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昊天
摘要:“工學結合”是指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將學習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理念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對于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筆者以“工學結合”的基本理念為指導,結合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國際商務專業基于“工學結合”理念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提出了將“工學結合”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全過程中;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工學結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商務專業
中圖分類號:F20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8-0158-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對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和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提出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重點,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和培養模式改革。基于上述要求,目前眾多職業院校也正在進行以“工學結合”指導理念為內容的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把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促進生產實踐、教學活動、社會服務等內容的有機融合,形成以職業教育為導向,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慶工商職業學院自2005年3月正式成立以來,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和改革,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探索出了多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基于“工學結合”理念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校企合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以國際商務工作崗位能力要求為基礎,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教學發展規律,構建遞進式的“三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在教育、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企業不同程度地參與和指導。
第一階段:第一年是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的方式在校內完成職業基本能力和文化素養的職業通識教育課程,按照“職業認知+職業基本技能+職業基礎課”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在職業認知體驗、專業基本技能、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基本職業素質。
第二階段:第二年完成專業專項能力的培養。依托校內實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做”一體化教室、“校中廠”等平臺來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和職業素質。如通過阿里巴巴國際速賣通鑫校園實訓基地,采取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由校內老師和校外老師共同完成從跨境電商基礎理論、技能實訓到實戰實訓的人才培養工作,采取“專業技能課+崗位操作能力+職業資格證書”的“工學結合”模式共同組織課程教學與評價,由企業與學校共同承擔專業實踐教學和指導工作,實現“學生、員工學做合一”。
第三階段:第三年主要是以頂崗實習、校外實訓的方式完成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一般會在第三年的上學期(十一月份左右)安排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完成為期半年左右的“頂崗實習+職業經驗積累”的職業綜合能力提升任務,如學校每年會安排學生到重慶澳德連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欣聯創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直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工作,這個階段以企業為主、學校參與的方式開展。
二、“工學結合”理念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學院從“工學結合”理念出發,按照職業所需的應用能力為主線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實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課堂教學、專業實訓、企業實踐的“三實”教育貫穿于整個的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改革與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滿足本地區國際商務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構建了“技能復合、崗位進階”的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對人才市場需求的調研分析,進一步明確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國際商務專業面向的崗位群主要分布在兩大領域:傳統外貿領域和跨境電商領域。傳統外貿領域可以在各類自營進出口工商企業從事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外銷員、單證員等工作;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能夠擔任跨境電商客戶服務、跨境電商物流、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跨境電商美工、跨文化溝通、互聯網推廣等崗位的工作。
根據各崗位群的特點和任務要求,分析每項任務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要求,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歸屬于三大類:職業基礎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在構建國際商務課程體系過程中,引入了國際商務專業領域的行業標準和職業標準,組織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做”一體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使專業課程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突出職業技能的培養,結合國際商務工作崗位資格標準,并按照工作崗位的復雜程度由易到難來設置課程,隨著崗位進階式學習的積累,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技能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工學結合”的融合式教學。
(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徑,國際商務專業在學校的指導下,成立了由學校、企業共同領導的校企合作組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會下面分設秘書處、項目管理辦公室、理論研究團隊和實踐研究團隊,構建了校企合作、多元融合的校企合作平臺(如圖2)。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五個育人環節:一是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共同規范好“雙導師”(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教學與管理;三是共同研討實訓項目和實訓方法;四是共同做好學生招生與就業;五是共同制訂學生、教師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使“校企合作、多元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落到實處。如學校和重慶澳德連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U仕聯盟跨境電商創新實訓基地,通過采取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校外老師和校內老師共同完成從跨境電商理論、技能實訓到實戰實訓的人才培養工作,實現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協作、人員互聘和實訓基地共享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為跨境電商人才進入跨境電商崗位工作解決了“最后一步”的問題,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校企的深度融合,使專業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三)創建基于“校企合作,權責共擔”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依托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共建國際商務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先后在北京智欣聯創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澳德連創科技有限公司、重慶直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多個校外和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的實際需求,學院積極實施“校企合作,權責共擔”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企業對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學院每年會安排三年級的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進行半年左右的頂崗實習,同時還聘請企業的業務骨干作為學生的專業兼職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頂崗實習。企業根據崗位的需求情況,為學生們開設實地操作課、現場觀摩課等課程,并將學生分配到不同工種、不同類別的工作崗位上,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實習機會,供學生們選擇,校企共同派專人予以管理、指導和監督。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進入崗位,按照企業的要求完成頂崗實習的任務;企業按照公司章程制度來考核學生,并按照企業員工的待遇發放薪酬。學生們在企業實習期間的食、宿費用均由企業予以承擔,在實習后期經過學生和企業的雙向選擇,再確定合適的人選,并簽訂相關協議,學生畢業后,就可以按照協議要求進入企業工作。
在與校外合作企業——重慶澳德連創科技有限公司多年合作的基礎上,企業每年會對國際商務、跨境電商專業方向的學生,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學校按照企業要求制定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根據“訂單”要求來培養人才,由職業院校、企業和學生簽訂三方培養協議,依據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企業“定制”專業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體化。
通過這樣“工學結合”的交替過程,一方面使企業更好地了解學生,為企業儲備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和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要求,同時也為學校贏得了聲譽,從而建立起良好和融洽的校企合作關系。
三、“工學結合”理念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一)將“工學結合”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全過程中
基于“工學結合”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能力本位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僅促進了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而且提高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可以為企業培養一批工程實踐能力強、理論基礎扎實、整體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為教育教學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工學結合”理念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必須將“工學結合”理念滲透到教學實踐全過程中,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教學、實踐活動的始終,堅持職業證書和學歷證書并重,堅持企業實踐和課堂教學的有機銜接,堅持以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術作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完善職業技能考核與評價體系,在開展素質拓展課程教學的同時,將企業實踐、創新創業、社團活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二)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
推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責任心強、實踐技能強、技術水平高、專兼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
一方面,要加強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的培養,提高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水平,進而推動專業的建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應加強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建立健全兼職教師的準入機制,根據兼職教師的學歷、職稱、業務水平、工作經歷等方面的條件嚴格規范聘用程序,把握聘任條件。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有針對性地引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實踐經歷、業務能力強、綜合水平高的專業指導老師,作為兼職教師的儲備資源,并建立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庫,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和實踐。通過專兼結對、開展專兼職教師教學業務培訓等方式,提升其整體教學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馬曉代.應用型院校“工學評”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困境及突破[J].教育與職業,2018(18):105-108.
[2] 張智輝,韓志孝.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2):52-54.
[3] 申柯婭.基于“技能復合、雙證融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探索——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4,13(4):55-59.
[4] 陸建軍,趙 威.基于工作崗位的“雙證融通、學做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J].成人教育,2013,33(5):104-106.
[5] 常 青,張 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以江西現代技師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2(17):81-82.
[6] 王 超,王 迎.“工學結合”理念指導下的課程開發——以高職國際商務專業為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72-74.
[責任編輯:馬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