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松田學院社會體育系 廣東 廣州 511370)
以田徑運動負荷強度對絕經期女性骨密度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將廣州市已退休絕經期女性作為實驗對象,共計參與實驗的對象為36人,其中有6人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女性,且之前訓練都有自己的訓練計劃,其余30人為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群,為降低其它外在因素對本實驗的干擾和保證實驗的有效進行,本次實驗選取的對象均為適宜運動且沒有其它家族遺傳和生理性疾病的人群,且在實驗期間禁止實驗對象服用保健品和保健相關藥物,實驗者均無吸煙喝酒習慣。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國內外優秀文獻資料,找到相關文獻二十幾篇,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本文的研究和立意找到了突破點和創新點,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和研究價值。
(2)專家訪談法。
通過走訪相關專家,以面談和電話訪談的形式,訪問相關專家對本論文研究的意見和建議,并咨詢生理學和心理學以及運動訓練學的相關專家和學者共計12人,探討針對絕經期女性建立百分負荷強度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為本文提供信度鑒定。
(3)實驗法。
將廣州市已退休絕經期女性作為實驗對象,共計參與實驗的對象為36人,其中有6人為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女性,且之前訓練都有自己的訓練計劃,其余30人為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群。為降低其它外在因素對本實驗的干擾,本次實驗將經常參加運動的6名女性和不經常參加運動的30名女性分為A、B兩個實驗群體。針對A組的6名女性主要研究相同負荷強度下,訓練年限對絕經期女性骨密度的影響,B組的30名女性均為絕經前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性群體。針對她們的情況,主要將其分為隨機分為三組,同時進行不同負荷強度的訓練,探索不同訓練負荷強度下骨密度的變化情況,通過進行為期一年的不同負荷強度的訓練,要求每次在規定負荷強度內的訓練時間均為30min,對比不同負荷強度下實驗前后骨密度的變化情況,探究骨密度增加的最適宜的運動負荷,以及絕經期女性骨密度的變化與運動年限的關系。
骨密度測試儀器:通過雙能x線骨密度儀運用吸收測定法(DXA)的測量結果去判定,對于絕經后女性骨量的判定以T-值表示,正常情況下T-值=(實測值-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標準差,T-值判斷標準如下:T-值≥-1.0為正常,-2.5≤T-值<-1.0為低骨量,T-值≤-2.5為骨質疏松。
(4)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 19.0和Excel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重點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及相關性分析對數據進行處理。
(5)運用百分負荷強度模型法。
美國運動生理學博士哈森曾指出:“在有關運動訓練負荷的問題上,訓練強度是首要的,訓練次數次之,而訓練時間或訓練總量為其末”,由此可看出訓練負荷對機體運動能力以及生理指標的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運動生理學家很早就通過實驗證實:運動時心率指數與運動時的強度成正比關系,通過這種正比關系,在訓練過程中每增加一級訓練負荷,心率也將隨之提高一級。為了準確探究最適宜絕經期女性骨密度增加的最有效負荷強度,本次實驗以每5%為一級負荷,則計算出每增加5%負荷時脈搏增加的級差值(PM),就可以算出各級百分負荷與脈搏強度之間的對應模型。其對應模型公式為 PM=(Pa-Pb)/(N-1),其中 Pa 為實驗對象在 100%的最大負荷進行訓練中所能達到的最大強度對應的脈搏值,Pb為安靜脈搏值,N為從60-100%負荷強度區域的級數劃分,其中每5%為一級的級數(從60%到100%共分8級),而N-1即為N級負荷的級差數,再把所計算出的PM值,數據代入公式Pc=Pb+PM·(n-1),其中n為對應負荷強度的級數,即可推算出各級百分負荷強度對應的脈搏值,進而通過脈搏的變化去定性監測針對實驗對象不同負荷強度的訓練其對應骨密度的變化情況。因實驗需要研究對象每次堅持運動30min,故本次實驗中實驗對象承受的最高負荷強度為80-90%,中等負荷強度為70-80%,低負荷強度為60-70%。
(1)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
身體質量指數也稱克托萊指數,是目前國內外常用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評定。具體算法是用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其評定標準劃分為BMI≤18.4為偏瘦,BMI=18.5-23.9為正常,BMI=24.0-27.9為過重,BMI≥28.0為肥胖,注意以上評定標準對于評定專業健身和專業運動員的胖瘦程度并不完全適用。

