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佳靚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給黨的建設和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這些新平臺和新工具是適應新媒體傳播形式,并實現揚長避短效果的有效工具。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背景之下專業學習和黨建融合的同步性,在互動中找到黨建工作建設的入手點,為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背景;專業學習;黨建融合;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1
“業精于勤,事成于專”。我黨自十八大以來,就專業學習和黨建關系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貫徹和落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舉,為實現四個全面治國戰略布局,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做出了很多新的努力。為實現黨建工作與治國理政的統一,就必須要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發展策略。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精神的培養,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壁壘作用的前提,把各方面的優秀人才吸納到黨內,建立結構更為合理的優良團隊,需要結合在新媒體背景之下的新情況加以研究。
一、新媒體背景為專業知識和黨建工作所提供的前提
(一)迅速發展的新媒體為黨建工作帶來便利條件
新媒體是以網絡為基礎的,是以各種各樣新的傳播途徑為重要手段的一種媒體形式,新媒體往往借助于網站、聊天工具、手機報、論壇、微博和客戶端進行傳播,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多種多樣,其反映的內容也呈現出海量發展的態勢。新媒體與專業知識的掌握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這是因為新媒體可以讓廣大黨員的信息傳播接收渠道更為便捷,同時也可以加強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新媒體使得廣大黨員的信息接收渠道變得更為便利,中國用戶平均每日接觸互聯網的時間正在不斷地加強,每天上網兩小時以上的用戶已經達到了89%,因此新媒體可以作為黨建工作平時信息接收的重要渠道,大量的黨員、廣大中國公民大量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渠道都集中在新媒體之上。
(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黨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黨群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比如說,新媒體可以構建嶄新的黨群溝通方式,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作為主要的終端接入口,通過基層黨組織工作信息系統平臺等,對于信息達成快速傳播的目的。有的地區直接將黨建工作的學習平臺放在網上,利用微信群、手機QQ建立工作群,通過廣泛的監督和調查。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之下,對我黨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方式探討,借助人們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迎合這種新的媒體發展態勢,并且利用新媒體為專業學習和黨建學習都帶來更多的便利。
二、新媒體時代給專業學習和黨建工作所提出的挑戰
(一)新媒體信息渠道的來源過于復雜
專業學習是針對為人民服務的發展內容,加速對于一些專業化發展渠道和專業化發展內容的強化,只有加強學習實踐精神,提高專業能力,才能夠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并增強四個自信的基礎之上,完善學習實踐的專業知識。強化本領高強和政治過硬的雙重概念,需要對于新媒體信息平臺和渠道的信息來源進行篩選。由于新媒體信息渠道的來源過于復雜,因此,常常會在國際大環境的信息來源滲透過程中,通過網絡或者一些其他渠道帶來負面的信息影響。為了能夠使得新媒體信息渠道內的信息更加具有可行性,就需要認同新媒體雙刃劍的特點,杜絕一些奇怪言論或者敏感言論的不良影響。
(二)新媒體傳播具有廣泛性
不可否認,由于新媒體傳播的傳播方式非常繁雜,因此新媒體傳播可能會影響黨建工作的敏感性。另外,由于新媒體傳播過程中不同的聲音與文章,很有可能在專業學習方面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是干實事、有作為的前提,在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眾多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視頻,為實現培養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同時也可能對于一些新形勢之下的干部隊伍的科學判斷產生錯誤影響。
三、運用新媒體助力專業學習和黨建工作
(一)整合各級學習及黨建力量
整合各級黨委組織及宣傳部門的力量,利用新媒體作為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陣地,發揮新媒體在鞏固主流意識方面的一定作用。與此同時,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遞正能量和正確思想的同時,學習一些新的互聯網技術,將中國特色的專業精神運用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二)整合新媒體在專業知識學習方面的新資源
利用新媒體的傳導優勢,積極宣傳一些專業化的知識,通過互動和案例推廣的形式,打造廉政文化,在普及專業知識大局意識和核心理念的同時,加強在新媒體發展態勢之下廣大黨員干部的自我約束能力。
充分地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揮我黨黨建重要的導向性作用,提高宣傳和教育的效果,比起引領社會主流輿論,在占領社會思想高地的同時,針對于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傳工作,做出刻不容緩的調整。重視新媒體教育,并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關注新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各級黨組織都要秉承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的理念,正確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并且從根本角度上探討新媒體為黨組織服務的精準性。
參考文獻:
[1]龔榮.對高校院系辦公室支部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