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枝
【摘要】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品格成長的重要時期,是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個人修養(yǎng)以及心理品質塑造和培育的最佳時期,我們對學生的德育僅僅停留在一節(jié)班會課上,德育效果甚微。作為班主任尤其是英語教師,每一節(jié)課都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教學和德育的主場,課堂德育是對中學生進行德育無法替代的主要途徑,我們要根據(jù)Z時代學生的特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努力提高中學德育的質量。
【關鍵詞】英語學科教學;文化傳承;愛國教育;情感教育
新課程標準里提到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要根據(jù)Z時代學生的特點在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在中外文化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傳承教育
英語學科教學是中外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橋梁,是新時期德育發(fā)展的實踐,教師在發(fā)展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和鑒賞中外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中國情懷。比如,選修6 Unit2 Poems ,這個單元圍繞詩歌進行學習,本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英詩的節(jié)奏韻律、種類;由于中美文化不同,缺乏英語詩歌學習背景,對詩歌的欣賞差異很大,很難理解外國詩歌的美。課堂上筆者通過比較中外詩歌的差異,借用唐詩三百首,讓學生誦讀這些優(yōu)秀詩歌,試著讓同學們翻譯成英語,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理解和欣賞中外詩歌語言表達形式,最后很多同學得出總結:中國詩歌翻譯成英語之后,找不到詩歌的感覺,同學們覺得中國詩歌更有意境、韻味。老師借助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明白傳承是中華文化之代表,也是中華精神之凝結。中國精深的詩歌文化要延續(xù)下去,我們既要尊重古人的文化成果,熱愛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對西方文化也要學會借鑒,不可盲目地崇拜或抵觸。通過這個詩歌單元的學習,把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之德,審美化的道德體驗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外國的詩歌的同時對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更大的自豪感。
二、結合教材內容扣緊時代主題進行愛國情懷教育
英語教學是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但是要做到每個話題都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跟上信息時代的變化,跟上學生的腳步,融入最新的熱點要聞對教材進行補充,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
必修5 Unit1 Great scientists ,這一單元內容介紹了外國偉大的科學家John snow 帶領科學團隊發(fā)現(xiàn)并打敗霍亂的事跡,把人類的健康發(fā)展推到新臺階。但是這一單元的話題——霍亂,內容離學生生活比較久遠,學生無法感同身受,很難產(chǎn)生共情。筆者結合2019年底全球暴發(fā)的“新冠病毒”,介紹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鐘南山院士和他的團隊從對抗2003年的非典的事跡,再講到2019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鐘南山院士不顧自己年歲已高,再次冒著生命危險在疫情防控、重癥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事跡,以此激勵學生們在學習生涯里,確立好正確的人生目標,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Z時代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個性獨立,他們生活在新媒體時代,每天接收到大量信息,尤其是是大量網(wǎng)絡現(xiàn)象,比如,“追星”“網(wǎng)紅”“主播”等,他們通過流量能輕松得到科學家們無法得到的財富。面對這些社會現(xiàn)象,這一代的學生對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可能會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作為一線德育工作者,筆者在課堂上把科學家的優(yōu)秀事跡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渠道了解了世界上優(yōu)秀的科學家,為了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在默默地貢獻自己的一點光與熱,這一單元的德育話題能促進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確定的同時,也更堅定我們祖國的文化自信,逐步提升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愛國情懷也進一步能提升。
三、靈活處理課堂突發(fā)狀況進行情感教育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理想,對未來職業(yè)有自己的規(guī)劃,但是他們還處于過渡期,情感敏感,意志不夠堅定。因此,教育工作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作為教師要把控好課堂,恰當?shù)剡M行情感教育。
比如選修7 Unit1 Living well 這一單元時圍繞話題“殘疾”“殘疾人的生活”,介紹殘疾人如何通過自強努力實現(xiàn)“身殘志堅”的主題。主人公馬蒂·菲爾丁患了一種至今無法認識的肌肉疾病,從而身心倍受摧殘,但是痛苦的磨難也幫助他認識人生,更好地過好每一天。在引入故事梗概之后,筆者讓學生們利用15分鐘閱讀這篇文章。這時,筆者注意到班長小陳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情緒一直很低落,神情凝重,眼眶不時閃現(xiàn)出淚花。看到這個情況,筆者大概了解了她情緒低落的原因,她是個開朗好勝的人,家里的哥哥姐姐都是學習優(yōu)秀的人,在家里,爸爸媽媽對她的要求自然也很高,時不時拿她跟哥哥姐姐比較,網(wǎng)課后的期中考試,她由于太過于緊張引起肚子疼,第一科語文缺考了,期中考成績很不理想,這幾天她情緒一直很低落,陷入自我否定中,但是她又是外表很樂觀、內心很要強的女孩,她不愿意讓其他人發(fā)現(xiàn)她的苦悶,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或許被文章的內容觸動到她內心,她情緒有些崩潰。看到她低落的情緒,出于保護她隱私的目的,在課堂上筆者悄悄地遞了一包紙巾以及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自信,是無盡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驛站”。她被筆者的舉動驚訝到了,滿懷感激地看著手里的小卡片,一下就明白老師的用意。筆者借助這個話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調試希望破滅后的迷惘、焦慮、恐懼等情感,要學會過渡到自我接受,重燃希望。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到馬蒂·菲爾丁,會怎樣面對人生,我們現(xiàn)在是健康的人,我們更應該去珍惜自己的生活,去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接著,筆者發(fā)給學生們每人一張小卡紙,讓學生們寫上鼓勵的話送給最想鼓勵的人。很多學生善意地把自己的鼓勵卡送給了班長小陳。下課前,筆者又看到小陳臉上自信的微笑,它來自與老師的理解,朋友的關愛。最后,筆者在黑板上寫著:“雄鷹可以飛得晚,但一定要飛得高”,以此與全班學生共勉。
教學就是德育滲透的主場,是我們走進學生的主要方式。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去立德樹人,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契機,更要有教學智慧去化解突發(fā)的教學狀況,在學科的教學活動中,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寓德育于教學之中,用學科相關內容來豐富德育的內涵,使學生從中受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改進和加強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德育的感染力,從而引導學生走向更廣、更大的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何偉亮,蔡余峰,楊曉東等.中學德育與學科教學的策略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
[2]童圖新.新課題背景下的中學生德育實踐模式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語言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劉琦輝.試論英語教學中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
[5]高艷.淺論心理健康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