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安琪 孔凡貴 梁宇晨 李建新
摘? ?要:文章首先梳理信息素養這一概念的發展演變,提出教師應當具備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素養。其次,依據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歸納出當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在意識層面、文化層面和技術層面存在的問題與瓶頸。最后,提出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國家應當完善信息素養培養體系,建設信息素養硬件環境;學校應當營造信息素養養成氛圍,推進信息素養培訓工作;教師個人應當提升信息素養養成意識,發展自身信息素養技能。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在線教育 信息素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各級各類學校通過在線教育幫助學生居家學習,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如部分教師排斥在線教育的新模式,不擅長手機和計算機應用程序的操作,教學過程中無法獨自應對網絡崩潰、平臺卡頓、無法進入等故障,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針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問題,探究其現狀與困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特征與框架
(一)內涵
信息素養概念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最早源于圖書館領域的文獻檢索技能,率先對此做出界定的是時任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他在1974年提到:“信息素養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能。”20世紀80年代,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極大豐富了信息素養這一概念的內涵。1982年,美國信息管理學家福瑞斯特·哈頓將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在處理問題和決策過程中,利用計算機對所需信息進行標識、存取的水平。1992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將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能夠判斷何時需要信息,并且能夠對信息進行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的綜合能力。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信息量的指數式增長,通過計算機處理和傳輸信息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要生產方式,信息素養逐漸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能力,關于信息素養的定義逐漸結構化、綜合化。如2000年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協會(ACRL)提出的“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其中包括5條標準、22個成績指標,即能獨立決定所需信息的種類和程度,能夠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能夠對信息及其來源進行評價和遴選,能夠利用信息達到特定目的,在信息利用過程中遵守相關的社會規范和法律法規。
我國對信息素養的研究大致起源于20世紀末,最早是由王吉慶教授在其著作《信息素養論》中對這一概念進行定義:信息素養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常識以及信息能力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共同的評價[1]。之后,學者逐漸形成模型化的信息素養定義,如祝智庭在《信息教育展望》中將其定義為:“是人們對信息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他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同時,他提出信息素養的五個方面內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2]。可見,信息素養已經從傳統的信息檢索、存儲的基本含義上升為一個涵蓋廣泛的綜合性概念。
(二)特征
20世紀末,信息素養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為適應日益變化的信息化社會,教師除了熟練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之外,也應加快掌握信息技術的腳步。為提升信息化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各國研究機構和組織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教師信息素養的評估標準。1995年,美國教育科技委員會提出教師應具備三大領域的信息素養:一是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概念;二是能夠運用工具(如文字處理器、數據庫管理系統、電子表格系統、網絡通信)來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促進專業發展;三是運用計算機和相關技術來支持學科教學。2004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信息素養研究所(ANZIIL)修正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高校信息素養框架:原則、標準及實踐》,提出了教師信息素養要素的框架,包括通用技能、信息技能、價值觀與信念,這些要素會受到特定學科背景的影響。具體而言,一般技能包括問題解決、團隊協作、團隊溝通和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能包括信息搜尋、信息運用;價值觀與信念包括信息倫理、社會責任和社區參與。[3]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師信息通信技術能力框架》,將基于人類能力發展的三種教學素養(信息素養、知識深化、知識創造)與教師工作的六個方面(理解教育中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課程與評估、教學法、信息通信技術、組織與管理、教師專業學習)相交叉,創建出一個包含18個模塊的教師信息素養框架[4]。2017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修訂了《ISTE教師標準》(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5],其中包括技術操作與概念,學習環境和學習經驗,教學、學習和課程,評估與評價,生產力和專業性實踐,社會、民族、法律和人類問題。同時,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強調要注重培養教師對數字工具的應用效能,從關注技術自身向關注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轉變,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要注重數字化學習的學生驅動,學生從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或技術技能傳授轉為主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則從知識權威、資源的主要供給者向教學輔助者、協作者轉變,最終形成以學生驅動為主的教學方式。[6]
