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形成品質習慣的關鍵時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成功,更要讓學生心靈變得豐富、深刻。近年來,我們學校圍繞“讓學生天天有進步,人人能成才”的德育目標,積極構建“三全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機制,使學生學業取得成功的同時,實現全面、個性、可持續的發展。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事業,但教育的宗旨決定了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最為重要的屬性之一。
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其實,教育者不應只教書本上的知識,更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觀;而學生也不應只讀書,是應在學習中懂得人生的道理。因此,筆者在“三全教育”中把活動育人放在首位,把教育價值取向的核心放在讓受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強化思想導航,引導學生有教養地做人,并從小抓起,在學生學習知識和校園生活的同時得到教養的熏陶,引導學生去思考追問人的價值和意義,啟迪學生思維,培養高尚人格與豐富情感,蘊孕創新能力,倡導培養“完整的人”,并讓自己的教育回歸于培養人的本質,讓學生的學習習慣、思想情感、道德修養和文化涵養得到了全面提升,現將“三全教育”的工作經驗淺談如下。
一、知曉價值觀,教導記心間
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切道德的基礎。人生價值觀即是一個人對事,對人,對生活的看法。主要表現在“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首先應在生活中點滴細微逐步的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什么對于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因為人不同的世界觀而產生的不同的對人生所持有的根本觀點和看法。理智的人,做任何事情的決定,都會權衡結果與得失,在選擇時,都會再三考慮,有輕重主次之分,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以違反、亂來的;什么是不可以背叛的,從而形成是非觀與價值觀。
如,筆者乘著學校“講文明,樹新風”活動開展月,利用每周的班隊活動課,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24 個字的意思: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主要是理解領悟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意思。活動課上,筆者作為主持人向學生提問: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我們對待國家應該怎樣?筆者板書“愛國”,學生回答道:“愛自己的國家是必須的,我們總不可能不愛生我養我的國家而去愛別的國家吧?”筆者繼續追問:“那我們應該怎樣愛國呢?我們目前能做的是什么?誰能說出我們的祖國好在哪里?長大了可以怎樣愛國呢?如果有其他國家來欺負我們國家,我們應該怎么做?國家發生了大災難:比如地震、洪水……”學生討論交流匯報。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說:“免費讀書、優越的學習條件,保家衛國還有很多。”
筆者還趁熱打鐵地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1.知道什么是敬業嗎?目前我們還沒有工作,我們應該做什么?(學生異口同聲說“學習”)那么,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個別學生發表看法“讀好書,遵守紀律 ,做個好學生。”這些你覺得怎么才能做得好呢?“上課、作業、復習、衛生、紀律評比,等等”。
2.你知道什么是誠信嗎?是“真誠,老實,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 那我們應怎么做呢?比如,你答應給同學帶一把雨傘,卻在路上丟失了,怎么辦?又如,你說了今天要還我的錢,又還不了了,又該怎么辦?
3.什么是友善呢?比如,對同學總是欺負;比如,對家人漠不關心;比如,對老師不恭敬… … 當然,對于敵人、仇人、壞人可以友善嗎?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敵人、仇人、壞人嗎?學生答:“朋友之間親近和睦。”筆者總結:那我們究竟要做什么樣的人?大家說。
最后,筆者總結:我們要做這樣的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請大家謹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且要求學生爭當“美德少年”、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并評一評。隊活動后寫一寫收獲,在實踐中做一做。
一節課下來,通過說一說、評一評、寫一寫的活動,學生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明白價值觀的意義,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爭做文明友善的好學生,用實際行動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在學校和區德育評選中,本班學生屢次獲得“先進優秀”等榮譽稱號,并代表學校參加區活動或會議。
當代少年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人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是螺旋上升的過程,甚至還會走一些彎路,所以,文明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目標,堅定地向前追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為一名小學生,首先要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學習,如,國學知識與道德法治等,聆聽經典道德勵志故事,端正態度,提升思想,正確運用發展的觀點去解決存在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各種技能來應對未來工作和生活的各種挑戰。
第一,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許多小學生心態不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學習,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要讓他們進入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還要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如,讓他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勞逸結合;讓他們學會科學用腦;學會如何專心聽講;學會如何合作學習;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表達;爭當學習先鋒;爭做“小老師”,等等。《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要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如,語文學習中邊讀邊想,邊聽邊記的學習方法;勤于讀書積累,善于背誦寫作的方法等;小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會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會學。
筆者還給學生講《時間簡史》創作人霍金的故事:霍金在21歲時他被確診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這種病使他的身體情況每日愈下,只有心臟、肺和大腦能轉動,最后連心肺功能也喪失了,當時大夫預言他只能再活兩年。但他神奇般活著,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奮發圖強,最終進入劍橋大學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奇跡般創立了宇宙之始的赫赫有名理論。聽完這個故事再跟學生講:1973年,霍金考察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輻射;1980年以后,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著作了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時間簡史》承再進一步跟學生說:“霍金成名成功的秘訣是任性、倔強、直率、不服輸的個性。即堅持生病住在公共病房,堅持一個人學習生活等;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堅持不停地思考,堅持活著,像一個健康人一樣堅持著本就屬于每一個人的尊嚴。他的任性倔強讓他從不向坎坷命運低頭,他的孜孜不倦讓他出類拔萃。順勢要求學生向霍金學習,堅定他們為實現目標而不斷學習,勇于追求的信念,然后請學生們把這霍金成功學習研究的秘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自己的學習目標寫在一起。
