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勁蒼
◆摘? 要:基于當前新工科計劃的推進和“雙一流”建設的提出,積極構建支撐我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工科專業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科研成果,推動工科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將大大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而有力滿足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產業及經濟發展需求。
◆關鍵詞:一流學科;新工科;國際化;人才培養;高等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以互聯網及工業智能為核心的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無論是跨國企業的擴張還是民族企業的國際化,都亟需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這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具有工程專業背景的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該文件將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與“雙一流”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明確將“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作為五項改革任務之一。因此,在注重寬厚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和創新,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新工科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起源與發展
一直以來發達國家都將國際化視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維度和提升國家實力的有效策略,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以期通過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提高國際競爭力。美國以其敏銳的視角領先于其他國家開創了教育的國際化,把培養全球意識視為保持美國國際經濟競爭優勢的戰略措施。美國政府也大力實行資金資助、提供就業機會、改變移民及綠卡政策等各項優惠措施吸引各國優秀學生,并讓優秀留學生留在美國工作。“21世紀的美國教育是無國界的教育”,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成為美國現代大學重要特征。
歐洲各國也先后實施了伊拉斯謨計劃和博洛尼亞進程,大力推進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改革,促進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有力地提升了歐洲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吸引力與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歷程與現狀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歷經起步、拓展和深化三個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為第一個十年,是我國高校開展國際化教育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為:少數國家重點高校參與其中,且形式上為選送精英人才出國留學以及從經驗到經驗的簡單借鑒;這個時期中國高校扮演的是追隨者與學習者的角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紀為第二個十年,這一時期為迅速拓展階段。該階段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一大批高校自此加入國際化浪潮中,出國留學規模迅速擴展,對國外高水平人才的引進也取得很大發展,國際合加強,但合作水平較低以西方為主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步入深化階段。開始了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以實現高水平、高層次的國際化為目標。一大批高水平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來華留學生的規模也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國際務實性合作也取得豐碩成果,國際課程與學位教育逐漸成熟,跨國科研合作向高水平、深層次發展,制度化、常態化、多渠道的高水平人才引進機制基本形成。
目前,我國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教育觀念國際化、人員交流與科研合作國際化、課程設置國際化,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聘請國外專家和知名學者來國內為本科生授課、做學術報告;選派本科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如聯合培養、短期訪學、科研合作、國際交換生、國際學術會議、國際暑期學校等等,這些模式的共同特點是“請進來、走出去”;然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時間較短,加上近年來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我國高校與歐美頂尖大學的國際化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如下問題:①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意識有待加強;②國際化教育成本高、受眾面小,本科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較少;③師資隊伍的國際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教育國際化的要求;④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和課程設置傳統化、單一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開放多元化模式存在較大差距。
三、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導向的新工科專業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思考
為滿足全球化時代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實現從我國從工程大國變成工程強國的戰略轉變,大力推進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導向的新工科專業本科國際化進程,成為提升我國高校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趨勢,也是大學服務于國家戰略的使命要求。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量身定制適合的發展策略,方為當務之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構成新工科建設“三步曲”,開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徑。在此基礎上,我們應當深入系統地開展新工科研究和實踐,大力促進新工科專業國際化培養模式,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理念,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融合國際化元素,在教育觀念、教師隊伍建設、本科生培養、科研產出、教育資源及本科生管理等諸多方面加強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搭建跨學科融合發展的資源平臺,不斷擴大新工科專業本科教育國際競爭優勢,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高層次創新人才。
為有效促進“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雙一流”高校建設,政府、社會、高校三個層面應形成合力,從理論上創新、從政策上完善、在實踐中推進和落實,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目標的工程力學專業本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