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菊
摘 要:如今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大眾逐漸開始關注精神體驗。但是精神層面的體驗是以物質為基本的,所以,環境藝術設計受到了大眾的注意。為了獲得良好的精神體驗,其環境設計中需要運用平面構成原理。為了博得消費者的認可,設計者要考慮現實需要靈活使用,如此設計之后才會獲得一定的精神享受。本文分析了平面構成原理的可行性以及其現實運用的關注重點。闡述了點,線,面在環境設計中的運用狀況,以期給相關設計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平面構成;點線面應用
一、平面構成原理應用可行性分析
平面構成在藝術設計中的使用主要是用輪廓打造環境氛圍,把各類要素依照一定的規律展開充分的整合設計,其關鍵在于探究二維世界的視覺體驗和協調形式,通過點、線、面三者的構成進行構架嚴格、形式感和意象相結合的設計。平面構成涵蓋了遞進、比較、變形、凝聚、相似和顏色紋路等。此類構成利用表現手段與構成思維的結合應用,打造出形式感,并可以直接套用到環境設計中去。環境設計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圍內,利用工程及設計手法,加以地形改造、花木種植等手段,烘托出一個整體性強的活動場地。平面構成在環境設計中的使用就是把點、線、面三個要素進行物化,轉換成環境藝術的設計成分,從大眾審美理念出發,把環境設計中的各項成分有效整合到一起。
二、平面構成元素的應用體現
(一)點的構成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
點在設計中是較為微小的要素,其關鍵功用就是引導視覺。在上海地鐵的天花設計里,在其吊頂之間使用方形的發光正方體進行了不規律的布局,打造出靈動的空間體驗,每位發光的正方體都能看成一個點,多個點的不規律組成可創造出變化靈動的點的視覺效果,和線路的轉變構成輝映,有著指引乘客流動的功用。
在公園、小區的設計中,嵌草磚的反復使用,令草在地面上構成了一塊塊方形或者四邊形的點位,并且構成了連貫的、具有指引性的平面構成。
在景觀環境中,大小不一的花木組合、植物單體,大小以及數目的各類組成,呈現出了連貫而和諧的平面構成圖像。在室內環境中,天花中的燈具也能夠看成是點的安排,懸掛在墻上的燈位、背景墻上的小裝飾或者是盆栽都能夠看成是環境中的點的設計,沙發上的抱枕,茶桌上的茶具也遵循著點的構成。此類點和環境中的各個景物交相輝映,一同服務著整體的環境空間。
(二)線的構成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
線的構成在環境空間中最為普及,線也能夠擁有引指引視線的功能。上海某小區的地面設計中就運用了卵石鑲嵌的手法,加以內嵌噴泉的圓形下水,組建出向心力強的圓形線,極具韻律。棧橋上的欄桿通常也是直線排序,組建出整齊的序列感,著重設計了一種平衡的延伸性。其中公園中的步行道用弧線交叉組建,弧度的美感彰顯出了步行道的韻律,加上四周的點狀花木、燈具、水池等,再配合大尺寸的草地,構成了點、線、面的配合圖景。在室內環境中,線的構成更為廣闊。整體空間中四處體現出墻面豎直且堅硬的感覺,窗上懸挑著的自由線路的窗簾,邊上布置了自由擺放的盆栽,天花一般運用的曲線,剛好和墻面豎直的線形構成修飾,地面鋪裝的線都是線的構成,在中式風的環境中,隔斷以及屏風通常是運用線的組合來表示的,和環境中的點、面構成對比和修飾。
(三)面的構成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
在環境空間中,面是最多見的要素,所占的面積也最廣,空間內的每個面都是空間組成的關鍵部位,就像是,線是點構成的,風景園林中的面是由線構成的,其一同建立出和諧的視覺體驗,在風景園林中占有關鍵的地位。面是大部分視覺體驗的源頭,在風景園林中面是大多體驗者的視覺重心。風景園林空間中把各種面展開交錯或平方、疊加,構成各異的有著豐富視覺的趣味空間。在室內環境中,空間擺放的物件都是以面為底的,在室內環境中,墻體的紋路、材料在環境中占有關鍵的地位,是設計者最需要注重的一點。例如,利用鑲嵌磨砂紋路的文化石,裝扮玻璃飾面,或者各類金屬材質的碰撞,大體量的板塊展開銜接,部分用皮革材質覆蓋,這些都會令室內環境擁有特別的視覺體驗。地板通常運用抗壓力的裝飾材質,色調也較為簡約,如木地板通應用原木,使人感覺柔和親近。
三、結論
隨著社會的持續進步,空間設計漸漸打破原始的界限,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了大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環境空間設計中,平面構成的部分結合其中,成為這個時期空間設計的特質,也成為當代環境空間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平面構成的點、線、面是空間設計的最基礎的要素,設計者需要充分把握好每一要素各異的視覺體驗和布局特征,把平面構成原理充分的結合到空間設計的進程中去,打造出和諧的環境氛圍以及視覺體驗。
參考文獻:
[1]趙子敬.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形態分析[J].現代裝飾,2015(3).
[2]田亮.探析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裝飾藝術的表現[J].現代裝飾,2015(3).
[3]祝遠.淺談構成理論對藝術設計靈感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5(3).
[4]米聯.構成藝術在藝術院校景觀設計課程中的應用淺析[J].藝術科技,2015.
[5]張宏慧.構成藝術中的對稱與平衡美[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