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罡 謝海燕( 通訊作者)
(1 蒲城縣醫院重癥醫學科 陜西 蒲城 715500)
(2 蒲城縣醫院神經外科 陜西 蒲城 715500)
顱腦損傷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外傷,病情發展比較快、患者情況危急、治療效果差、死亡率比較高,是神經外科常見的難治病。由于顱腦損傷后患者會出現腦血腫、腦水腫和嚴重的腦挫裂傷等,產生顱內高壓,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癥狀、體征,嚴重時危及生命[1]。以往臨床主要采取傳統骨辦減壓術進行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術后并發癥較重,近年來,標準去大骨瓣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該手術時暴露的視野比較開闊,對充分止血、減壓比較有利,療效較好[2]。本文針對標準去大骨瓣治療顱腦外傷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選2016 年10 月—2019 年9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 例顱腦外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患者。對照組中男3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36.5±3.2)歲;入院時GCS 評分(5.7±0.4)分。觀察組中男3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36.6±3.3)歲;入院時GCS 評分(5.6±0.5)分。對比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1 納入標準 ①確診為顱腦外傷,并需進行減壓手術;②術前CT 顯示腦部挫傷、嚴重腦水腫,中線移位≥0.5cm;③年齡≤60 歲;④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減壓手術禁忌癥;②既往患有腦梗死、腦血栓;③心、肝、腎、造血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④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
對照組應用傳統骨辦減壓術進行治療,全麻后根據患者外傷部位進行雙側、單側顳頂瓣或顎頂瓣開顱減壓術。觀察組則應用標準去大骨瓣治療,對患者進行全麻后,從耳郭的前方1cm處開始作手術切口,切口向上延伸到患者的前額發際處,如果額葉損傷比較嚴重,可以將手術的切口沿到眉毛之間,形成一個大約10cm×13cm 的骨窗,將硬膜切開后,快速清除硬膜外的血腫;然后把骨窗擴大到12cm×14cm,徹底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并徹底止血。手術完成后縫合硬腦膜和手術切口、沖洗、包扎。術后常規應用控制血壓、抗感染等治療。
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標準》(GOS 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進行評價,分為Ⅰ級(死亡)、Ⅱ級(植物生存狀態)、Ⅲ級(重度殘疾)、Ⅳ級(中度殘疾)、Ⅴ級(恢復情況良好),分析、對比兩組的病死率、恢復良好率。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源性腦水腫、遲發性腦水腫、切口腦脊液漏感染及急性腦疝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分析、對比。
采用統計軟件SPSS21.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百分比” 表達,運用卡方值檢驗;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死率(Ⅰ級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恢復良好率(Ⅴ級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療效情況[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n(%)]
顱腦外傷是平時常見的外傷,尤其是重型顱腦損傷時,常合并有嚴重腦挫裂傷、腦水腫,甚至會誘發惡性顱內高壓,從而危及患者的生命。由于該病的治療難度比較大,術后并發癥多,病死率、致殘率都比較高,是目前大多數醫院神經外科醫生重點研究的課題[3]。傳統骨瓣減壓術治療該病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手術時骨窗面積比較小,顱內壓降低不充分,也不能完全清除壞死腦組織,術后并發癥比較多[4]。標準去大骨瓣治療是近年來廣泛使用的一種手術方式,應用于顱腦外傷中能取得顯著的療效。該手術可以通過摘除較大的骨瓣,迅速減輕顱骨對水腫腦組織的擠壓,改善腦部的微循環,從而降低繼發性腦干損傷的發生幾率[5]。而且手術時骨窗面積比較大,只需要釋放少量血性液體或清除部分血塊,就可以馬上降低顱內壓;清晰的手術視野,也能徹底清除壞死的腦部組織,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促進術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患者應用標準去大骨瓣治療的效果明顯,還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