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
【摘要】新課程改革確立了“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新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學科教學走進生活,充分結合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陶冶情操,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學
從2001年開始,我國新課程改革確立了 “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等課程新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學科教學走進生活,充分結合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更好陶冶情操,推進素質教育。
一、基于生活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是我國中學教育的初級階段。就身心發展來說,初級中學階段是青春期的開始,是最美的人生華年。初中學生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其與社會接觸還是比較少,理論知識薄弱。就所學知識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所講授的知識有心理知識、道德知識、法律知識、國情知識等,部分知識理論性、抽象性比較強。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學生根本難以理解,最終會失去學習興趣。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基于生活的學科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揭開情緒的面紗》的教學,強調的是要學會調控情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重慶公交車事件進行分析,不但讓學生充分理解調控情緒的重要性,而且激發學習興趣。又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法不可違》的教學,其中教學難點是區分包括民事違法、行政違法、刑事違法在內的三大違法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無牌無證駕駛機動車,甚至引發交通事故等違法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這三大違法行為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再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基本經濟制度》的教學,主要講授的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包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這些知識理論性強,但在日常經濟生活中都能較好反映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經濟生活進行理解,例如,結合身邊的中國移動、中國石油等大型企業理解國有經濟;結合李克強總理對地攤經濟的點贊和身邊的市場發展理解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對方便人民生活、繁榮市場所起的作用等。這就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直觀化,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基于生活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陶冶情操
未成年學生,對于家長來說,是家庭的希望;對于民族來說,是國家的未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重要的文化課,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既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是照本宣科,沒能與生活相結合,那我們的教學將會變成一味的說教,成為無源之水。反之,則能創設教學情境,更好地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陶冶情操。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憧憬美好集體》的教學,講授的是美好集體所具有的關愛、合作等。教師可以結合本班集體生活中學生們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的案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自身的生活案例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自覺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構筑中國價值》的教學,講授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教學,從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到“最美的逆行者”國家利益至上、勇于擔當,再到普通的人民群眾的團結合作,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引導學生結合抗疫生活進行分析,從而創設教學情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不但激發學習興趣,而且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基于生活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推進素質教育
21世紀,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已經越來越快,手機通訊和支付手段的發展就是很好的證明。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應對時代的發展,學校更要關注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推進素質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初級中學教育,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關鍵。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推進素質教育。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學科教學走進生活,充分結合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不但能夠激發學習興趣,陶冶情操,而且推動素質教育。例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創新永無止境》的教學,講授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社會。在學習我國目前的科技現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北斗導航、長征五號等先進科技成就和部分農村地區還是牛耕的落后局面進行對比分析,以理解我國目前的科技成就與不足。既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講到每個人都是創新者,要推進萬眾創新時,教師除了抓好課堂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環境保護等生活實際開展創新小發明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又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資源環境面臨危機》的教學,講授的是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教師除了抓好課堂教學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社會生活的實際開展以環保為主題的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分析研究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
“實施新課程改革,落實新課標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讓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生活,構建高效課堂,激發學習興趣,更好陶冶情操,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宗杰.有效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