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榮



摘 要 句法特征是衡量寫作質量的重要指標,具體可劃分為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三個維度。本研究旨在探討顯性語法教學對大學英語寫作句法特征有什么樣的影響。經過7周的語法教學,分析結果表明顯性語法教學提高了學生作文中句法使用的復雜性,但準確性和流利性沒有顯著變化。因此,大學英語在系統性的語法教學應聚焦在“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關鍵詞 語法教學 英語寫作 句法特征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67
Abstract Syntactic feature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writing qualit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o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After seven weeks of grammar teach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improves the complexity of syntactic use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ccuracy and fluency.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grammar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to "ability".
Keywords grammar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syntactic features
0 引言
筆者所在學校從2019年春季學期開始實行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改革打破傳統以課本為中心,以Unit為單位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從成人二語學習特點出發,力求通過線上背單詞和線下集中、系統的語法教學,為后期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的提升打好語言基礎。由于外語寫作是體現語言水平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句法特征又在衡量作文質量的語言特征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顯性語法教學對大學英語寫作句法特征有什么樣的影響,以求為大學英語教學中各模塊的有效融合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些許思路。
1 理論研究回顧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開始關注二語寫作中句法特征,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三個方面。國內從九十年代開始關注二語寫作句法特征,研究包括中國學生句法特征和發展特點(楊玉晨,聞兆榮1994;鮑貴2009;徐曉燕,王維民,熊燕宇,蔣婧,潘小燕,孫念紅2013)和測量指標有效性(趙俊海,陳慧媛2012)等研究。在寫作教學方法對英語句法特征的影響研究方面,邱建華(2010)通過課外小組閱讀,自由寫作和口頭匯報形式,探討了基于閱讀的大學低年級英語寫作句法特征,建議低年級英語教學中仍需加強語法意識、句法意識的培養。姜琳和陳錦(2015)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讀后續寫是內容創造與語言模仿的有機融合,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的可靠途徑。但姜琳和陳錦的實驗受試對象是外語類專業院校,英語專業一年級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徐曉燕(2010)通過一個學期,加強非限定分句的語法教學,證明了顯性語法教學對句子的表達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 顯性語法教學
2.1 教學理念
對于大學英語課程來說,所教授的對象是已經學英語大約10年左右的學生。以大學英語課本為授課內容的前提是假定學生已經達到相對應的英語基礎。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隨著招生人數和入學比例的不斷升高,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眾化教育。如果抱著以往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放,顯然已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所在學校響應教育部讓“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號召,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2019年開始推行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期中一項改革內容就是打破教材中心地位,從大學生二語學習的實際需求出發,突出系統的語法學習。學期前7周,每周兩次課,集中學習英語語法。主要內容圍繞句法結構展開,包括簡單句、時態、被動、并列句、復合句、非謂語等。
2.2 教學方式
語法和詞匯是聽說讀寫譯語言能力的基石。對于英語基礎薄弱的大學生來說,系統學習語法知識無疑對語言能力的提升起到助推的作用。為了確保語法學習的有效性,系統語法學習遵循學生認知規律,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引導學生在語言現象中自行歸納總結,通過強化練習掌握語法。為避免語法學習的枯燥,課程設計團隊堅持語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在教學中注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如新聞、文學、電影、笑話等,或利用生動的比喻把枯燥的語法形象化,用豐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愉悅的學習體驗。例如,在簡單句教學中,例句的內容選取圍繞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故事情節展開。在復合句的教學中,例句內容圍繞最新的科技、生活、經濟、政治等新聞內容展開。在非謂語的教學中,例句圍繞最新的電影內容等編排。語法學習期間,沒有涉及到專門的寫作教學,只涉及到語法知識和一些句子翻譯。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大學一年級醫學專業一個英語自然班為研究對象。選這個班的原因是擔任這個班教學任務的英語老師教齡在10年以上,教學經驗相對豐富,避免教師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同時,這個班的人數為30人符合統計樣本對數量的要求。
3.2 測量指標
句法特征是衡量寫作質量的重要指標,具體可劃分為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三個維度。每一維度,又包含若干測量指標,如:句法復雜性指標包括T單位長度等;句法準確性指標包括沒有錯誤的子句(EFC)數量等。陳慧媛(2010)對常用10項測量語言特征的指標進行檢驗,認為W/T(每一個T單位中的詞數)能夠敏感的反映出句法結構的復雜度,E/W是測量語言準確度的敏感指標。本研究結合秦曉晴,文秋芳 (2007)和姜琳、陳錦(2015)的測量指標,采用T單位來測量語言的復雜性、準確性和流利性。表1列出了本研究采用的13個測量指標。
