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煊
關鍵詞:中國;外交哲學;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D8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6 — 0076 — 03
習近平同志指出,“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正是憑借對哲學這一強大思想武器的深邃洞察和充分運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哲學思維貫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環節、各領域、各要素,外交工作亦不例外,并逐漸形成了中國外交哲學研究這一學術議題。中國外交哲學研究對于探尋中國外交的思想根源、行為依據、道義選擇做出了深入分析,亦對形成和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應看到,現有研究成果理論性、系統性不足,研究方法使用單一,研究范式尚不成熟、創新不足等問題,制約了中國外交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學界需要在對中國外交研究進行歷史回顧、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到現有研究的成果與不足,并對該議題未來研究的議程設置與創新方向等問題進行合理規劃,使得中國外交哲學研究在新時代煥發新光芒,成為中國外交在日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從“?!敝袑ぁ皺C”,從“規”中取“律”的強大思想武器。
截至2020年4月,中國知網數據顯示,以“中國”和“外交哲學”為主題的期刊論文共103篇,核心期刊論文37篇,碩士論文11篇,博士論文3篇。該研究的最早一篇期刊論文是由曾憲新于1990年發表的《源于傳統,高于傳統——析周恩來中國化的外交哲學思想》一文。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萌芽期,有9篇文章對這一議題進行了討論。時殷弘教授從國際政治視角提出了外交哲學的描述性定義,即“一個國家,特別是在國際體系中舉足輕重并且有(或必然傾向于具有)長期性國際政治抱負的大國,其對外政策需要有某種哲學,即足夠長遠、足夠宏觀的大判斷。”同時,學界也開始以中國領導人為對象開展中國外交哲學研究,這在陳鈞生《試論鄧小平外交哲學》一文中得以集中體現。在這一時期,關于中國外交哲學的研究開始在學界興起,并為后續研究的開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數量還不多,與中國國家戰略和中國外交理論研究聯系的程度還不緊密。
21世紀初至2012年是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生長期,這是因為“成為舉世矚目崛起大國的中國面臨著全新的戰略機遇與紛繁復雜的挑戰,在繼承以往的基礎上實現思想理論的與時俱進在必然?!卑殡S著中國國力的日益提升和國際局勢的日趨復雜,中國外交哲學研究開始迎來成果豐碩期。2000年至2012年間,以“中國”和“外交哲學”為主題的期刊論文共65篇,核心期刊論文23篇,研究成果相較于前一時期有了大幅增加,多篇學術論文對中國外交哲學的演進歷程、研究視角進行了剖析,為后續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例如,門洪華教授《中國外交哲學的演變》,從哲學的視角剖析中國外交思想及其實踐,從哲學觀、時代觀、秩序觀、格局觀等方面剖析中國外交哲學的基本內容;趙可金教授《中國地位與世界角色——探索新外交哲學》以矛盾哲學、實踐哲學為歷史階段,以國家地位、目標使命、資源基礎、操作思維、哲學思維等維度剖析了中國外交哲學的變遷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成熟期,這是因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外交工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刻把握世界風云變幻和人類發展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學界開展中國外交哲學研究提供了根本性指引。在近八年的時間里,以中國外交哲學為主題的研究共有29篇學術論文,核心期刊論文11篇,內容更加聚焦,主題更加鮮明,維度更加多元,成果更加與時俱進。特別是圍繞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學界對中國外交哲學開展了更加深入、廣泛地研究。例如,楊潔勉研究員《中國外交哲學的探索、建設和實踐》一文為中國外交哲學及其研究提供了戰略設計和方法論指引;劉貞曄教授《新中國70年外交哲學進路——革命、平等與引領》全面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外交哲學的發展進程;徐堅研究員《習近平外交思想與中國外交哲學的新境界》是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與中國外交哲學的邏輯關系。
自1990年至今,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經歷了萌芽期、生長期和成熟期,從中國外交哲學的基本內涵、演進歷程、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角度進行了積極探索。
如上節所述,中國外交哲學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前期成果,但該議題的既有研究成果仍存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對“外交哲學”這一概念的定義及其學科歸屬仍然存在爭議;缺乏實證研究,定量研究成果不足;缺少對中國外交哲學的案例研究三個方面。
其一,學界對“外交哲學”的定義與學科歸屬尚存爭議。例如,范文提出,“‘外交哲學能否作為元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來建設?”杜武征提出,“要明確‘中國外交哲學構建研究的學科方向、基本思路、分析框架和邏輯基礎,從而提出‘中國外交哲學構建研究的目標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壁w可金認為,“外交哲學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實現國家最高政治意志而形成的指導外交實踐的價值信念和根本行動方針。它具有全局性、主導性、相對穩定性和內在統一性,是一個國家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統攬外交全局的指導性綱領?!睏顫嵜阏J為,“外交哲學是國家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觀,研究有關‘存在、‘意識和‘知行的規律,追求其根本性問題的解決之道?!庇纱丝梢姡瑢τ凇巴饨徽軐W”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還是一門需要構建的學科,學界尚存爭議。同時,對“外交哲學”的定義,及其與外交思想、外交戰略的區別,學界亦尚未形成共識。
其二,對“外交哲學”的研究較多使用演繹推理的研究方法,缺乏實證研究。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到目前為止,僅有一篇運用定量研究方法進行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文章,即陳向陽《外交哲學的四個基本變量及實證分析》一文。誠然,以上研究方法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但因研究者學術水平參差不齊,政策把握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得出的結論客觀與否仍存疑問。雖然外交哲學研究并非自然科學研究,但并不意味著不能夠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開展定量研究,從而得出更加科學和客觀的結論,因為“與研究人員的主觀感覺相比,定量衡量方法能夠比較敏銳地捕捉到雙邊關系中的一些更細微的變化,并可能在更早的階段發現事物的演變趨勢?!?/p>
