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起,一大批存在主義哲學家,從各個角度豐富和完善了存在主義思想。在教育思想方面,存在主義者更關注個體,關注知識、真理和意義的本質是怎樣在個體經驗層面上產生教育意義。本文從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課程、教師角色等四個方面,闡述存在主義對教育學的影響。
【關鍵詞】存在主義? 教育哲學?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0-0001-02
19世紀,存在主義作為一個獨特的哲學領域出現了,涌現了尼采(Nietzsche)、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布貝爾(Buber)、海德格爾(Heidegger)、雅思貝爾斯(Jaspers)和薩特(Sartre)等一大批存在主義的思想家,他們將存在主義發展并完善。
存在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在歐洲興起的一種哲學思潮,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演變、流傳和發展,其影響遠遠超出哲學領域而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想文化運動,它涉及的有關人的問題、有關教育的問題,仍然是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存在主義哲學家及其思想
尼采在某些方面影響了存在主義者對個人主義的本質研究,他對個體存在懷有深切的存在主義式的道德疑慮,甚至道德不確定感。
克爾凱郭爾不關心普遍的“存在”,他只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他認為人們有必要逐漸理解上帝的心靈、命運和實在。他認為,個體面臨的生活選擇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決定,并承擔全部的責任。克爾凱郭爾把教育視為主觀性的和宗教性的,他反對把人引向世俗客觀世界的職業和技術的學習。
布貝爾認為,一個人有必要用“我—你”的關系看待同伴,認識到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意義世界。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個體經歷了相互的主體性,獲得人格上的平等。在大學里,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一種能感受對方情感的方式,即移情,這是主體—主體之間分享彼此知識、情感的關系,雙方都以人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實際上,在不同層次的教育過程以及社會的各種交往關系中,這種關系已經存在。他憧憬的教育中,盡管師生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種類不同,但在人格上,他們是平等的。
海德格爾用闡釋學,也就是對生活經驗的解釋拓展了現象學的哲學方法,他的思想的出發點是“在世之在”或者個體環境層次上的生活體驗。這種個體存在就是“此在”。他的分析是個體對意義世界的闡述和構建。他認為:個體存在是由“環境體驗”、“對他人的體驗”和“自我世界的體驗”三方面構成,當個體提出“我是誰”的問題時,他會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個體層面的存在,會直面存在的苦悶和恐慌,因為這些問題在經驗層面上沒有明確的答案,人們必須自己來回答。這是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認同危機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薩特深刻思考了個體存在的荒謬性和無意義性,探討了意識(自為的存在)和意識的對象(自主的存在)的關系,指出自為的存在常常可超越、無視或跨越自在的存在,說明人的意識或個體性是自由的,意識處理的是事物的意義,而不是事物本身。他在哲學作品中用荒謬世界中孤獨個體的表述方式來表達人類的抉擇困境;他認為,人們在世界上遭遇的任何意義都必須由自己來建構。意義的形成是個人的事情,人們可以用任何合適的方式來設定自身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意義,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作為存在主義教育工作者,雅斯貝爾斯注重教育過程中的師生的主體間性,注重人文關懷和學生的發展,將學生的個性意識和自主思想放到重要的位置,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二、教育哲學中的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思想體現在教育上,具有以人為本、凸顯個性、自我創造、精神成長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的目的
存在主義者認為,先有個體,然后才有個體創造的觀念。個體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是作為一個感受著的、有意識的個體而存在著,教育應該關注活生生的,感情充沛的個體的人,關注個體存在的這一面。應該鼓勵個體詢問“我是誰”、“我的生活駛向何方”、“為什么我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人們必須認識到,個體總是處于轉變之中,他們認識自身的那一刻可能正是他們開始全盤檢驗的時刻。
好的教育應當強調個體性,好的教育試圖幫助每個人認識到自身的恐懼、挫敗感、希望,以及通過多種方式使用理性來懲惡揚善和救死扶傷。所以,教育的第一步應當是理解我們自身。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們需要對生活中荒謬的一面進行認真的探索。人們對世界進行的理性解釋可能是他們自己理性觀念的運用。教育應當讓人審視了解生活的多重面目,好的、丑陋的、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教育要讓人對生活的挫折做好準備。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們對焦慮的理解力,讓學習者對可能性保持警覺、感知的狀態,思考全人類的狀況,并理解和領會生活經驗。
2.教育的方法
大多數存在主義者認為,首要的事情是改變教育的態度。不是將學生看作填充、評估的對象,而是將學生看作個體,允許他們在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中起到主動積極的作用。學校應該成為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情的場所。存在主義者想要終止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希望學生能從那些對他們有利的途徑中選擇自己的道路。教育應該具有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存在于課程當中,也存在于教學方式當中。應該向學生提供很多選擇學習方式的機會。
