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佳
22歲的彭光彬,是山東師范大學的大三學生。在今年這個“史上最難就業季”,同學們都在忙著準備考研,而他已經找到了創業方向——面向高校市場送外賣。

剛上大學那年,軍訓還沒結束,彭光彬就給自己找了個送外賣的活兒。雖然是家里的小兒子,但他早早就學會了獨立。
外賣兼職一般按小時算,一小時8~10塊錢,彭光彬手腳勤快,一個月能有一千多塊的穩定收入。剛開始送外賣,彭光彬覺得有些抹不開面兒,校園里人來人往,經常碰上熟人,有時候點餐的就是自己同學。好在他性子直,別人開玩笑他不往心里去。店主也開解他:“別人都在玩,你憑本事掙錢,沒什么丟人的。”后來,同學們看他掙了錢,不少人動了心思,全班30來個人,最多的時候有一半都和彭光彬一樣,給商業街的商家兼職。
送外賣很辛苦。濟南四季分明,冬天寒風刺骨,夏天悶熱,一天能曬黑一個度,再加上要在飯點送餐,自己一兩點才能吃上飯,大多數人體驗一下就放棄了。但彭光彬堅持了下來。他能吃苦,送外賣之余,還發過傳單,給駕校招過生,甚至還賣過夜宵。“折騰”了一年多,彭光彬不僅沒找家里拿過生活費,還攢下了一筆錢。
送了一年外賣,彭光彬和周邊好多商家都成了朋友,平時總在一塊兒聊天,時間久了,他從中發現了商機。
大學城周圍的商家,主要做學生的外賣生意,但雇配送的兼職人員,商家一個月至少要花一千多塊,是筆不小的成本,學生有事,他們還要自己出人手頂上。何況大學里的兼職不好找,剛開始一天60塊就能找到人,后來100多塊也找不到人來干。這些“痛點”,彭光彬看在眼里,動了自建外賣團隊的念頭。
室友張興旺一直和彭光彬一起送外賣,兩個人“關系到位”,又能吃苦,這個創業的主意他們一拍即合。大學城附近有兩條商業街,他們主攻離自己學校近的那一片,打算挨個拜訪,跟商家聊合作。
白手起家,彭光彬和張興旺遭遇過不少冷眼。有時候進了一家小店,對方連頭都不抬,嘴上答應著“好好好”,或者說“忙著呢”,就把他們打發了。剛開始彭光彬不好意思,還沒開口,臉就紅了,一被拒絕更是泄氣,他安慰自己:“將心比心,我們當時啥也沒有,還是個學生,如果我是商家我也不愿意。”
慢慢地,彭光彬發現了竅門:得臉皮厚,慢慢去磨,一次不行就去兩次、三次,被拒絕了也要再去。“我們就是要朝著建團隊這個目標去,如果因為這一點困難就放棄,那之后再遇到什么事也肯定做不下去。”有的店,彭光彬甚至去了十多次。
用兼職攢下的錢做啟動資金,彭光彬和張興旺投資了五六萬塊錢建起了站點,租了房,買了校內分餐點的帳篷和兩輛電動車。2019年初,考慮到團隊要有一定的穩定度,商家才會信任你,他們專門招了兩個全職騎手。算上彭光彬和張興旺,團隊一共四個人,開始創業了。
為吸引商家,彭光彬推出了剛起步的優惠價格。他知道,大多數的商家還在觀望,看看最早“吃螃蟹”的商家的效果,再考慮要不要加入。“商家怕你送不好,要是出了問題,學生下次可能就不會再點這家了。”彭光彬說。
第一天他們只送了兩個商家:一家是彭光彬一直在送的辣子雞店,一家是水餃店。兩個全職騎手,只送了四十多單,“就跟玩兒一樣,絕對賠錢”。兩個騎手的工資一天要四百多塊,最開始活動價每單只收兩塊多配送費,連騎手工資都不夠。
但一周后,開始有商家主動找到彭光彬,讓他的團隊給店里配送。穩定運營了一個月,越來越多的商家找上門,很快就超過了團隊和車輛配置的承載量,有時彭光彬只能選擇暫停接單。小半年后,彭光彬加大投資擴大了團隊,承接了十一二家店的外賣業務,每天中午可以送五六百單。
一天,雨越下越大。臨近飯點,彭光彬慌了。接單系統的提示音,一聲接一聲響起來。第一次遇到雨天,他沒想過可能會“爆單”——這天的單量已經超過了一千。送還是退?彭光彬心里沒底。
他盤算著,手腳麻利點,也許能送到。店里有四輛電動車和一輛運電動車的三輪車,都可以送。他迅速打電話,招呼學校里相熟的同學來幫忙。可計劃趕不上變化,單子壓了一個多小時,過了飯點,很多學生選擇退單。退回來的外賣,裝了三四箱。
那天,彭光彬飯都顧不上吃,就跑去跟商家挨個道歉。他走進一家店,還沒開口,老板就把他轟了出去,“你出去,該干啥干啥。”過了一會,老板又跑出來找他,說:“你剛開始干,我們允許你出現這種情況,但下次得想辦法改善。”

彭光彬(左一)和伙伴們送餐,中為張興旺,右為徐德建
積累經驗后,彭光彬判斷,中午下課后的一小時,單量占比很大。有的外賣店一天賣的兩百單中,中午的這一個小時占了一半。考慮到如果增加全職騎手,大多數時候,人力又會閑置,彭光彬開始大量招聘兼職騎手,他們只在高峰期配送一兩個小時。兼職騎手大多是附近大學的學生,想利用課余時間賺零花錢。為提升效率,彭光彬把兼職騎手的薪資,從按小時計費調整到了按單量計費。
吸取了第一次爆單的教訓,他開始參考下周的天氣預報,再按照兼職騎手的空閑時間,每周提前排班。遇到誰臨時有事,他再從兼職備用團隊里找替補。考慮到兼職騎手都是學生,他給大家的酬勞每周一算,這樣可以對騎手隊伍進行快速調整。團隊和商家之間的費用也是每周一結,能清晰地算出盈利或虧損。穩定運營后,站點一個月的營業額能達到十幾萬元,最多的時候,站點的兼職騎手超過100人。
隊伍逐漸穩定,彭光彬“自己做老板”的夢想,終于跨出了第一步。去年12月,他又帶著團隊與濟南優外賣合作,負責美團在大學城地區的配送。加入更大的平臺,彭光彬覺得自己在團隊管理和商戶溝通上都成長飛速,美團也給他和小伙伴帶來了更多訂單和更高的收入。
今年1月初,大學城的學校陸續放假,彭光彬也回到了老家,他打算過完年,就返校回站點,但突襲的疫情,讓他在家里待了3個月。5月底,站里終于開工了,可受疫情影響,學校周圍的外賣生意基本停了。大多數學校不建議學生返校,本來有幾十萬在校生的大學城,顯得格外冷清。彭光彬和兩個學校的食堂談好,只做從食堂到宿舍的校內配送,一天也能送四五百單。
轉眼到了暑假。彭光彬沒有回家,站里還有其他的業務需要準備,他盼著秋季開學后,一切能再回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