第二,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什么?”簡單而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要求“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并提出了具體養成的習慣。如,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等。新理念下的教育,還要求小學生要養成認真學習、勤于動腦、樂于合作的習慣,還有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等習慣。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橋梁,它一旦形成,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起到推動的作用。同時,它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學生戰勝自我,提高自我,使學生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形成陽光向上的心態,提高學生的素養。
二、學會愛他人,增強責任感
責任心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集體、社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周末時筆者會帶領學生們一起去小區打掃,到養老院、福利院等地做義工,做志愿服務者,等等。一方面是幫助別人,另一方面是提高認識和修養,也增強了責任感和義務感。因此,平時筆者會教導學生們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感恩他人,奉獻社會”的思想,告訴他們每做一件事,都能影響到周圍的人,甚至能影響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學會愛人民、愛國家、愛社會、愛世界。鼓勵學生去做利人利已的事情,多參加公益活動,培養有價值、有能力為社會為人民做貢獻的人。學生潛移默化,積極響應號召,經常主動到護理院、社區等參加志愿者活動,收獲良多,意義非凡。
三、培養閱讀習慣,提升文化素養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赫爾曼·黑塞曾說:“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就是研讀世界文學,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要虛情假意、得過且過地生活,過毫無意義、視而不見的人生,要將自己的人生變得充實、高尚、有意義、有價值。讀書是獲得教養之道,可見讀書的意義深遠。讀經典作品,可以讓學生從名作家的思想和經驗中,得到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去發現世界、認識社會,不斷完善自我修養、提高思辨能力。因此,筆者在班級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創設閱讀世界,讓每個學生都可交流、展示閱讀成果。做學生閱讀的“知心人”,用喜聞樂見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組織圖書角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設法補充學生書籍,首先動員家長購書給班級和學生,讓學生踴躍把自己的圖書存放在班里的書架上,再組織學生互換輪換借閱,主動自我管理,閱讀完后互相暢談感受。規定課余時間隨借隨還,采用“流動圖書角”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并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等,為學生創造了優越的閱讀條件,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讓同學們在閱讀的海洋里樂此不彼,汲取知識。
2.保證閱讀時間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需要,及時推薦合適的讀物或文章,同時減少書面作業,增加閱讀作業,提供課外閱讀時空。除了允許學生在“早讀”或“午讀”時,不限課內與課外書籍,只要是課本、好書都可大量閱讀,每周一節閱讀課,開展閱讀指導,且保證學生能在學校圖書室閱讀。每次讀書時間,師生一起讀書、摘記、寫讀后感;每次讀書展示周,師生共同制作閱讀手抄報。用自身閱讀的習慣、示范感染學生,讓學生們自然而然愛上課外閱讀。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產生對課外書的一種欲望。根據學生特點愛好,適當安排時間,引讀童話故事、成語故事、創新作文、名人傳記、經典小說,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讀書興趣。
《荀子·勸學篇》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只有培養學生把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才能持之以恒、積少成多,即使每天只花點一滴的細碎時間,積累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書中承載著智慧與道理、趣味,只有勤于讀書、善于思考才能夠領會和體悟。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用心思辨感悟,才能讓學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受益終生,真正成為一個有教養、散發香氣的人。
3.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走進名著
書能夠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和歡愉,選擇要讀什么樣的書,也完全可以從學生原有的興趣愛好入手,由點及面,觸類旁通。比如,筆者發現學生喜歡玩三國游戲,會在課堂上引導他們去讀讀“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就會發現熟悉、通俗、精典的三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三國的了解,以及對古典小說與史書經典的感性認識,還有可能由此產生新的興趣點,進而擴大閱讀范圍,就可能對歷史產生興趣,閱讀更多的史書著作與相關書籍。這樣一來,學生讀書就會越讀越多,對讀書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作為一名班主任兼語文教師,怎樣培養學生愛好名著,走進名著已成為筆者反復琢磨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筆者決定在全班開展以“走進名著”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積累名人讀書名言,了解名人讀書的故事。通過講述名人讀書故事,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用欣賞的眼光品評名著語言特色和人物形象。還可以以辯論會的形式展開,一組為正方,論題是:應多讀經典名著;二組為反方,論題是:應多讀流行作品。要求論據充分,有說服力。也可以讓學生向親朋好友推薦一本名著、講述名人讀書故事,等等。從而激發學生對名著的興趣,培養學生勤于讀名著的習慣,在古典名著的土壤中汲取營養,陶冶審美情操,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格里梅爾斯豪森說過:“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總而言之,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教會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做真人、做實事。教師責任重大,要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教養,讓學生的成長散發教養的芬芳。培養什么樣的人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國家的興衰。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的:“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