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伍放
“數學交流學習”是近幾年來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學習理念,這個學習理念當前已為很多一線教師所接受。但是,他們的接受只是一種認同,并沒有真正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一種自覺行為,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教師。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圍繞課堂有效交流這個主題上好一節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呢?在反復閱讀教材、研究教學參考書的基礎上,筆者對這種課例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以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好玩的《反彈高度》為例,說說筆者的想法和做法。
《反彈高度》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數、百分數后的一節綜合與實踐課。在筆者準備選定這節課作為校內公開課進行研究時,心里其實很不踏實,尤其是組內各位同事看到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做實驗,并在明確活動任務的基礎上設計活動方案、動手操作實驗、反思交流等,認為組織難度非常大,勸筆者換個教學內容授課,但筆者最終還是堅持了。筆者是這樣做的:
一、走出學生數學課堂交流誤區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了大量的問題,學生都一一給予了回答,只要提出的問題解決了,就覺得課堂交流已經成功了。因此,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大部分學生會慣性地把手舉起來,接著教師指名,先學生說給老師和同學聽,然后教師再讓其他學生思考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最后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講解、修正、補充。看起來整個交流過程都很流暢,所花的時間也并不多,而這些都在教師的預設中,學生缺乏主動性,基本上是按著教師的思路在走,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課堂交流很明顯只是一種形式,根本沒有效果,而且這種交流的方式多為單向線形的師生間的一問一答式,而不是師生間、生生間的多維互動。
在教學《反彈高度》這個課例時,筆者沒采用以上做法,而是隨機應變地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并在個人發表的基礎上,面向全班同學提出問題,由學生點名讓同學回答。如,筆者在導入時安排一名學生到講臺前拍籃球和乒乓球,在這位學生拍完兩種球后,她本人有些疑問,但沒有馬上自己表述,而是面向全班同學提問:“你們剛才看到些什么了嗎,是否有什么疑問?”很自然地就拋出了一個大家都想交流的問題。這時候,有個女同學舉手發言了:“我看到你在拍打兩種球時,用的力度不一樣,而兩種球的反彈情況也不一樣。”然后負責拍球的學生說:“是啊,當我看到這是兩種不同的球時,本想著讓它們彈起來時的高度不至于相差那么大,所以拍打的力度也有所變化。但我不明白,為什么我那么用力拍打,這個大籃球的反彈高度反而沒這個小乒乓球的高,有誰幫我解釋一下嗎?”隨著問題的再一次拋出,又有其他學生舉手發表意見。有的說:“那是因為你拍打籃球時還不夠用力”;也有的說:“其實你拍打乒乓球時可以不那么用力的”;還有的說:“那是因為這個籃球氣壓不足,如果給它充足氣,用同樣的力氣,籃球的反彈高度肯定會比乒乓球的高”……大家各抒己見,一下子就把話匣子打開了,自然而然地就過渡到了這節課的探究內容。
二、激發學生數學課堂交流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若能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大膽地參與交流,激發他們的交流興趣,能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實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探究學習的目的。
教學《反彈高度》時,筆者根據學科教學實際,設計了與教學重難點知識相關的學科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糾正錯誤,認識規律,激發課堂交流興趣,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動力。如,在前面大家發表的一些見解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先猜猜如果從同一高度落下,哪種球會反彈的高一些?讓學生再一次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大膽猜測,激發他們探究知識的興趣。在這種條件和觀察了那位學生的示范動作下,有的認為,籃球會反彈得高一些;有的則認為,乒乓球會反彈得高一些;有的補充說明,還得注意另外一些因素,如果籃球氣壓足,有可能籃球反彈得更高,如果氣壓不足,也許就不一定了。還有的認為,若是有風吹,可能結果還會變。學生們興趣盎然,交流異常活躍。
三、組織學生數學課堂實踐操作
綜合與實踐課與其它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課有所不同,課堂上教師不適宜直接講授。它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領、引導學生全程參與、親身動手實踐操作、并通過思考、與同伴交流,最后得出結論,是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
課堂活動中,筆者注重組織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數學與生活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內部知識的聯系和綜合運用等方面,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體驗——合作——交流——評價的過程。如,在猜想后,筆者對學生說:“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不同的球反彈的高度又分別是多少呢?想知道這些,我們需要怎么辦?”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而激發學生實踐操作的熱情。學生們領取了一些道具后,筆者作出提示,實驗前必須先做好實驗規劃,制定實驗方案,把實驗步驟、需要收集哪些數據、如何收集和記錄、小組內如何分工等等先考慮清楚,然后再進行操作。學生們在制定實驗方案后,分工合作、積極交流、互相提醒,倒也其樂融融,很好地完成了實驗過程并得出結論:在不受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同一高度讓正常氣壓的籃球和乒乓球自由下落,籃球的反彈高度高一些,乒乓球的反彈高度低一些。
四、培養學生數學課堂交流習慣
交流習慣是學生在后天養成的自覺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自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良好的交流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在教學中,筆者還注重研究培養學生有效交流習慣的一些做法,以及影響學生交流習慣的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手段。為了培養學生有效交流的習慣,筆者在數學課堂上將學生說與聽有機結合起來,適時引導學生擺正角色,同時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并把握好學生在課堂交流的契機,指導學生進行正確交流,實現課堂中學生的有效交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時,筆者提出要求:分組活動時,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引導學生注意以下事項:(1)小組內做好分工,必須聽從組長人員安排。(2)活動過程中小聲交流,不要大聲喧嘩。明確實驗步驟,正確操作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得出較為準確實驗結果的重要保障。所以實驗之前,學生能熟記實驗步驟,掌握實驗方法,明確注意事項,養成良好的數學課堂交流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構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堂中學生有效交流模式,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必須要努力走向開放,走出學生數學課堂交流誤區,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交流興趣,組織學生有序開展數學課堂實踐操作,并有意無意地培養學生數學課堂交流的習慣,課堂上給學生留一些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空間,定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