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一個簡單的經濟增長模型,從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利用膠東地區歷年的樣本數據,對膠東半島地區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出口、三次產業增加值均有效促進了膠東地區的經濟增長。并將經驗研究的結果與黃河三角洲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兩地總體上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相同,均是實施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大力推動第三產業,協同確保農業發展的模式。兩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但經濟增長的同時存在對環境與資源的負面影響問題。兩地發展模式也表現出各自的特色:膠東地區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較為均衡,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而黃河三角洲第一產業相對較弱,第二產業發展不均衡,第三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明顯。
關鍵詞:膠東半島;三次產業增加值;經濟增長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8-0122-03
一、導言
膠東半島地區與黃河三角洲組成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但他們的經濟增長模式卻不盡相同。地理意義的膠東,即膠萊谷地以東的膠東半島,包括煙臺、威海全部,青島東部。膠東三面環海,西接山東內陸地區,隔黃海與韓國、日本相望,北臨渤海海峽。膠東地區優良港口眾多,海岸線曲折是區別于農耕文化的海洋文化發祥地,也是中國沿海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基地,該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是現代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區域之一。本文研究的膠東地區指青島、煙臺、威海及日照四市共包含20個縣、區。蘇崇華(2020)分析了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增長模式,發現代表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出口及代表國內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均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積極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中第三產業作用尤為明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各項環境與資源因素變量則表現出受到負外部性影響。
本文依據蘇崇華(2020)關于黃河三角洲經濟增長模式的理論模型,對膠東半島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經驗分析。論文主要內容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數據來源,第三部分進行實證檢驗,并與黃河三角洲經濟增長模式做比較,最后為結論部分。
二、數據來源
本文實證分析使用的數據根據2001~2012年山東省統計年鑒及膠東半島地區四市20縣(區)的統計年鑒整理得到。代表經濟增長的變量使用2001~2012年膠東地區各地市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三次產業地區增加值來自歷年各地統計年鑒,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變量采用各地市統計年鑒中的出口額。根據蘇崇華(2020),針對山東半島經濟、環境、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而言,設定各地特征項(xi)包括典型的環境及資源變量,如各地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及造林總面積指標。另外xi還包括各地耕地總面積、城市人口密度、供水總量、總人口、居民消費支出、固定資產形成總額變量。
三、實證檢驗
下面將根據蘇崇華(2020)中的理論模型,構造計量模型,如公式(1)所示。
yit=αfogit2+β1ind1it+β2ind2it+β3ind3it+φxit+ψi+εit (1)
式(1)中,fog代表外向經濟水平,在這里指出口額;ind1、ind2及ind3分別代表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增加值;x代表各地特征;ψ代表各地固定效應;ε代表均值為零的隨機成分;i代表膠東地區各地市、縣;t代表樣本年。
四、實證檢驗
利用膠東地區的樣本數據,對公式(1)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表中,以下變量代表各地特征:ecpg代表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指標,tmp代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pa代表造林總面積,sa代表耕地總面積,dp代表城市人口密度,ω代表供水總量;pu代表總人口,com代表居民消費支出,cap代表固定資產形成總額。所有變量數據均取對數。
首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進行估計。其次,考慮到代表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出口變量的內生性,使用工具變量法(IV)進行估計。利用各地歷年出口額的一階滯后變量作為該內生變量的工具變量。在工具變量回歸中,分別根據是否將耕地總面積、城市人口密度、供水總量、總人口、居民消費支出及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各變量作為代表各地特征的控制變量,分為工具變量法1(IV1)及工具變量法2(IV2)。
從表可得出,出口額對該地區生產總值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均顯著正向促進了經濟增長。代表該地區特征的各環境指標的估計結果如下: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ecpg)及每年造林總面積(pa)指標的系數均為負,表明該兩項指標對地區經濟增長起負向作用;主要污染物排放(tmp)系數為正,說明該指標與地區經濟增長存在正向聯系。這是因為,一是膠東地區先進制造業發達,聚集了海爾、海信等著名制造企業。二是作為沿海地區,有頗具規模的造船業。三是膠東地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金礦,保有資源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另外,膠東地區也是山東省重要的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地。因此,表現出第二產業對該地區經濟增長起顯著促進作用。膠東農業發達,自古以來就是齊魯大地上的富庶之地,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主產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水果中煙臺蘋果、萊陽茌梨、平度大澤山葡萄、乳山鐘家溝櫻桃等已享譽全國,因此,膠東地區農業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增長起著重要作用。膠東地區第三產業實力雄厚,以膠東地區龍頭——青島為例,服務業發展總量連年攀升,其中2015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關于環境指標,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的負外部性問題,因此,表現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與膠東地區經濟增長正相關,萬元GDP能耗與每年造林總面積指標與該地區經濟增長負相關。
