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華
【摘要】《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到:“幼兒園的平等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愛,是心與心的碰撞;愛,是情感的交流;愛,是行動的體驗;愛,更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在教育過程中時刻把握愛的方式,點滴言語中將愛去浸潤幼兒們稚嫩的心房,細微行為中將愛去感染幼兒們純凈的世界。
【關鍵詞】幼兒;愛;初心;教育
師愛,是作為一個教育者、一位老師的基礎品質。教師之于幼兒的愛是廣義的,不是血緣關系的愛。它既普通又神圣,是超越普通愛的一種詮釋。它源于幼兒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責任感、源于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同時也是教師對幼兒情感的釋放和表達。可以說,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師熱愛幼兒是教師生命的延伸和生活的鏡子,是教師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愛滿天下”,認為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擁有靈魂的教育。作為幼教工作者,應努力踐行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將幼兒教育做得更有意義。教師關愛幼兒,也就是關愛自己。這是一種珍惜、一種生命的表達。喜歡孩子,也是筆者做這個行業的初心。喜歡孩子的天真無邪;喜歡孩子的胸無城府;喜歡孩子的純潔爛漫。因為喜歡,所以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點滴時光,與他們一起笑、一起鬧。但參加工作后,筆者感覺到,單單憑著“喜歡”,不足以把工作做好,不足以實現教育夢想。因此,慢慢地在對孩子的喜歡之上,又升華出“愛”,比“喜歡”更多一份責任、期許、包容、接納。
一、愛,是關注幼兒的整體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個,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因此,教育不應僅僅局限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貫徹在一日的生活中、每個環節中。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愛孩子需要了解孩子。在與幼兒們相處的日子里,自己要站在幼兒們的年齡角度上思考問題,試圖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反思自己:“如果我是一個孩子,我會采取這種心態,讓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少有埋怨,更多的寬容;少苛刻,更多的了解。”
幼兒教師的“愛”應具備三個特征,即施愛目的的明確性、 施愛對象的廣泛性和施愛內容的整體性。在日常工作中,筆者把對幼兒們的愛付諸日常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顧,投射于對每個幼兒的愛。幼兒園的孩子像剛出土的嫩苗,是一個稚嫩的個體,更是家庭中的心肝寶貝,非常需要“園丁”用“愛”的雨露精心呵護和培養,讓其茁壯成長。
如,小班幼兒剛從被精心呵護的家庭進入到集體生活,可以說自我照顧的能力非常薄弱,老師就必須充當媽媽的角色,細致地照顧幼兒:每頓飯都鼓勵幼兒吃飽,耐心地引導個別挑吃的幼兒吃飯,不要因為趕下一環節而隨便讓幼兒不吃或者少吃,等等。許多老師都有照顧孩子的經驗,但在照顧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每位老師都要問問自己“在照顧我的孩子的時候,我也是不是會這樣做?”在得到肯定的自我答復后,才是真正做到了對幼兒“無微不至的照顧”。
二、愛,是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個性。要重視個別教育,特別是幼兒的個別差異和因人施教。”
記得筆者班有個叫小峰的小男孩,因腺樣體增生,造成“睡眠障礙”,又導致語言功能的發育遲緩,手部動作的靈活性也欠缺,經常需要老師的照顧,因此他在小朋友面前總是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感到自卑。為此,他媽媽非常擔心。針對小峰這一情況,從小班起,筆者就有意識地對他進行個別教育,在這個特別的學生身上傾注了筆者全身心的愛。首先,筆者與他媽媽進行溝通,建議她到醫院進行正規的口語訓練,從醫學角度協助其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幼兒園里,經常利用來園、離園及空余時間教他說話,從一個字到兩個字到一句話,在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筆者一字一句地教峰峰說話的身影。在生活上,細心照顧他,不厭其煩地教他各種自我照顧的方法,讓他增強自我照顧能力,從而提高自信心,同時,又有意識地多讓他當值日生,讓他覺得自己也有能力為別人服務,不斷提高他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地位;根據小峰手部動作靈活性欠缺的不足,筆者充分利用我園“蒙臺梭利教育”的優勢,讓他經常通過操作生活區的“夾、穿、轉、縫”等的操作材料,并請他媽媽在家也為峰峰提供相應的訓練環境,不斷提高小手肌肉的協調性與靈活性。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筆者的耐心教導下,在中班下學期,小峰終于有了比較大的轉變:他能夠比較好地進行自我照顧的工作,在集體前的自信心也增強了;也可以完整地講一句話、念一些兒歌了;班上的孩子也不再取笑他了。
至今筆者還清晰地記得小峰第一次在集體面前表演他練習了很久的繞口令的場景:那個驕傲的表情,那個因激動而稍微發紅的臉龐,那個雖然音準還不十分準確,但足夠堅定的語氣,讓筆者的眼淚不禁在眼眶里打轉,沒有比這更讓人欣慰的了;沒有比這更讓人幸福的了。因為筆者用愛為孩子打開了一條通往自信、堅強、樂觀的,開啟無限可能的花香之路。許多時候,只有老師把幼兒真正放在心上,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需,才能響亮而堅定地對別人說“我愛孩子”。
