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含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根據國家科技局的學科分類,食品科學與工程屬一級學科,實踐性較強,涉及化學、物理、生物、農學、機械、環境等多個學科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高度融合[1]。食品行業技術要求高、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迅速發展困難,致使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相對較少,可謂 “前景大好,就業艱難”[2]。因此,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否成功轉型、該專業人才在全國眾多畢業生中能否充分展現自我價值,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的第一目標。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學校重點發展的特色工科專業之一,旨在培養適應陜西省經濟發展需要的“懂安全、通加工、會設計、能開發” 和學前教育發展需要的 “懂營養、會配餐、能保育” 的應用型人才。針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前景好,就業難”的困境,以 “項目驅動教學法” 對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進行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途徑,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
按照 “內培”“外引” 相結合的方式,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不斷對現有師資結構進行調整和轉型。該專業給教師提供學術與技能培訓、國內外訪學、食品企業兼職等方式顯著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加強了 “雙師型” 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一支樂于奉獻、學術嚴謹、理論扎實、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正在建設中[3-4],現已有“雙師型” 教師16 人。
“產學研結合” 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可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質量,改變高校教學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短板,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教師只有明確了企業對高等教育人才的確切需求,才可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把相應的技術問題反饋到教學中,或形成科研項目,讓學生共同參與,為企業解決難題[5-8]。如此,不僅教師的實踐能力得以提升,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已與14 家企業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是拓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索精神。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實踐教學的整個環節、突出學生的重要地位是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點[9-10]。同時,帶學生進企業親歷食品的工廠化生產過程,聘請產學研合作企業的人員作為實驗指導教師,使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更直觀、生動。此外,教師科研項目也可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甚至畢業論文中,讓學生參與進來,以提高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
實驗室開放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 “被動” 重復轉化為 “主動” 探索,改變了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所有實驗室已向學生全面開放,學生只需向實驗室負責教師提出申請并履行相關制度即可。
依托教師科研項目組建以學生為主的創新創業團隊,大大提升了實踐教學的創新性,同時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和科研潛力[11]。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師生已形成多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承擔科研任務,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同時,學生的合作、創新、溝通、表達等能力也顯著提高,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就業和創業的社會競爭力。
在大學本科階段推行導師制是很多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種全新教育改革方式。本科生導師制革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模擬研究生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加強了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導師制已實施6 年之久,教育教學效果顯著。
由教師帶領學生創新團隊、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是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另一體現。這種制度的保障,讓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層層傳遞。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積極組織創新團隊申報項目,截至目前,已有100 多名學生參與到教師主持的各項課題研究中,如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省科技廳項目、校級科研扶貧項目等。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伴隨世界食品領域大工業化的到來和人們對食品營養與衛生更為密切的關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食品行業內的技術工程、營養健康、安全檢測、監督管理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與作用。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項目驅動教學法” 對師生進行全面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該專業的發展,同時對其他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也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