(三)框架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中小學校也在積極探索互聯網與教育行業的緊密聯系,而中小學教師作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應首先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教師信息素養的標準和結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國內外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臺灣學者發起了一項研究,通過專家討論和技術調查的方法,就教師信息素養的定義、框架和項目進行公開討論,最終制定了“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三個維度:信息知識、技能、意識。在信息知識方面,教師應該能夠理解信息的性質并能夠評估、解釋、組織、綜合信息;在技能方面,教師應具備利用工具和系統進行信息檢索、處理和傳播的能力;在意識方面,應該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增強教學效率的價值和力量[7]。蘇納加對法國與日本的教師信息素養標準做出比較研究,在現存標準的基礎上探討了教師信息素養的結構,指出應包括基本信息知識、計算機操作技能、社交網絡技能、保護信息隱私等因素[8]。薩曼莎在研究中用iSkills量表評估了職前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確定了7個信息領域的教師技能——理解并闡明信息問題,收集、檢索信息,評估材料的權威性、相關性,信息的管理,運用數字工具整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在數字環境中調整、應用、設計或構建信息,傳播針對特定受眾的信息[9]。本文根據以上國際相關標準和國內外研究,提出教師的基本信息素養應包括信息化意識、信息化知識、信息化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敏銳的信息化意識。中小學教師必須主動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教育理念,對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會有基本正確的理解,關心教育信息化進程,有意識地主動學習和使用各種信息工具。其一,平臺化思維——中小學教師要掌握開放、共享、共贏的平臺化思維,要善于利用現有的平臺資源,以共享優秀的教學資源,彌補教師之間跨時空距離的交流障礙。其二,碎片化意識——便捷的移動應用程序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碎片化信息,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線上平臺等發布信息資源,實行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其次是豐富的信息化知識。信息化知識是指教師對信息學知識的了解和對信息工具方面知識的掌握,包括有關信息的概念、信息相關技術等。其一,計算機基本原理和網絡基本知識——了解各類信息工具的原理, 進行信息設備與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 并能應用于教學過程。其二,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未來——信息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先導因素,中小學教師要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社會面貌的改變,及其發展前沿和未來趨勢。
再次是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部分,是指個體對信息系統的使用以及獲取、分析、加工、評價的能力,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構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其一,教師能夠利用網絡工具獲取最新的優質教學資源,并能整合和利用這些資源。其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學生學情數據并進行簡單分析。其三,教師能夠利用網絡參與校本和區域教研活動,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其四,教師善于運用各種新媒介展示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五,教師能正確分析和解讀教學過程與結果數據,調整信息化教學策略。
最后是信息道德。面對網絡中海量的信息資源,中小學教師在享受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按照法律法規和信息倫理道德使用信息技術,注重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和隱私,傳遞有利于社會和學生發展的信息。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與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表明中小學教師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有一定認可度,總體得分為3.32分(5分量表),相比傳統教育模式,教師認為在線教育在交流便利、課堂呈現、學生認可、教學效果等8個維度都較有優勢[10]。陳卓有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效果的調查顯示,超半數(59.79%)的研究對象認為這一模式能夠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而40.21%的師生認為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可以看出此次疫情中大范圍的在線教學模式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但在調查中認為“疫情過后還會繼續使用在線教學方式”的人數占85.93%,可見師生對目前教學效果并不完美、支持措施尚不完善的在線教學模式仍抱有極大的期望。[11]
2019年,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61億人,市場規模約為4041億元,用戶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不斷提升、在線付費意識逐漸養成,線上學習體驗和效果的提升使得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持續增長[12]。在線教育不僅是疫情防控期間的需要,也是今后深化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全面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是大勢所趨。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這次疫情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促使教師不得不思考如何提升自身信息素養以適應新的教育模式,本文基于已有文獻與相關調查結果,將教師信息素養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意識層面:中小學教師信息意識欠缺
信息意識作為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對于信息素養的養成不可或缺。余勝泉認為,信息意識是人們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念和需求的總和,決定著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敏銳程度[13]。信息意識包括對信息的敏感性、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意識、信息安全意識和數據意識[14],以及信息質疑意識和信息責任感。一些教師并未意識到信息技術的價值和重要性,對信息技術缺乏敏感性和開放性,然而開展在線教育,實施在線課程正需要這種信息的敏感度和高度的信息意識。此外,一些年輕教師雖然善于接納新鮮事物,但由于對數據的敏感程度不高,而不能篩選出有利于培養自身信息素養的信息,無法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胡欽太、劉麗清和張彥在調查中發現中小學教師缺乏信息批判意識,在被調查的252所中小學中,僅18.1%的教師對網絡上提供的信息的準確性表示質疑[15]。信息意識還要求教師能夠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健康使用信息資源,然而當前教師在線教育停留在關注學生學習效果、掌握網絡教學技術的層面。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可劃分為兩種來源形式:一是自下而上來源于教師自身的需求,二是自上而下來源于國家或時代的需求。當下的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來源主要是由于國家或時代的需求,而自身需求較低,這一矛盾會引發教師認知沖突,導致信息素養的培養困難重重。
(二)文化層面: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知識儲備不足
信息知識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基礎。中小學教師需要具備的信息知識包括信息基本知識、信息化教學理論知識、教學設計知識、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知識。李兆義在對寧夏中小學教師的調查中發現,47.7%的教師表示對信息技術指導教學的理論熟悉,58.2%的教師表示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知識熟悉[16],他指出,寧夏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知識儲備水平處于中下水平,需要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大部分教師在在線教育經驗缺乏、線上授課、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加入了在線教育的行列。在教學設計、應用和實施中難以真正將信息化技術與教育知識相融合,不能充分理解網絡直播課堂與傳統課堂教育不同的互動方式特征,以至于還未充分挖掘“隨堂練習”“及時反饋”“在線交流”等網絡互動的優勢,信息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信息素養的缺失使得教師不能借助網絡獲取更多教學資源,增進教學效果,提升自身專業發展。
