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體育與經濟管理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1130)
當前我國體育賽事的發展水平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水平。體育賽事有高原缺高峰,群眾喜聞樂見和各種民俗民間民族類體育賽事項目偏少,賽事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體育賽事對推動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體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不明顯;職業聯賽發展與國家隊建設相脫節,競技水平還相對較低。其主要原因則是體育賽事在供給上存在不足,群眾體育參與度低,賽事投資少,體育職業化程度低。因而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體育賽事迫切需要我國對其進行供給側改革,完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及體育產業的產業結構,使體育賽事助推我國走向體育強國之路。
通過查詢資料供給側內涵,得到其內涵是指供給方面。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平衡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而言。如果要想了解供給側就必須要先弄清供給。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特定時期內某價格水平上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體育賽事供給側的內涵主要由群眾體育、體育場館、賽事投資、職業體育等方面組成,以達到體育賽事項目增多、賽事投資穩定、賽事群眾參與度高等目的的一系列體育賽事經濟快速發展的供給方面。歸納起來就是供給側的六大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制度及配套改革。
我國實行舉國體制最高目標就是為了在世界各種大賽上拿金牌,尤其是奧運會。實行舉國體制以來,我國體育事業迅猛發展,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然而作為體育賽事組成部分的群眾體育、職業體育發展相對較慢,并且競技水平、賽事投資水平、體育場館利用與開發水平相對較低。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包括體育賽事在內的供給側壓力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體育賽事供給所存在的問題漸漸顯露出來。通過研究、歸納和整理,按照供給側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制度及配套改革的六大要素分類,總結出體育賽事項目少,賽事投資不足,賽事職業化力不夠,大型賽事舉辦少等問題。
(1)促進群眾參與,擴大群眾基礎。
據調查,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使北京市民參與體育鍛煉人群得到大幅提高,2018年北京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已占北京總人口的49.8%。全市達到中等以上鍛煉強度的人數近650萬人。體育參與人群擴大推動北京市體育產業發展,也為北京舉辦競技體育賽事提供了人才保障。2022年京張冬奧會的成功申辦,開展大量的冬季項目為我國群眾體育冬季項目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頂級冰雪體育賽事在國內舉行,勢必刺激廣大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我國政府提出3億人上冰雪的計劃,也將為群眾參與冰雪運動提供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2)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當前,體育賽事對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作用愈加明顯。當前,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體育賽事對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的作用更加明顯。進入新時代,我國需要通過體育賽事供給推動體育產業轉型與升級,一方面可以為我國體育產業提供發展基礎和動力,促進體育產業增加值提高,實現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國民生產總值3%目標;另一方面,體育賽事發展可以推動體育服務業發展,特別是在體育旅游和體育競賽等方面,通過體育賽事逐步減少我國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占比,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協調。
(3)繁榮職業賽事,提升競技水平。
職業聯賽是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繁榮的標志。同時,職業聯賽的繁榮發展也是國家隊發展壯大的基礎。國家隊代表國家的實力和形象,職業聯賽為國家隊提供人才保障,充實國家隊人才選拔,并且有利于保障國家隊在世界范圍競技水平的提升。隨著中超和CBA職業聯賽持續深化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職業體育賽事向著市場化和專業化方向邁進,職業聯賽的有效供給,促進職業賽事向著更加充滿競爭,充滿挑戰的方向前進,提升我國競技運動水平和競技運動能力。
群眾屬于賽事供給側改革的勞動力要素,群眾參與度提高,相應的體育賽事項目就會增加。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路徑之一是發展群眾體育。發展群眾體育不僅可以為競技體育提供人才儲備,還可以增加體育產業群眾消費。舉辦體育賽事能夠提升舉辦地群眾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眾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積極性。然而我國群眾體育賽事供給現存的主要問題是項目單一和有效供給不足。從賽事供給項目上,當前舉行的群眾性體育賽事主要是馬拉松、徒步等路跑項目,此類運動項目對場地設施的要求不高,但是跑步作為眾多體育運動項目中的一種,已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休閑需求。從賽事的有效供給上,自2014年我國政府下放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審批權,以馬拉松賽事為主的跑步運動成為廣大群眾參與的主要項目,賽事的數量從每年的一百多場發展到現在的每年一千多場馬拉松賽事(如表1所示)。可是,即使如此,有些地方的馬拉松賽事不能夠有效滿足群眾的參與需求,甚至一些賽事主辦方實行為了控制參與的群眾實行“搖號”參與,使得參與體育賽事成為一種“奢侈”。同時,現如今群眾參與體育賽事越來越追求刺激、愉悅等體驗,賽事運作的非智能化難以滿足人們參與賽事的快感,進而制約了群眾體育賽事的公共服務水平,降低了群眾參與體育賽事的體驗感和滿意度,降低了群眾體育賽事的熱情。

表1 2013-2018年全國馬拉松場次和參賽人數