三、愛,是不斷的自我提升
愛幼兒,并不是每天與他們打打鬧鬧,嬉笑怒罵就過去了,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幼兒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新的變化。這樣,老師對幼兒的“愛”才有質量、有內涵,這種愛才是博大而深沉的。
在教學工作中,筆者始終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筆者不斷鞭策自己,刻苦鉆研業務,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并積極進行教科研工作,特別在角色游戲、蒙臺梭利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園的角色游戲是“廣東省學前教育協會十五立項課題”,筆者是課題組成員,筆者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探索具有較強操作性的角色游戲活動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隨著角色游戲的深入研究,筆者欣喜地發現,幼兒的性格、社會性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充分發揮了游戲的教育功能。
1999年開始至今,筆者還投入到蒙臺梭利教育的研究當中,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把蒙氏教學法的理念與實踐模式融進了幼兒的一日生活,并著力于研發符合中山與本園特色的園本化蒙臺梭利材料,讓幼兒在蒙氏教育活動中,獨立、專注、合作、秩序以及責任感等終生收益的品質得到培養和鍛煉。
四、愛,是源遠流長的感動
回首工作的這些年,筆者一直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其實與眾多幼師們一樣,做著同樣的事,熬著一樣的夜,但筆者卻比別人收獲了更多,無論是職業發展機會、榮譽或是家長和孩子們的愛。
前段時間,一位家長將筆者曾教過的將就讀高一的學生的一篇作文發了給筆者。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這位學生在畢業時,筆者邀請了她代表班級擔任畢業晚會的主持人。她覺得很驚喜,沒想到老師會把這個重任交給她。后來筆者與她道明了原因:通過平時的觀察,筆者發現她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強。原文這樣寫到:曾有人說,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但我認為這句話用在馬老師身上一定不會應驗,她實在是太懂我們這些孩子了,因為她每天都在觀察我們這些孩子的表現,并進行行為分析。看到文章的這里,筆者心想:原來自己平時的所言所行,幼兒們也是在觀察著的,他們平時見到你在看著他們寫寫抄抄,其實他們知道這是老師在對自己進行觀察記錄。雖然年齡小,還不知道老師在干什么,但這個情景會無意地記入他們的腦海里。成長大一些,可能遇到某個情景時就會后知后覺:原來老師是在記錄他們。
后來被筆者邀請擔任畢業晚會主持人的學生在晚會中大放異彩。畢業晚會的圓滿舉行和成功,一直激勵著她、影響著她。她在很多年里一直鉆研“播音主持”這個技能。聽她媽媽說,她大學就想讀相關的專業。她覺得老師能挖掘到她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是因為老師愛他們,是因為老師用心去感受他們的一點一滴。
看完這篇學生的文章,筆者相當感動。比起家長,其實學生的感受和對老師的印象才是更重要的。因為他們才是教育的對象,他們才是最有發言權的。雖然當時年齡小,很多具體事情忘記了,但那種感受和印象,卻很難磨滅。幼兒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有關幼兒一生發展的奠基工作。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把孩子教育成為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是所有家長的心愿,培養每個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是關系著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的大事。
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專家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教育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影響的過程”,看完學生的這篇文章,筆者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其實是多么光榮的一份職業啊。教師承擔著一份多么神圣的責任啊!作為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好,是壞,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另一個生命。多年以后,當發現自己在另一個生命中留下過美的痕跡,并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那種幸福感和自豪感怎么可以用語言表達得了?感謝孩子們照亮了老師的職業之路。確實,當垂垂老矣,回首往昔,能有這么多讓你感動珍貴的美好回憶,這是哪個職業都不能比擬的。26年來的從教生涯,也有過失落、有過動搖,但最終支持筆者一路走下去的,是一直以來不變的初心:我愛孩子,喜歡這一行,這份樸實而純粹的心愿一直未曾改變過,我愿意為這份職業奉獻我的一生。
參考文獻:
[1]費香梅.探索在幼兒教育中踐行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育理念[J].才智,2020(15):208.
[2]皋佳.幼兒教育是愛的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210.
[3]司興建.幼兒教育中師愛的教育實踐探究[J].成才之路,2018(21):74.
[4]田海芳.幼兒教育淺談[J].學周刊,2017(18):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