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泓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本文主要探討在班級建設中通過“立足學生、以身作則、因材施教、放手管理”四個步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行為習慣;班級建設;小學階段
一、養成良好習慣的意義
眾所周知“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是現代教育工作中必須堅持的理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關系到學生一生健康成長的大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無論對學生現在的學習還是將來的工作、生活都有莫大的幫助。
早在古代,我國就提出了“蒙以養正”的教育理念,提出從小就要抓德育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仍然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在重視課堂教育的同時注重實踐、體驗和養成教育。國家教育部2017年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以培養學生良好思 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工作重點。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德育要以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為重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勢在必行”。
蘇聯心理學家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通過研究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特征,得出結論:“小學兒童的品德是在學校中形成的,小學生遵守學校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行為規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孫蒲遠老師提到:“德育必須從小培養,培養習慣是關鍵的內容,其中道德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問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小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基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從細節入手,由淺入深,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二、行為習慣養成現狀
小學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但卻存在著以下問題:
1.現行教育模式不重視德育課影響著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
教育者總希望通過德育的滲透進行行為習慣教育,但分數至上的教育背景下德育課成了擺設流于形式,被語、數、英占用。德育活動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很少開設或干脆不開設。這導致德育無法真正貫徹實施,達到引導行為習慣的目的。
2.學校行為習慣教育沒有規范性、制度性、長久性的機制
學校德育工作功夫不放平時,而通過臨時突擊式地進行行為習慣教育方式試圖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例如,教育局要求向雷鋒學習時,學校抓時間布置學生去做好事,搞形式多樣的雷鋒學習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等。教育局要求抓文明禮儀教育月,學校就嚴抓狠打禮儀教育。
學校德育“形式主義”,以搜集必要的材料應付過檢查為目的,應付了事,暫搞臨時突擊的教育方式,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學校德育工作尚且如此更遑論班級。
綜上所述,德育工作目前并沒有如預期般發揮自己應發揮的作用,流于形式,德育成了“空頭支票”只限于空喊口號,實際意義不大。行為習慣教育不是個臨時性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系統性、規范性的長久培養機制,學生才會健康成長。這是德育工作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在班級建設中抓好習慣養成工作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階段的主要德育工作之一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然而,學校教育目前還陷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大環境。針對小學階段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存在的諸多問題,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中的一員在班級管理中我從“立足學生、以身作則、因材施教、放手管理”四個方面進行實踐嘗試解決問題,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1.立足學生,從“生”出發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明確,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并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
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體,小學階段更是學生養成習慣的關鍵期,但受認知程度的限制,學生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就需要學校教育予以引導和指正。在學校教育中班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場所,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環境。
因此,在班級建設中立足學生立場,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班級建設,還權利、還空間、還工具、還時間給學生。據此在班級建設中筆者將班級的各項事務分為不同的崗位并進行了《我是神氣領隊員》《我是最美禮儀監督員》《我是最牛教室維護員》等一系列活動。在活動之初首先明確每一個崗位的職責是什么,讓學生明白作為班級的一員可以為班級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著讓學生們開始為期一周的試崗,在試崗過程中學生對所承擔的責任具有更為清晰的認知。一周之后根據試崗情況可以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當出現多人選擇一個崗位時便采取競聘的方式上崗。
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每個學生領到屬于自己的崗位,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性,發揮學生的主人公意識,讓學生體會自主的自豪感。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生活中的各項事務都有自己的規則,自己也是受規則約束的人之一。
2.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論語·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名教育者,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小學生模仿的主要對象,對于小學生來講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要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的典范,促使學生認真嚴格要求自己,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班規規定學生不能遲到、浪費糧食、亂扔垃圾等,那么,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我就會做到比學生先到、吃飯是吃多少裝多少、隨手拾起地上垃圾。班級每周舉行《說說你的一周小發現》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教師拋磚引玉,說說發現班級某個同學做的好人好事、禮儀行為等,隨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說說自己的“一周小發現”并為自己發現的人物點贊。
通過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導向,引導學生遵守紀律、明辨是非、尊重他人、欣賞他人。
3.因材施教,各個擊破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班級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獨具特色,作為教育者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個別問題個別分析的辦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改掉自身的問題。
例如,在進行崗位建設的一系列活動中,當個別學生因為受自己認知程度的限制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合適,那么,教育者應該及時予以幫助,給學生做好示范,輔助他順利度過前面的適應階段;有的學生因為天性使然不受同學的監督,教育者應及時予以阻止并進行個別談話,對其行為進行矯正。
4.放手管理,給予信任
放手管理是指在班級進行全員設崗一段時間后,學生對具備更高的辨別能力,對責任認知更加清晰,教師嘗試下放更多的權利、時間、空間給學生,使學生逐步實現自我管理,班級在學生自主管理的基礎下自行運轉。
這時教室里各項工作各個角落都有專人專職監督管理,如此一來,班里的事有人管,人人有份,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營造了一個全方位管理、全員參與的良好環境。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在班級內外亂丟垃圾、打鬧追逐的現象不見了,班級變得更加干凈整潔了。
通過三年的努力,班級建設初見成效,換來了班級環境以及班風的變化,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好處。今后,筆者將繼續切實針對學生中出現的新問題,全力抓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讓良好的行為習慣陪伴學生走入社會,走向未來。
[本文系廣東省2019年度德育專項課題“提升小學生文明禮儀素養的研究與實踐——基于君子人格教育理念下的學校德育模式初探”(課題編號:2019ZXDY0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娜.小學班主任應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J].發展導報,2017-12-05 (030).
[2]張曉英.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J].發展導報,2016-11-15 (028).
[3]于瑞珍.小學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J].發展導報,2015-05-08 (027).
[4]揚茜.通過班級建設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以K市J小學為[D].云南師范大學,2018.
[5]杜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X小學為例[D].河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