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語文教育急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基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復雜性,短時間內改變教育模式難度較大,是現階段需要研究的課題。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教育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機械性地記憶所學知識。本文研究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教育問題,旨在通過合理化的措施,提高中學語文的教育質量和效率,進而取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新課改提出以來,對中學語文教育影響很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筆者所在地區語文教師教學情況為例,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方面,教師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看錄像以及多媒體教學三種教學形式,對于其他教學形式的應用就比較匱乏,情境教學、辯論賽、師生互換角色等很多教學形式教師沒有使用過,也沒有相關的經驗。
1.教師對于新課改的認識不足。新課改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對于新課改的認識不足。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是老教師,自有一套教學方法,難以滿足新課改要求。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們傳統的理念是認為自身是教學的權威,是學生的長輩,角色難以轉變,部分老教師有排斥情緒。新課改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原本中學語文教師只需要掌握和語文教學相關的知識內容就行,但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是綜合性人才,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使得教師感到力不從心。
2.教學方法傳統。很多中學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新課改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全新要求,新課標要求教學上多運用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手段,但是不少中學語文教學方法仍采用舊的教學模式,如主要采取說教的方式,對多媒體技術應用較少,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部分教室內也缺少多媒體工具,僅有黑板,這無疑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教師雖然轉變了教學模式,卻沒有抓住新課改的精髓,也起不到有效教學的效果。比如,教師讓學生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對學生的討論不能及時給予指導,而只是按最終觀點進行簡單的評價,難以起到改善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3.課堂互動交流效果不佳。中學生處于知識發展期,這個階段的他們對事物充滿興趣,但是他們在認知上沒有正確的方法。有時候他們渴求認知,但是他們不愿意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們也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進行教學反思。有些老師缺乏終身學習的觀念,他們認為教中學語文不需要太多的新模式,這些模式在他們看來未免顯得花哨。不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來確定教學方案,不注重與學生互動,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沒有充分考慮其合理性,導致課堂氛圍沉悶,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學習興趣匱乏,課上學習效率較低。
4.教學評價方法設計不當。無論對學生、教師還是學校來說,只有良好的成績才能夠證明學習效果。這種情況由應試教育所致,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最為直接的影響,使其授課、內容和主體的選擇都要以應試為基礎。作業方面,學生的作業量過大,語文教師經常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某一知識點而重復布置內容類似的作業,導致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學習壓力,難以產生學習興趣,作業也是敷衍了事,學生難以獲得實踐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明確教學目標,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為迎合新課改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明確新課改要求下的語文教學目標,并嚴格按照目標進行授課。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影響,將閱讀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深入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體驗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新課改背景下,課程體系在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課程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新教學方法中,教師要勇于創新,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設置教學內容,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中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和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還要積極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不局限在課本之內,促進學生增強自學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新課改的要求。
3.提高課堂互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中學語文課堂的主體通常都是教師,學生作為傾聽者來理解并記憶教師講解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并且互不干預,缺乏自主學習的機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互動教學如果能在語文教學過程發揮作用,將改變傳統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起到增強課堂互動,提升教學質量的實際作用。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職責,采用探究性教學,使學生有機會并且有勇氣闡述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師不要對學生的觀念進行一味的否定,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強。學生會在課后做更多的準備,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課堂互動時,教師教學提問要有開放性和啟發性,通過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進行更多的思考,培養其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同時要確保問題難易適度,照顧到語文基礎水平較差的學生,為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4.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優化考核體系,首先要優化作業內容。教師布置作業時,要傾向于讓學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多觀察,增加生活的體驗感,而不應僅限于課堂的內容和書面的寫作。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除了重視作業的完成情況,還要對其努力程度進行評價,多鼓勵學生的創新想法,使學生樂于思考,熱愛語文學習。此外,建議學校多舉辦和語文學習相關的賽事,比如詩歌朗誦大賽等,利用這些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理解能力的探索。
(作者單位:應縣第三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