其三,缺乏“外交哲學”的案例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中國外交哲學的理論性論述較多,對以一個中國外交行為作為案例,深入研究其所體現的中國外交哲學演進與創新的研究成果較少,且一手資料使用不足,影響了該研究的客觀性和詳實性。研究中國外交這一最高政治意志體現的國家行為,官方機構和領導人的發言、傳記、書信等一手資料無疑是最具權威性和說服力的,它集中反映了一個時期內來自最高決策層的政治意志和戰略判斷,是解讀中國外交最好的風向標,這對于暫時無法接近外交決策核心群體的研究人員來說,是能夠最大限度接近這一群體的最優方式和最短路線,而非二手資料和轉引文獻。因此,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和持續推進,還應更加注重案例研究、比較研究和一手資料研究。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向世界前列邁進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外交工作的今天,努力發揮中國共產黨“學哲學、用哲學”的優良傳統,從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成為中國實現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思想理論儲備,講好中國故事,維護國際形象,需要對中國外交哲學研究進行范式設定與創新。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指出,“‘范式一詞有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特定共同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它指謂著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謎題解答;把它們當做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確的規則以作為常規科學中其他謎題解答的基礎?!币蚰芰ι袦\,暫不對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范式設置作出全面界定,僅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三方面,提出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外交哲學研究可能的范式創新,并為繼續開展該研究提供一個基本框架和理想規范。
首先,應對中國外交哲學的基本定義、研究對象、學科范疇做出清晰界定、形成學術共識。本研究認為,中國外交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根源,以中國外交實踐為行為依據,以鞏固和拓展中國國際戰略維度和深度為戰略目標,對中國外交思想、外交戰略、外交行為產生根源和依據的本體論,是對中國如何實現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方法論,是對中國外交哲學觀、格局觀、秩序觀、時代觀的認識論,是中國外交全要素的思想指引和規律探尋。其研究對象可包含中國領導人外交哲學研究、某一時期中國外交哲學研究、中國外交哲學演進歷程研究、中外外交哲學對比研究等。其研究涉及的一級學科應涵蓋哲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學、中國語言文學。
其次,中國外交哲學的研究方法應兼顧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案鞣N學說之目的,借不在敘述經驗,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為邏輯的、科學的?!彼裕瑧貏e注重中國外交哲學研究方法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例如,對外交學和語言學開展學科交叉而形成的外交話語研究是運用定量分析對中國外交哲學開展實證研究的一個理想路徑。孫吉勝教授指出,“西方哲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語言轉向后,隨著語言哲學的誕生,人們加強了對語言與意義的關注,意識到語言具有形式性和社會性,能夠建構意義。語言被提升到本體地位。政治和意義的關系也決定了語言和政治間存在不可割舍的聯系?!崩?,對不同時期、不同歷史背景下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發言建立語料庫(corpus),并開展話語研究可成為一個研究中國外交哲學的科學方法。運用該方法進行語言變化的詞頻反映、語氣詞用法識別分析,并通過批評話語分析(CDA)建立語言、意識形態、外交哲學三者的互動關系,即可以更加客觀地證明研究者對中國外交意圖、領導人人格特點對外交哲學施加影響的判斷,使得該主題的研究更具有客觀性、科學性。
最后,中國外交哲學研究應形成明確的研究思路。研究開展中,應遵循立足當下、基于歷史、著眼未來、結合案例的線索,以國家實力變化和國際局勢變化為自變量,以中國外交哲學的演進與創新為因變量;在歷史分析時應牢牢把握理論基礎、實踐基礎、文化基礎;在未來展望時應創新性地形成理論預期、實踐預期、文化預期,實現歷史與當下,現實與未來的緊密聯系。在這一研究思路中,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歷史條件變化是前提,全面掌握既有外交理論、實踐成果、文化根源是基礎,清晰梳理中國外交哲學的演進與創新過程是核心,合理展望中國外交哲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并為中國外交提出合理建議,從而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的完善是根本。
時代背景決定了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呈現出新風貌,取得了新成就,確立了新目標,催生出了諸多中國外交研究的新議題。在眾多研究議題中,中國外交哲學研究是伴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和外交工作不斷發展而形成的一個嶄新且重要的研究方向。
當前,國際關系發生深刻變革,中國在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外部環境。一種穩定的、有據可循、有規可探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哲學對于更好地指導中國外交實踐、更有力地化解國際成見、塑造良好發展空間、講好中國故事、更深入地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學界應對中國外交哲學的過往研究進行細致梳理,對研究現狀進行充分把握,對范式創新作出大膽探索,從而建立起一套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不斷充盈和創新中國外交哲學的研究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周年的關鍵階段實現中國外交哲學研究的新作為。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
〔2〕時殷弘.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戰略與管理,1995,(05).
〔3〕門洪華.百年變局視角下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J〕.學習與探索,2019,(10).
〔4〕范文.論外交哲學〔J〕.新視野,2002,(06).
〔5〕杜武征.中國外交哲學構建:一個研究線索的探尋〔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03).
〔6〕趙可金.中國地位與世界角色——探索新外交哲學〔J〕.國際政治研究(季刊),2012,(04).
〔7〕楊潔勉.中國外交哲學的探索、建設和實踐〔J〕.國際觀察,2015,(06).
〔8〕漆海霞,周方銀,閻學通.定量分析的前景〔J〕.國際政治科學,2011,(03).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10〕庫恩.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12〕孫吉勝.國際關系理論中的語言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交評論,2009,(0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