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教師都應當成為學生,學生也應當成為老師,學生不應當被老師當作接受指導和知識填充的對象,成為老師操控的目標,師生之間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從對方身上學習,相互尊重。如果教育不能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的“在世之在”,讓他們向可能的成長保持開放,也不在參與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他們的潛能,就會使學生遠離教師。教師比學生有更豐富的經驗、知識和理解力,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適宜的教育環境,利于學生認識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可能發展。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把世界的可能性帶到教師和學生面前——教師重新發現學習的激動人心之處,在學生面前敞開了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
存在主義的教學方法包括:讓學生意識到更有效的交流方式——這些方式幫助學生具有更清晰的理解力及自我表達能力;打開人類歷史的大門,讓學生對人類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發展史,更清楚地認識他們周圍的社會文化環境。理解每一個現在都是從過去走過來的,每一個現在也孕育著未來可能的變化和新方向。幫助學生探索世界,并將他們引入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中,就是教師在其中起的主要作用。
3.課程
存在主義者關注人文學科,因為人文學科比其他任何學科包含了更豐富的引發內省和促使意義發展的潛能。他們想要通過人文學科喚醒現代人,使人們意識到失控的技術和大都市中存在的危險。
人文學科廣泛地蘊涵于存在主義課程當中,因為人文學科關注人類存在的本質,如人與人的關系,人類生活的幸福與不幸以及生活的荒謬與意義。存在主義者認為人文藝術學科能夠比自然科學更好地從整體上看待人類。存在主義者是從學習者的立場來看課程,而不是從具體學科的內容體系來看,他們認為,醞釀課程的恰當方式是從與學習者反思意識有關的視域出發,但是,存在主義并沒有任何明確的原則規定課程應該包括什么。他們認為,處于一定情境當中的學生所作的選擇應當是一個決定因素。存在主義者還認為,課程設計的原則應當是提供個體“獲取意義”的機會。如果學生不能從課程中獲取生活的意義,那么,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在組織化的教育活動中進一步異化。文學等學科可以幫助學生解釋人類社會和人類個體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其它藝術形式也能夠表達學習者生活當中的豐富意義,而數學等學科能幫助學生獲取生活的意義。教師在課程中的作用是以人為本地平衡學生個體的要求和理解不同學科門類的需要,傳遞珍貴的價值和理想,以及交流的技巧。課程中包括哪些內容、應當怎樣教,由教師決定,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需要,充分認識學生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4.教師角色
存在主義者把蘇格拉底和薩特這樣的哲學家視為理想教師的典范,因為他們擁有崇高的品德。存在主義者贊美知識淵博的人,而不是簡單的象牙塔式的哲學家。他們相信知識和智慧,而且,知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考驗,得到應用。學校應該提升“內在導向性”,教師能夠而且應該呈現觀點,且應當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信念采取行動。教師應當有強有力的信仰和責任感,應當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對待學生。
存在主義者對學生領悟的知識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們認為,學生在面對事物的時候會有意識地采取行動,人們需要認識這種意識是怎樣工作的,尋找“人的潛能和智慧”,此時教師扮演的是心理學家的角色。學生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和促進者,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覺醒”,并參與到他們自己獨特的視域創造當中。教師要愿意信任學生,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釋放潛能。必須“賞識”學生,通過賞識學生的感受和想法,使其感到自身的價值。成功的教育應當以培養“完善的人”為目標。
存在主義教師的角色并不簡單,必須保持自己的“視域”,保持個人與社會生活條件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經驗不斷地向前發展,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相遇的方式以及改變世界的方式。他們需要同日常生活中荒謬之處作斗爭,要有勇氣去實現真實的個性。
三、結語
盡管傳統哲學也關注知識、真理和意義的本質,可是存在主義者思考的是,這些問題在個體經驗的層面上是怎樣產生教育意義的。他們探索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和具體的個體經驗中“意義”的發展。存在主義教育思想,不但關注教育個體的存在問題,而且重視人何以存在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教育。
當然,存在主義哲學及其教育思想中也有過于尊重人們個性的發展,沒有考慮到其他方面,有著時代的局限性。在這個教育改革的新時代,其教育思想中對個體重視的觀點也需要經過相關研究者的探究之后才能應用于實踐中,需要研究者豐富其理論知識,讓其教育思想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Howard A. Ozmon, Samuel M. Craver 著,石中英,鄧敏娜譯.教育的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夏霖.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特征與意蘊[J].《教學與管理》,2011(1):19.
[3]石中英.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23.
[4]孟昭毅, 曾艷兵. 外國文化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45-346.
[5]金壽鐵. 教育的人化——論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及其當代意義[J].《社會科學戰線·教育學》, 2015(6):245.
作者簡介:
趙金霞(1969.3-),女,北京市人,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