表1 實驗對象的基本情況
由表1可知,A組實驗對象的年齡均值范圍為56.35±2.18,對應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均值范圍為22.7±2.76,說明A組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體重都較正常,其身體健康狀況都良好;B組實驗對象的年齡均值范圍為56.83±1.94,對應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均值范圍為23.3±2.51,說明B組平均身體指數均值為正常范圍內,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由調查統計可知,A組實驗對象其運動年限均值范圍為6.82±1.95,B組實驗對象前測無明確訓練計劃和年限。
(2)骨密度前測值。

表2 實驗對象前測骨密度值
將實驗前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群體A組與不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群體B組,對應的前測骨密度數據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兩組實驗對象實驗前骨密度的差異性,通過顯著性檢驗。由表2可知,實驗前經常參加運動的A組實驗對象前測骨密度均值±標準差為1.08±0.14,不經常參加運動的B組實驗對象前測骨密度均值±標準差為0.93±0.12,其顯著性檢驗概率值P=0.003<0.05,故實驗前A組與B組的骨密度值1.08±0.14與0.93±0.12具有顯著性差異,故說明絕經后經常鍛煉的女性與不經常鍛煉的女性骨密度具有顯著性差異,間接也證明了體育鍛煉對絕經后女性的骨密度有影響。
將不經常參加運動的30名B組實驗對象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其分為3組,分別用B1、B2、B3表示各組。其中B1組按自身60-70%的規定負荷強度進行訓練,B2組按自身70-80%的規定負荷強度進行訓練,B3組按自身80-90%的規定負荷強度進行訓練,為準確監控負荷強度,訓練均采用在室內跑步機上進行練習,目的是便于隨時監測實驗對象的心率,更準確的控制運動負荷強度。
由表3可知,不經常參加運動的絕經后女性,經過為期一年的不同負荷強度的訓練,其對應的骨密度值為分別為,采用60-70%負荷強度訓練的骨密度均值為0.96±0.07,70-80%負荷強度訓練的骨密度均值為1.02±0.06,80-90%負荷強度訓練的骨密度均值為1.01±0.13,且對比實驗前B組實驗對象的骨密度和實驗后B組實驗對象的骨密度,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對比實驗前后骨密度的變化,發現與實驗前相比,實驗后各組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運動對骨密度具有顯著性影響。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實驗后各組不同負荷強度下骨密度的變化,發現實驗后在70-80%負荷強度和80-90%負荷強度對應的骨密度值相比60-70%負荷強度對應的骨密度值均有顯著性差異,而70-80%負荷強度與80-90%負荷強度對應的骨密度值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實驗中發現,運用80-90%訓練負荷進行訓練時,少部分實驗對象會出現不同的生理機能問題,又因70-80%的負荷強度和80-90%的負荷強度訓練后沒有顯著性差異,故不建議絕經期女性采用70-80%的負荷強度訓練,特別是對于絕經前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女性群體。

表3 后測不經常參加訓練的女性不同負荷強度訓練對骨密度的影響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對比分析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其訓練年限與自身骨密度的相關關系,為防止外界其它因素的干擾,對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實行為期一年的訓練監控,試驗期間要求其按相同的訓練負荷進行訓練,但禁止使用各類保健藥品,以免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由表4可知,通過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A組訓練年限與骨密度的相關性檢驗概率值P=0.031<0.05,說明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訓練年限與骨密度具有顯著性相關關系。

表4 經常參加運動的女性訓練年限對骨密度的影響
通過本次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絕經后女性特別是對于不經常參加鍛煉的女性,最適宜的運動負荷為70-80%的運動負荷強度,在這一負荷下運動對骨密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且不會對身體其它機能方面造成危害;運動年限對絕經后女性骨密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經常參加運動的絕經后女性與不經常參加運動的絕經后女性骨密度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建議絕經期女性要通過運動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增強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癥狀的出現,但注意運動負荷要保證是針對自身所能承受最大負荷強度的70-80%的負荷強度去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