上表在與蘇崇華(2020)對黃河三角洲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證結果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兩地經濟增長模式相同之處表現在:出口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均對該地區生產總值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主要污染物排放與該地區經濟增長存在正向聯系,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及每年造林總面積與地區經濟增長負相關。不同之處在于:一是膠東地區第一、二產業增加值的估計系數較大,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是黃河三角洲的兩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回歸系數與黃河三角洲相當,但在黃河三角洲,該系數更顯著。二是生態環境指標,膠東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估計系數大于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三角洲每年造林總面積指標的系數大于膠東地區。
從上述比較中可知,兩地總體上發展模式基本相同,均是實施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大力推動第三產業,協同確保農業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兩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高。兩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均存在對環境及資源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兩地發展模式各有特色:首先,膠東地區山地丘陵面積大,土壤肥沃且種類多,是發展林、果、油、糧、牧等農牧業的良好基地。而黃河三角洲地處鹽堿地,農業比較薄弱,因此膠東地區第一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作用大于黃河三角洲。其次,膠東地區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基礎雄厚,而黃河三角洲除了以東營石油開采與加工業、濱州魏橋紡織與鋁加工業為支柱產業外,缺乏規模企業,工業發展不均衡,因此,膠東地區第二產業比黃河三角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突出。第三,關于第三產業,膠東地區雖然服務業規模較大,但也表現出一系列問題,以青島為例,“十二五”時期青島市服務業發展雖然取得較好的成績,但與同類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明顯短板和不足。具體表現為:動力不足,對經濟發展帶動偏弱。服務業增速呈回落態勢;層次不高,發展質量粗放低效;創新不強,難以形成有效競爭力;機制不活,發展環境亟待優化等。而黃河三角洲地區采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相比該地區先天農業土地資源貧瘠、制造業發展不均衡而言,其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加凸顯。最后,膠東地區由于工業發達,導致污染物排放較多,故對環境及經濟的負面影響較黃河三角洲更大。另外,由于黃河三角洲第三產業作用更加突出,每年造林總面積增大,退耕還林及房地產用地減少致使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對黃河三角洲比膠東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大。
五、結論
本文根據蘇崇華(2020)的理論模型,對膠東地區經濟增長模式進行經驗分析,并對膠東地區與黃河三角洲經濟增長模式進行比較,發現兩地相同之處在于:出口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均分別對各地經濟增長起到正向促進作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與各自地區經濟增長正相關;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及每年造林總面積與各地區經濟增長負相關。在環境與資源方面,兩地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都表現出存在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問題。不同之處在于:膠東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較好;第二產業發達,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強;第三產業規模與比重較大,但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如黃河三角洲突出。黃河三角洲第一產業相對較弱,第二產業發展不均衡,第三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尤為明顯,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由于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膠東地區污染物排放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更大,黃河三角洲則表現出每年造林總面積的增加所帶來的對經濟增長的短期影響更大。
參考文獻:
[1] 蘇崇華.黃河三角洲經濟增長模式分析——基于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J].當代經濟,2020(7).
[2] 王 倩.膠東半島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9).
[3] 王 凱,梁 紅,張 煒.膠東農業旅游資源整合和用地規劃研究[J].農業經緯,2015(14).
[4] 張云吉,金秉福.膠東生態農業持續性的研究[J].生態經濟,1999(4).
[5]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青島市“十三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qingdao.gov.cn/n172/n68422/n68424/n31280899/n31280901/170314112534858325.html, 2017-02-28.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