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新生兒科 浙江 杭州 310006)
經鼻持續氣道正壓(nCPAP) 通氣用于早產兒的呼吸支持,直到新生兒呼吸系統成熟,允許獨立自主的呼吸。目前的研究證據表明CPAP 可降低有創插管和機械通氣、早產兒呼吸暫停和拔管后肺不張的風險。因此為有效幫助新生兒減少受到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的影響,促使新生兒身體健康得到良好的改善,我院將其中選取的數名NRDS 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兩種不同nCPAP 撤離方式對NRDS 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選取73 例2016 年1 月—2017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NRDS 患兒作為對象。而為保證檢測質量,所選對象應以有診斷NRDS、需nCPAP 支持至少48 小時且健康出院的極低出生體重兒為主。其中男38 例,女35 例;孕周29 ~32 周,平均(30.6±1.1)周;體重1050 ~1480g,平均(1340±130)g;Apgar 評分1 分鐘(6.1±2.4)分,5 分鐘(7.3±1.9)分,隨機分為直接撤機組34 例,階梯撤機組39 例,兩組間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納入標準:①經過研究顯示,所有患兒均符合臨床上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疾病診斷標準,與《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中所顯示的內容相一致[1];②所有新生兒的年齡都在28 天以下;③經醫護人員對患兒家屬進行深入的溝通后,并獲取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后,患兒家屬將患兒送至研究場所進行研究。(2)排除標準:①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完全性腭裂、復雜性先心病等先天畸形疾病;②存在影響呼吸功能神經肌肉疾病(先天性中樞低通氣綜合癥,重癥肌無力等);③存在先天性喉軟化、鼻后孔閉鎖等問題較為嚴重的上呼吸道結構異常疾病。
早期治療方案:所有患兒均通過nCPAP 支持的手段開展相應的醫療工作,不僅需要對新生兒實施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同時還需要做好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工作。之后通過氣管導管將劑量為200mg/kg的氣體以一次性快速注入的方式進行早期常規治療,拔除氣管導管撤離機械通氣后接受nCPAP 治療。新生兒經過治療后若病情得以穩定,則可以分別通過直接撤離和階梯式撤離兩種不同的方式將nCPAP 予以撤離。同時給予枸櫞酸咖啡因防治呼吸暫停:首次負荷量20mg/kg,24 小時后給予維持量5mg/kg。
啟動撤機:在大氣吸入下,壓力3 ~5cmH2O 的水平下維持穩定至少24 小時。A 組予以直接撤離nCPAP;B 組予以階梯式撤機:逐漸減少nCPAP 上機時間( 使用nCPAP 輔助通氣6h,撤離2~4h,如患兒臨床表現穩定,則逐漸增加nCPAP 撤離時間,如果患兒能耐受撤離nCPAP 16h,則完全撤離nCPAP。
采用SPSS24.0 的統計學軟件記錄和分析相應的數據,計數資料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行t檢驗,P<0.05 即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在呼吸系統并發癥如撤機失敗率、BPD(支氣管發育不良)的發生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接撤機組與階梯撤機組使用咖啡因時間,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在腹脹、NEC(壞死性結腸炎)及達到全場喂養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撤離nCPAP 失敗率及臨床結果
新生兒在臨床上之所以會受到呼吸窘迫綜合征這一疾病的影響,主要是因為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影響的,進而給新生兒造成,肺泡逐漸萎陷,進行性肺不張等方面的問題,若患兒出現這一問題之后醫護人員不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就會導致患兒病情的持續嚴重,進而出現呼吸困難、青紫、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疾病,對于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2]。多見于早產兒,其后遺癥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的常見并發癥,占早產兒并發癥死亡的21%。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研究證實,早產兒早期應用nCPAP 可減低機械通氣需求、拔管失敗率、BPD 發生率及減少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應用[3]。但長期應用nCPAP 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問題的出現,比如鼻黏膜壞死、鼻部變形等,所以當患兒經過治療問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后,及時而有效做好撤機工作是醫護人員必要的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4-5]。
在本文的研究中,直接撤機組在撤機失敗率、BPD 的發生率均低于階梯式撤機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直接撤離nCPAP 以有效降低撤離nCPAP 的失敗,避免再次有創機械通氣。在并發癥方面,直接撤離nCPAP 并未增加腹脹及NEC 的發生率,并未延長咖啡因應用時長及全腸喂養的時間。在臨床上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