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對于手術患者來說,我們不僅要保證手術治療本身的技術水平和療效,更要注重其在手術治療中的醫護服務體驗,對其實施優質護理,體現出護理工作的人文性,這樣才能在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療的同時,改善他們的護理服務體驗,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1]。本文在研究過程當中,通過對43 例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顯著提高了其對手術室醫護工作的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以下為具體的研究情況報道。
從2019 年1 月—12 月以來,收治的手術患者中,篩選86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排除合并精神障礙疾病及危急重癥者。分設優質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隨機分配患者43 例。分組后,優質護理組患者最小年齡24 歲,最大年齡75 歲,平均(42.53±3.74)歲,女20 例,男23 例,胃腸及肝膽手術8 例,心臟手術6 例,子宮及卵巢手術14 例,腦部手術3 例,四肢手術12 例。常規護理組患者最小年齡25 歲,最大年齡76 歲,平均(42.23±3.68)歲,女21 例,男22 例,胃腸及肝膽手術9 例,心臟手術5 例,子宮及卵巢手術13 例,腦部手術3 例,四肢手術13 例。兩組上述資料基本一致(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對常規護理組患者實施手術室常規護理措施,對優質護理組患者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措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以及術后對癥護理,優質護理的主要內容與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
手術室護理人員于術前直接訪視患者,對患者做出全面的健康情況和身心評價,引導、陪同患者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向患者講解各項檢查的作用和必要性,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消除患者心理上可能存在的焦慮、擔憂、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基本過程、方法,提高患者對手術的科學認識,樹立他們對手術治療的積極配合心態。引導患者熟悉手術環境,做好其他相關宣教工作,完善各項術前準備[2]。
1.2.2 術中護理
由患者熟悉的手術室護理人員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期間進一步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安撫好患者情緒。保證患者體位的舒適度,合理調節室內空氣溫度、濕度,對有需要的患者加用軟枕、毛毯、棉護墊[3]。對非手術部位,予以按摩,防止水腫,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可用浸濕的棉紗置于嘴唇上保持濕潤效果。積極響應、配合醫生,嚴密檢測患者的體征變化,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再者是一定要注意做到所有手術器械、物品以及環境和操作的無菌清潔,堅決防止術中感染。
1.2.3 術后護理
手術室護理人員在術后護送患者返回病房,與病房護士做好相關的交接工作。同時,每天都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回訪,記錄患者的體征情況,手術部位情況,以及患者自身的自覺主訴,如果存在異常情況,第一時間上報醫生。對患者在術后的康復,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協同病房護士對患者的生活、飲食予以干預,注意預防并發癥的發生[4]。
第一,依據醫院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就兩組患者對手術室醫護工作的質量進行評價,最高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醫護質量越高。
第二,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得分>90 分為非常滿意,得分80 ~90 分為滿意,得分60 ~80 為一般,得分<60 分為不滿意。整體滿意度=(非常滿意+ 滿意)例數/ 患者總例數×100%。
以SPSS21.0 為研究統計學計算工具,計量、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χ2檢驗,P<0.05 表示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常規護理組患者相比較,優質護理組患者對醫護工作的質量評分明顯更高,其中優質護理組患者的評分結果為(96.54±2.41)分,常規護理組患者的評分結果為(85.47±3.5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26,P<0.05)。
另外,優質護理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整體滿意度評分,也明顯的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例)
在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關注于手術治療本身,同時還要注重對患者的護理服務,這既關系著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也關系著患者的手術治療及護理服務體驗[5]。所以,以患者的手術治療為中心,對其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體現出護理工作的人文性就顯得非常必要,其一方面是可以進一步保障患者的手術療效,另一方面還能夠極大改善患者的護理服務體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