(三)技術層面: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能力欠佳
信息能力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核心和關鍵。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創造能力、評價管理能力、整合交流能力等。當前在線教育中,多數教師使用的是直播教學的方式,然而教師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對于直播平臺、工具和軟件的使用,由于先前技術儲備不足,對于這些設備不夠熟悉,以至于在直播教學中狀況百出。李兆義在研究中發現,僅有50.4%被調查的教師對于文字處理軟件(word)、演示文稿軟件(PPT)的使用是熟悉程度,僅有7%的教師對于微課制作軟件表示熟悉[16]。同時,中小學教師對于網絡資源的搜集與學習的使用率偏低,教師信息獲取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能力敏感度不夠使得教師無法依據信息數據及時對學生個體進行診斷與分析。除了技術掌握方面的障礙,如何促進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增強教師、學生、信息資源之間的互動,以及提升師生利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等都是當前教師信息素養提升面臨的挑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教育信息化實施了不同的舉措,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教育資源建設、西部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三通兩平臺、一師一優課等工作,但從實際收益來看,目前對這些項目和計劃做出評價還為時尚早。在信息能力的培養中最常見的情況是投入與產出比較低,究其根本就在于教師的信息素養問題,尤其是教師借助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從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養方向轉變[17],這表明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注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國際上對于提升教師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已頒布了一系列教師素養評估框架與標準。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于2008年頒布了《ISTE教師標準》[5],以推進信息化應用、促進教師發展和改善學生學習為目標,從促進學生發展、信息化應用榜樣、專業能力發展和領導力發展四方面提出教師信息素養標準,這一標準對教師的信息技能進行了詳細界定。2010年,北美在線學習理事會(NACOL)制定了《網絡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從網絡教學中教師的學歷、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學與評價四方面進行了詳細界定。2014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從教學工作的進程對標準進行設計,要求教師具備基礎的技術素養,設計、開發信息化工具或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最終實現自身發展[18]。基于當前中小學教師在線教育信息素養的現狀,依據信息素養測評標準,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培養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國家:完善信息素養培養體系,建設信息素養硬件環境
針對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標準與指標缺失的現狀,國家應當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詳細研讀國際已有教師信息素養評估框架與標準,制定出適合我國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標準,依據標準構建未來教師信息素養培養體系。此外,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一定硬件環境的支持。網絡環境、智慧教室、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信息化硬件設施的配置能為在線教育教學方式的擴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引入大數據分析軟件并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加強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開發力度,為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夠用”和“共享”的教學資源,并以此來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整合[19]。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培訓過程中離不開技術團隊的幫助,建立一支技術精湛、愛崗敬業、職責明確的信息技術團隊至關重要,學校在培訓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尋求幫助,教師在自學中遇到困難也可自主尋求幫助。
(二)學校:營造信息素養養成氛圍,推進信息素養培訓工作
創設良好的學習和利用信息技術的氛圍可以引導和鼓勵教師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入信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因此,學校方面應當加強引導,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將掌握信息知識和學習信息技能作為教師聘任、年終考核的參照,定期開展講座、信息技能交流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教師意識到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此外,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運用行政手段和約束機制,激勵中小學教師參與學習。[20]
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一般是短期的培訓,由省、市統一安排,并且對教師實際現狀的關注較少,存在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現象,因此需建立以學校為單位的培訓體系,并整合當地特色開展教師信息素養培訓。中小學教師培訓應當充分利用已有大數據平臺,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培訓內容,加強信息理論知識、學科整合知識的學習,采用實例操作、網絡進修等多種形式,對培訓的教學效果、存在問題進行記錄以便培訓結束后分析研究,以此實現良好的培訓效果。在培訓中以及日常教育活動中構建教師共同體,對于信息素養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教師共同體就是“教師基于共同的目標和興趣而自愿組織的,旨在通過合作、對話和分享性活動來促進教師職業成長的教師團體”[21]。教師共同體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通過通信軟件、移動終端等交流手段,在培訓后或者教學活動結束后,自發地進行信息、知識、經驗、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形成教師間的良好互動,有效地解決培訓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增強教師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
(三)教師:提升信息素養養成意識,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教師要轉變兩個意識:一是提升信息素養的意識;二是轉變傳統師生觀的意識。教師自身需要意識到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自身思維,跨越思維障礙,認識到提升信息素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事關在線教育質量乃至中華民族的人才培養,必須增強責任感,主動提升自身信息素養。在線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當隨之而改變。信息時代提倡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資料提供者和評價者,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22]。教師應當提高研究意識,主動探尋學生在網絡直播課中溝通、學習和探究的方式和特征。
