、飛丸跳劍、巴渝隈一、戲車弄馬、俳戲等。還有一些沒有特定名稱的休閑活動,如鄉(xiāng)間平民在閑暇時間里聚集在一起閑談也是休閑活動的一種。
從參與休閑活動的權利上來講,大約與今天并無二致,幾乎所有人都有開展休閑活動的權利。只是這一時期人更多的受制于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因為生計所迫,這一時期參與到休閑活動的人群主要集中在皇帝、貴族、官吏、士人和一些富貴人家。平民的休閑活動大多數(shù)集中在節(jié)日或祭祀活動中,一些人生禮儀民俗如舉行婚禮時的宴飲也成為平民的一種休閑活動。
從休閑活動發(fā)生的時間上來看,由于農耕社會的獨有特征,主要集中在農閑時期,農閑時期雖有一些休閑活動,但發(fā)生的頻率并不高。雖然也存在一些富貴人家和包括皇帝在內皇族、貴族在非農閑時期的休閑活動,但這樣的行為并不為當時社會所接受。
二、漢文化對現(xiàn)代休閑生活的啟示
漢王朝距離我們今天雖然時代久遠,但漢文化傳統(tǒng)的休閑活動依然有一些精華的部分值得我們今天傳承,也為我們今天開展休閑活動,更合理的安排休閑生活提供了理論借鑒。
(一)關注智力類休閑活動
博弈和隱語是漢代比較受人們歡迎兩種休閑活動。博弈包括博戲和弈棋兩種,對弈過程中,是對人智力的一種考量。其形式多種多樣,是漢代人喜聞樂見的一種休閑活動,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無不對其青睞有加。隱語是一種語言游戲,早期作為諫諷君王的一種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優(yōu)旃通過隱語的方式勸諫秦二世不要漆城。后來就發(fā)展隱語之戲,因為其需要一定的語言與智力要求,遂成為一種主要在士人階層中流行的一種休閑活動。
博弈、隱語這類智力游戲能夠在漢代流行,固然與當時休閑活動種類較少有一定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這類智力游戲能夠使人們在休閑活動之余有所得,使人們的智力和思維得到鍛煉。
當今社會中,休閑生活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形式的多樣性幾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旅游類、體育運動類、閱讀類、聚會類、充電類、電影電視類、話劇音樂欣賞類、電子游戲類、游藝類等。品類繁多的休閑活動給人們的眼、耳、口、鼻、手、腦帶來了空前的感官享受以及精神上的放松,如何在其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閑活動至關重要。
近年來,人們對休閑生活的要求逐漸提高,不再滿足于隨意、被動地消耗掉自己的閑暇時間,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理性休閑。以旅游為例,人們不再滿足于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的旅游方式,開始向以通過旅游達到了解某一段歷史文化為目的文化類旅游轉變。人們不再滿足于打卡足夠多的旅游勝地照相,逐漸出現(xiàn)了一部分人滿足于在某一個旅行目的地停留較長的時間,融入當?shù)厣睿惺艿胤轿幕?/p>
漢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關注智力類休閑活動。智力類休閑活動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休閑活動,它具有內涵豐富、余味雋永的特征,不僅能使人們得到思維的鍛煉,還能使人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將傳統(tǒng)的智力游戲開發(fā)成文化產(chǎn)品,往往還能讓人們激起人們童年玩?zhèn)鹘y(tǒng)游戲的回憶,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使年輕人認識到傳統(tǒng)智力游戲的魅力,在電子游戲與傳統(tǒng)智力游戲的對比中更清醒地感受休閑活動本質,獲得真正的休閑。
(二)休閑生活要遵循有時有節(jié)的原則
漢代歷史文化中,存在數(shù)量不少的對休閑活動的批判:有些士人認為休閑活動耗費時日,荒廢經(jīng)學、正務及家事,有些士人認為休閑活動屬于末技,應該以農耕為本、以經(jīng)學為本。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有些人醉心于休閑活動,擾亂了正常的日常生活。反而那些既能勤于正務,又能給自己一些閑暇時間開展休閑活動的人卻得到了世人的贊嘆。如《三國志·費祎傳》注引《費祎別傳》 “朝夕聽政,延接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必盡人歡,事亦不廢。”費祎是三國蜀漢人,他既能處理政事“事亦不廢”,又與賓客宴飲、博弈盡歡,得到了當時人的稱贊。
