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濤
◆摘? 要:本文研究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內容,通過情景教學引導、科學方法教學、拓展訓練方式等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思維能力的發展。增強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為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奠定重要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數學教學活動的活躍發展,小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越來越強,學生本身的學習優勢不斷凸顯,迫使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受到足夠重視。積極開發小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確保學生的自主思維模式獲得發展,奠定了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礎。
一、情景教學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能力發展
通過構建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能力的發展,為小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提供幫助,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路,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1~5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通過構建小學數學教學情景,引導小學生對水果、蔬菜等認知,借助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呈現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確保小學生能夠在數學教學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創設動態教學情景,繪制出農村生活場景,一人二狗,一顆老樹和3只烏鴉,老奶奶種了4個南瓜,樹上結出5個西瓜。學生通過觀察動態中的常見,按照數字由小到大的排列,學生主動說出1個人、2只狗、3個烏鴉、4個南瓜、5個西瓜。而后教師將數字還原到數字教學中,鼓勵學生用常見的物體形容1-5數字特點。
因此,構建符合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自主學習核心素質發展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二、科學方法教學,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結合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用,豐富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路,奠定了學生長期穩定發展的數學能力的重要基礎。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教師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充分尊重學生數學教學的社會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6、7、8、9、10的數字組合,如6=1+5、6=2+4、6=3+3等。通過6~10的加法推出減法計算公式,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教學知識,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配以形象化的數學圖片,計算“6~10的認識和加減法”,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全面發展。且通過直觀圖片和數字加減法計算規律結合,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加減法計算有規律可循,突出數學學科教學的特點,不斷總結數學教學經驗,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快速提升,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重要保證。加快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豐富學生現階段的自主學習思路。
三、拓展訓練方式,加速學生自主思維能力進步
通過數學拓展性訓練,對學生數學自主思維能力發展起到良好效果。促使學生不斷超越原有的學習狀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性和發散性,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
“認識鐘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鐘表的形狀和顏色基本外觀,了解不同類型的鐘表。同時總結了鐘表的特點,觀察中的構成情況。鐘表包括分針、時針、秒針,其中12個大格表示12個小時,每個小格分成4個小格等。通常時針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借助于日常生活中有關始終拓展性訓練的內容,充分體現數學數學思維能力進步的重要性。通過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鐘表讀數的方法,了解早起7點、午休12點、放學4點等常見的時間,確保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構建聯系,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認識鐘表”的拓展性訓練中,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因此,開展拓展性訓練,加速學生自主思維意識發展,促使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進步,形成了以學生自主思維發展為目標的拓展訓練模式,帶給學生以更加全面的思維體驗,增長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主能力。
四、結論
情感情景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維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習慣的發展。借助于應用科學方法教學,提升學生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奠定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積極拓展數學教學訓練,加速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發展,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梁基林.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新思考[J].名師在線,2020(20):30-31.
[2]汪娟.讓孩子也當一回家——小議小學數學自主課堂建設[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6):63.
[3]劉杰.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方法——以小學高年級為例[J].華夏教師,2020(17):13-14.
[4]李云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探索與嘗試[J].學周刊,2020(17):55-56.
[5]徐英.自主學習導向下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優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