在有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之后,教師就要積極主動參加培訓、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在培訓與學習中加強信息知識積累,提升相關信息技能。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靈活融匯信息知識和技能,以提升教學效率。信息“碎片化”要求教師能夠利用碎片時間,擴展學習廣度。此外,教師要拓展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能夠形成在四元空間整合問題、資源、工具、活動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并能夠利用大數據提供的評價積極調整各自的分工[23]。反思對于教師新素養提升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反思自己對新知識核心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信息技能的教學價值,以此不斷發現問題,有針對地學習,完善自身信息知識和技能。
知識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信息時代教師的信息道德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在獲取、使用和傳播信息的活動過程中以心理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感和行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道德關系[22],可以說信息道德是個人信息素養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尤其是中學教師肩負著引領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重任,就要求他們必須具有高度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
在信息時代,教師的角色將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責應從“教學生”轉變為“引導學生”,做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者,教育的研究者,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者。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活動的沖擊,教師應當在教育觀念上跟上時代的發展,強化信息意識,注重信息知識積累,不斷提升自身信息技能,并將信息知識與技能融合在學科教學中,以全面提升自身信息素質,肩負起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37.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215-216.
[3]BUNDY? A.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J].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practice, 2004(2):3-9.
[4]UNESCO.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EB/OL]. (2013-04-14)[2020-04-19].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13475.
[5]ISTE. ISTE standards for educators[EB/OL].(2019-06-05)[2020-04-20].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educators.
[6]馮仰存,鐘薇,任友群.美國國家教師教育技術新標準解讀與比較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11):19-25.
[7]WEN J R, SHIH W L. Explor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787-806.
[8]SUNAGA K.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France and Japan[J].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ies, 2019, 6(2): 209-216.
[9]GODBEY S. Testing future teachers: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factors impact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J].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18, 79(5): 611.
[10]光明網.新冠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在線教育認可度調查報告[R/OL].( 2020-04-13)[2020-04-20].https://edu.gmw.cn/2020-04/13/content_ 33736912.htm.
[11]陳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江蘇高職網絡教學工具調查與分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13-17.
[12]艾瑞咨詢.2019-2020年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研究報告[EB/OL].(2020-03-30)[2020-04-23].https://www.iimedia.cn/c400/70467.html.
[13]余勝泉, 王鐵軍. 尋找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 中國遠程教育, 2004(20):39-41.
[14]李兆義.“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結構及培養路徑[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2):97-103.
[15]胡欽太, 劉麗清, 張彥.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J].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 2019(11):22-25.
[16]李兆義.“互聯網+”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固原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為例[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6):59-65.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 334188.html,2018-04-18.
[18]吳砥,周馳,陳敏.“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評價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56-63,108.
[19]鄭小軍.背景解析與文獻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上)——職業院校教師的視角[J].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11(5):51-61.
[20]李兆義. 固原市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26(3):103-107.
[21]薛小明,高峰. 論教師共同體[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7(12):66-68.
[22]鄧格琳.提高信息素養:小學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J]. 人民教育, 2013(11):47-49.
[23]于曉雅.人工智能視域下教師信息素養內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 2019(8):70-75.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