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赟
國家近幾年來相繼密集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和舉措,說明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沒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標志[1]。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了第一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年9月,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加快“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2]。最近的2018年到2019年又更加密集地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新時代賦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呈現手段豐富的獨特優勢,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將成為構建泛在學習環境、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將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3]。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系統、信息、控制三者結合的新式教育理念,將由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等必要元素構成的整體教學系統連接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教師、學生、知識媒體這三者之間的交流和結合。
鄭州西亞斯學院自2011年開始推廣使用Sakai(中文譯為思開)網絡教學平臺,隨后幾年,我校的師生平均每年按照20%的增速擴張,截止2017年,院方要求全部師生熟練使用Sakai平臺的基礎功能,在此基礎上,又開始推廣使用泛雅教育平臺,至今西亞斯全部師生都已經全部掌握了這兩個網絡平臺的基本功能。筆者自2012年開始主講組織行為學,從2016年全部使用Sakai網絡平臺,2017年又全部切換應用泛雅教育平臺,實踐信息化課堂;另外,筆者連續參加了四屆河南省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優質課大賽,且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從筆者現實走訪、調研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普及使用了超星泛雅平臺、超星手機客戶端學習通以及深度融合了其他現代信息技術的高校課堂、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均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和喜愛。
組織行為學的線下講授已經積累8年經驗,線上資源建設也已經有3年的歷程,筆者的信息化教學遵循以下流程(如圖1和圖2):從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設計、細化平臺選擇、全面教學準備和開展教學實施五個方面做好線上教學工作。

圖1 信息化教學設計流程

圖2 信息化教學課堂設計
具體來看,組織行為學的信息化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成效突出:
1)電子考勤有效提升了課堂管理效率和效果。電子考勤包括手勢簽到、二維碼簽到和位置簽到以及普通簽到。跟傳統簽到方式相比,電子考勤不但更高效,而且更準確。據筆者調查,對一個70人的班級,傳統考勤需要5分鐘時間,而電子考勤僅僅50秒全部完成,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代替簽到的現象。
2)課堂互動方式多樣,互動效果增強。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師生互動方式和生生互動方式。課堂測驗、選人、搶到或者主題討論隨機進行,不但增強了課堂互動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檢測學生們線上學習的記錄和效果。
3)增強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利用網絡、自媒體和應用軟件進行適時、適地的學習,時間與進度均由學生自己掌握,學生具有極高的學習自由度,實現了高校課堂教學由“老師”為主到“學生”為主的轉換。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們作業的開展提供了多種表現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設計制作小視頻、小動畫或者采集照片集合等多種形式完成作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完成作業,不但有效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升創造力和想象力。
4)信息化考核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公平。學習通發布測驗和作業,建立完善的作業庫和測試題庫,減輕老師們批改作業和批閱試卷的負擔并避免人為誤判,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考核的公平。同時同學們的作業、測試的完成時間、成績、錯誤點都有完整的記錄供查詢。除此之外,信息化考核提升老師閱卷的數量和質量,通過思開教學平臺、泛雅教學平臺發布考試,計算機隨機組卷分配給不同學生作答,由計算機統一閱卷和批改,這一過程有效規避了人為主觀認知的誤差和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考核的公平和效率。
信息化教學不是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傳承那么多年,必有其自身的優點,本文所探究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需要充分汲取傳統教學模式的精華,再結合相應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達到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研究。經過相關分析,傳統教學的精神和精髓總結如下:
老師用“心”備課是傳統教學的基礎,只有用“心”備好課,才能更好地用“情”去講授。用“心”一定是體現在日常,備課不是僅僅指上課前那一會兒時間,而是浸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平時的功夫積累,需要平時的觀察、學習和分析。只有經過平時不斷地積累、分析、思考才能把課程內容和日常實踐密切結合起來,才能設計好課堂,才能舉出大量新穎又貼近生活的活生生的實例,只有用“心”才有可能把課堂從枯燥中豐盈起來,生動起來。所以用“心”備課,用“情”上課實際上就可以概括為傳統教學的精神和核心。
傳統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老師講授,而且老師的講授一定不能平淡無奇,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用飽含深情。表情需要深情,聲音和聲調需要深情,肢體動作需要深情,眼神更需要深情。用感情去感染同學,去豐富課堂,只要課堂上融入“情”的元素,課堂立馬就活躍起來,生動起來。語言的選擇上要注意使用幽默的語言,使用學生們熱衷的“新”語言,以增強親切感,拉近跟同學們的距離。聲音要抑揚頓挫、有節湊感,注意使用高聲和長聲去吸引同學的注意力。當然課堂舉例,也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實例,用這樣的“深情”把同學們吸引到課堂上,讓同學們的注意力專注到老師身上。
以上是傳統教學當中的精華所在,那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這些傳統教學的精髓得以全面發揮,才是現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所在。把傳統教學的精髓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融入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革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技術手段,尋求更好地方式傳承教學精華和核心,把二者有效融合,用以改革現代課堂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并且極大地增強了課堂效果,綜合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有效降低了課程作業批改、考試試卷批改的錯誤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考核的公平性。使課堂教學更加地便捷和高效,質量也得以提升。
筆者自入職以來,主講組織行為學的已有八年時間,探索信息化教學已經有六年,從最開始四年時間使用Sakai(思開教學平臺),到后來最近3年開始使用泛雅教育學習平臺,到現今的全部課堂覆蓋超星學習通手機客戶端。親身經歷了傳統教學模式到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筆者所教授的全部課程,已經全面使用超星泛雅電腦網絡教育平臺、電腦客戶端和手機客戶端。同時,為完成此課題的研究,筆者專門組建團隊去走訪、調研了幾個同類的兄弟院校,綜合調研意見以及所參閱文獻,提出了民辦高校信息化教學的關鍵是繼承傳統教學的精華,配合適合的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實現信息化精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