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琳 孫美霞
(1 淄博市第一醫院檢驗科 山東 淄博 255200)
(2 淄博市第七人民醫院檢驗科 山東 淄博 255040)
臨床中血液疾病患者的病情相對較為嚴峻,病情發展后,會對患者的血液系統、造血組織等器官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還會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血液異常變化,如:貧血、出血等[1]。本文針對外周血細胞形態學監測對于降低血液病漏診以及誤診的意義進行研究分析,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28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具體報告如下:
本文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2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以及血液細胞篩查,對比分析檢查結果。其男性患者151 例,女性患者為129 例,年齡為13 ~68 歲,平均年齡為(43.28±11.18)歲。
本院280 例門診患者均進行血液細胞篩查,且同時進行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測定患者各項血常規指標,然后通過奧林巴斯光學顯微鏡,對外周血細胞涂片進行檢查分析。另外,抽取外周血液標本過程中,將第1 滴血擦掉之后,立即采集綠豆大小的血液,長29mm,寬20mm,對其進行染色。同時記錄整理相關檢查結果。
對血液細胞篩查以及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分析。
分析280 例患者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查結果,其中顯示無異常為41 例,占比14.64%。
經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結果顯示細胞形態異常253 例,占比90.36%,余下27 例為細胞形態正常。而細胞形態異常當中包含紅細胞形態異常、大(小)細胞性貧血、紅細胞結構異常、中性粒細胞中毒性變化、原始細胞、異型淋巴細胞、血小板形態異常、血小板數量異常等情況,見表1。

表1 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結果
血液疾病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對患者各個器官等都具有較大的損傷。所以,為了能夠提高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預后質量,強化血液疾病的臨床診斷。當前,臨床常應用全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進行監測,雖然此種方法能夠精準對患者血液細胞進行分析,而且操作較為便利,但是此種方法較為依賴監測儀器,并沒有結合患者其他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斷與分析,進而導致檢測結果常出現誤診、漏診等現象,一定程度耽誤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2-3]。
臨床實際診斷的過程中,主要就是對患者血液進行常規監測,篩選其中的異常血液,如果在此過程中,能夠及時開展涂片染色進行鏡檢,從而掌握患者的病情,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盡早明確治療方案,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5]。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280 例患者的檢查結果當中,顯示無異常為41 例,占比14.64%。經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結果顯示細胞形態異常253 例,占比90.36%,余下27 例為細胞形態正常。而細胞形態異常當中包含紅細胞形態異常、大(小)細胞性貧血、紅細胞結構異常、中性粒細胞中毒性變化、原始細胞、異型淋巴細胞、血小板形態異常、血小板數量異常等情況。由此說明,在對血液疾病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選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假陰性率,提高檢測準確率。在觀察涂片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外周血片上存在大量的原始細胞,那么則有可能為白血病,如果血片上存在中性粒細胞且過多分葉,那么則有可能為大(小)細胞性貧血。同其他類型疾病進行對比,通過采用此種檢測方法,檢出率較為理想,不同疾病類型,在外周血片上會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總之,采用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能夠有效降低血液疾病的假陰性率,提高診斷檢出率,有效降低誤診以及漏診幾率,在臨床當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