漢文化中有時有節(jié)的休閑觀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即:休閑的時間需要選擇在工作之外的閑暇時間。即便在工作之余開展休閑活動時也要有所節(jié)制,注意控制休閑的時間,以免影響了生活節(jié)奏。
當今社會休閑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很多活動也不再局限于專門的場所或者若干人員的聚集。最典型的則是電子游戲,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和一根網(wǎng)線足矣。我們往往能夠看到為數(shù)不少的關于上班期間玩游戲的現(xiàn)象,有些人甚至沉迷于網(wǎng)游而喪失了自己的正常工作。還有一些依然保留了耕種為生計的農民,不僅在春節(jié)等大型節(jié)假日或農忙時麻將、打撲克,在農忙耕種時期也難以停歇,荒廢田事。有些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還出現(xiàn)了在上課時刷劇、刷微博、刷新聞,學業(yè)一塌糊涂,考試不能及格的現(xiàn)象。這些事例都是缺乏正確休閑觀的表現(xiàn),忽視了休閑是工作、勞作、學習之余的活動。
漢文化中諸多歷史人物因為過度休閑、不當休閑遭到批評與諷諫的教訓值得我們吸取。《后漢書·列女傳》記載了許升的史例,“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榮嘗躬勤家業(yè),以奉養(yǎng)其姑。數(shù)勸升修學,每有不善,輒流涕進規(guī)。榮父積忿疾升,乃呼榮欲改嫁之。”許升年輕的時候喜好博戲這種休閑活動,為之荒廢了經(jīng)學的學業(yè),廢棄了家中各項事宜,由妻子呂榮打點家中一切事宜,贍養(yǎng)婆婆。岳父得知這種情況,要求呂榮改嫁。
如果模糊了休閑與工作的界限,毫無節(jié)制的休閑會對自己及家庭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引起社會輿論的鞭撻。
(三)發(fā)展以節(jié)日為載體的休閑生活
漢代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節(jié)日,如:正旦、上巳節(jié)、社日、伏日、夏至、冬至、臘日、小新歲等。占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平民迫于生計,他們主要是在節(jié)日期間參與休閑娛樂活動的。
人們在這些節(jié)日里,依照漢代的風俗習慣,或者參加祭祀尊神和先祖活動,或者享用了比往日更加豐盛的美酒佳肴,或者聽到了蘊含有教化作用的音樂,或者拜謁尊師耆舊,或者欣賞了祭祀的樂舞,或者與親族鄰里賓客交際。人們在節(jié)日里遠離了勞動與日常事務的艱辛,心情舒暢,節(jié)日成為人們愉悅自我、開展休閑活動的一個重要載體。
時至今日,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除去春節(jié)、中秋等幾個較大節(jié)日外,人們已經(jīng)相當?shù)恕H藗兤S趯ひ捴苣┬蓍e的場所,結果發(fā)現(xiàn)大同小異,缺乏更加新鮮、內涵豐富的文化休閑的地方可供選擇。
我們可以以秦漢時期節(jié)日的節(jié)目為依托,在一些較大的節(jié)日中定期舉辦節(jié)日主題活動,排練類似于某某印象的大型精品表演,開發(fā)以秦漢時期休閑娛樂活動為主題的文化產(chǎn)品以饗游客。這樣不僅傳承秦漢時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能取得相應的經(jīng)濟效益,何樂而不為?
三、小結
兩漢時期雖然沒有“休閑”這樣的詞語,但當時存在著豐富的休閑活動。士人們對休閑活動中所應該遵守的原則的思考以及對帝王、貴族、富人休閑活動的勸諫和規(guī)范體現(xiàn)出古人思想中智慧的閃光點,其精華的部分值得我們今天繼續(xù)傳承與遵循。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蕭放.歲時——傳統(tǒng)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彭衛(wèi),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
[5]陳新崗.秦漢旅游主體的構成[J].齊魯學刊,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