體育賽事供給側改革的資本要素是指舉辦賽事所需的資金,資金充足是賽事成功舉辦的重要保證。舉辦體育賽事不僅能推動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還能推動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在體育產業結構上主要表現在對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西方體育產業發達國家體育賽事供給對體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體育產業中的占比也較大,美國是全球體育競賽表演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為美國GDP貢獻達0.5%。夏季奧運會作為當前規模和影響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對舉辦國的經濟都會有不同增長。反觀我國體育賽事供給對推動體育場產業發展的作用還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供給體育賽事的商業價值較低和體育賽事供給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等矛盾。在賽事的商業價值上,當前我國舉行的大量體育賽事運用傳統的賽事運作模式,賽事收入主要依靠觀眾購買門票或者廣告商的贊助,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商業價值被局限化,體育賽事的在體育產業中的占比和其市值還比較低,對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還需提升。而在體育賽事供給地域分布上,當前我國體育賽事存在東西部分布不均衡,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不均衡等現象。當前,無論是體育賽事的數量和質量東部城市都占據絕對優勢,省會城市和地級市都存在差異,使得東西部之間,省會與低級城市之間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

表2 近五屆奧運會舉辦國經濟增長率比較
體育賽事供給側改革的技術要素是競技水平,高的競技水平能促進體育賽事職業化。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實力可以通過大型體育賽事(比如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等)來檢驗,一個國家體育實力可以通過競技體育的強弱來展現。發展競技體育是我國體育強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賽事的舉辦能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實力。1992年西班牙通過舉辦巴塞羅那奧運會,使得西班牙從一個體育小國逐漸成為體育強國。其籃球實力在日后成為與美國男籃相抗衡的國家,并且獲得兩次世界杯冠軍。相反,我國目前舉辦的體育賽事對推動我國競技體育效果還不是特別明顯。中超聯賽號稱世界第六大職業聯賽,然而我國男足還在為世界杯入場券而苦苦奮斗;CBA成為亞洲最頂級的職業籃球賽事,但是我國男籃在世界性比賽中卻難獲佳績,更是創造了連續兩屆奧運會無勝利的尷尬局面,2019年本土舉辦的男籃世界杯也未獲得小組出線。我國舉行的群眾性體育賽事,雖然在擴大群眾參與體育賽事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是在推動競技體育進步等方面還有待提高。例如,馬拉松等對競技體育發展和提升也未實現預期效果。跳水、乒乓球、羽毛球、舉重、體操、蹦床是我國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主體層的構建主體。但除乒乓球和羽毛球這些項目以外,群眾參與其他項目少,甚至有些項目沒有群眾參賽。
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要求通過弘揚中華體育精神 “喚化大眾”,促使群眾主體意識的覺醒,激活人民的主體意識,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承擔起自己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責任。要求堅持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綱要》中也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意味著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踐行體育為民的理念,回應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即實現人民群眾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價值主體地位。實現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轉變,關鍵是需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的意識和積極性,實現體育賽事為了人民,體育賽事為人民承辦,體育賽事由人民參與的目標。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體育賽事的觀賞和參與,享受到體育帶來的魅力,不斷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實現體育對人在身心上的塑造和改變。當前,實現體育賽事的為人民的要從供給項目和供給數量上出發。一方面,加大對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賽事舉辦。例如,各個地區結合自身發展情況舉辦廣場舞比賽、太極拳或者群眾參與廣的足籃排乒以及田徑和游泳比賽等,以及在民族地區舉辦民族傳統體育賽事項目比賽。另一方面,要深入調查和研究,對參賽人數、項目以及賽事舉辦時間上合理制定,特別是加大節假日體育賽事供給,滿足不斷參與的體育人數需求,使得人人都有機會參與體育賽事。只有實現體育賽事為了人民,人民都參與體育賽事,才能最終實現體育強國夢。
我國實現體育強國建設必須要提高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雖然在奧運會賽場上去的金牌的數量不斷獲得突破,但是在群眾參與性廣,具有影響力的體育項目上難以獲得優異的成績。在游泳、田徑等群眾參與性廣的項目上也在世界大賽中建樹頗少。運動員大型體育賽事參與過少是阻礙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當前需要加大體育賽事的申辦,提高體育賽事對運動員參賽的供給力度,不斷通過以賽代練,促進競技運動水平的提升。同時,體育賽事的供給要與競技運動發展相適應,特別是一些運動項目較弱的賽事要加大申辦的供給力度,通過全國性體育協會,積極申辦單項體育賽事活動,并且從政策和資金上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形式多樣的系列賽、大獎賽、分站賽等,積極引導國家隊、俱樂部和運動員主動參與體育賽事,通過引進來提高競技水平。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體育賽事的發展與人才密不可分。當前限制我國體育賽事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人才供給不足,尤其是體育賽事組織與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加大體育賽事的人才供給,保障體育賽事的發展。當前實施人才供給可以從以下方面出發:一方面,加大各個高校對體育人才的培養,制定專業的體育賽事組織和管理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市場發展需求,打造人才培養新路徑;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學校需要不斷引進企業知名體育賽事組織和管理專家,到校進行專業的理論培養和培訓,同時還需要為學生走出社會,參與到體育賽事的組織和管理提供實踐平臺和機會,使學生能夠充分將所學運用到實處。保障人才供給方面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夯實體育賽事創新發展基礎,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體育賽事人才保障的政策法規與人才培養機制,獎勵創新與提供創業補貼,打造適合體育賽事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體育賽事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