3.3 數據收集
研究收集前一學期期末試卷共30份,作為前測文本。7周的語法學習結束后,進行寫作測試,時間為30分鐘,難度和文體與前測作文基本一致。對收集到的文本首先統計出每篇的總詞數,然后用方括號標注每篇作文包含的T單位,用橫線標注子句C單位,用圓圈標注非獨立句子DC,但對錯誤的非獨立句子不進行統計。對作文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類標注。由于7周的語法學習聚焦句子結構,所以對錯誤的分類標注僅包括句子成分錯誤,非謂語形式錯誤,并列連詞錯誤,從屬連詞錯誤,其余錯誤如拼寫、單詞誤用等錯誤一并歸屬句意表達不清的問題。
3.4 數據分析
對收集到的各項數據,用SPSS23進行統計分析。表2展示了前后測文本中句法復雜性、準確性、流利性中七項指標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表3展示了對所收集的七項指標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
表2顯示,句子復雜性兩項指標 “子句總數與T單位總數的比率(C/T)”和“非獨立子句總數與從句總數的比率(DC/C)”在后測文本中的平均值是1.976和0.907,分別高于相應的前測文本平均值1.441和0.183。同時,表3配對樣本T檢驗“顯著性(雙尾值)”都是0遠遠小于0.05。說明前后測文本句法復雜性有顯著差異。
在句子準確性方面,表2顯示在“無錯誤T單位與T單位總數的比率(EFT/T)”這一指標中,后測數據平均值0.637高于前測數據0.49。而在“錯誤總數與T單位總數的比率(E/T)”中,后測數據平均值0.413低于前測數據平均值0.611。說明總體來看后測文本錯誤率小于前測文本,但是表3配對樣本T檢驗這兩項的“顯著性(雙尾值)”0.021和0.005均不小于0.05,說明前后測文本在句法準確性上差異不顯著。
在流利性方面,表2顯示在“總詞數與T單位總數的比率(W/T)”上,后測平均值13.713高于前測平均值11.046。而在“總詞數與子句總數的比率(W/C)”和“總詞數與無錯誤的T單位總數的比率(W/EFT)”上,后測平均值均低于前測平均值。表3顯示,對三項指標的配對樣本T檢驗“顯著性(雙尾值)”只有W/T的值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另外兩項指標W/C和W/EFT不具有顯著性。
表4展示了前后測文本中六種從屬子句使用情況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前測文本中,學生使用賓語從句數量多余其他從句,狀語從句次之,定語從句較少,使用同位語和表語從句的文本分別有一個,主語從句的使用數量為0。后測文本中,六種從屬子句均有使用,且使用平均值都高于前測平均值。期中,定語從句和狀語從句使用數量最多,賓語從句次之。雖然從屬子句在后測文本中數量增多,但標準差也相應地增加了。這說明通過系統語法教學,雖然大部分同學們有意識使用更多的從屬子句,但同學們對從屬子句掌握程度不同。同時,對從屬子句使用錯誤的統計顯示后測平均值為0.767大于前測平均值0.333。說明在有意使用更多的從屬子句的同時,出現錯誤的機率也在加。
4 研究結論
當前統計結果表明,顯性語法教學對學生作文中句法使用有影響。T單位長度顯著增加,句法復雜性顯著提高,準確性和流利性雖有提升,但這種變化在統計學意義上來說不算顯著。這種特點也反映在從屬子句的使用中。雖然對比前測,后測文本中六種從屬子句使用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增加,同時,使用錯誤率也增加,這就造成文本的復雜性雖有提高,但準確性和流利性沒有顯著變化。
有研究顯示,二語句法復雜性的發展依“不完整句子—獨立句子—并列句—副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和名詞性從句—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和名詞性動詞短語”的順序。而本研究所統計的文本中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和名詞性動詞短語所代表的緊縮子句和被動句這些語言特征數量及少的特點,也說明研究對象還沒有較好掌握句法結構的高級形式。
5 教學啟示
7周語法教學由于時間緊,學習內容必然有限。對重點語法知識的學習,更多涉及識別和理解能力的訓練,而對應用能力的訓練只停留在簡單的句子翻譯層面,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來說,雖提升了句子多樣性的意識,但準確和靈活運用的能力顯然還有所欠缺。據此,筆者認為在顯性語法教學中不僅要解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決“怎么用”和“為什么”的問題。也就是說,大學英語在系統性的語法教學中首要弄清楚的是語法教學的目的,其重點在于“知識”向 “能力”的轉化。這就需要在語法教學中豐富練習形式,強調各語法現象之間的聯系,在有針對性的讀寫訓練中不斷加強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混合式語法教學對英語作文句法復雜性影響的研究 》(編號:skl-2019-1596)
參考文獻
[1] Wolfe-Quintero, k, S. Inagaki, & H. -Y. Kim.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Writing: Measures of Fluency, Accuracy, and Complexity [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77.
[2] 秦曉晴,文秋芳.中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發展規律與特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 楊玉晨,聞兆榮.中國學生英文寫作的句子類型及分析[J].現代外語,1994(01):39-42,67.
[4] 鮑貴.英語學習者作文句法復雜性變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41(04):291-297,321.
[5] 徐曉燕,王維民,熊燕宇,蔣婧,潘小燕,孫念紅.中國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議論文句法復雜性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02):264-275+320.
[6] 趙俊海,陳慧媛.英語學習者書面語語法復雜度的測量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01):27-33.
[7] 邱建華.基于閱讀的大學低年級英語寫作句法特征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0.29(05):141-144.
[8] 姜琳,陳錦.讀后續寫對英語寫作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發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15.38(03):366-375,438.
[9] 徐曉燕.顯性語法教學與中國大學生對英語非限定分句的使用——一項基于單組實驗的探索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31(03):93-100.
[10] 陳慧媛.英語寫作表現測量指標的類別及特性研究[J].現代外語,2010.33(01):72-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