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明



【摘要】智慧課堂平臺的使用,讓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發生了改變。如課前預習的環節更立體化,學生預習情況能提前反饋,老師能更有效地針對學情備課。課堂中教師利用平臺的各種互動功能等,使得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變得更便利和快捷,學生有了更多的展示平臺和參與機會;課后教師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輔導,學生能更多途徑地實現自主學習。本文結合自身使用探索,談談智慧課堂平臺如何助力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關鍵詞】智慧教育;智慧課堂;課堂教學;個性化學習
“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 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出了對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要求。當前,很多學校都引入了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以支持課堂教學變革的實現,智慧課堂教學平臺就是當中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
智慧課堂平臺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于一體,對教學眾多環節都有深刻的影響。比如,對教學資源而言,教師能通過互聯網、云資源、校本資源或本地資源搜索教學需要的資源,通過一鍵資源分享就可以共享到學生端,學生便能及時接收老師共享的資源,提高時效性。又如,在練習反饋上,學生完成練習后,平臺會根據設置進行自動批改并馬上反饋結果,學生和教師都能第一時間掌握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和教學策略以鞏固新知等。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把智慧課堂平臺融合到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與學習中,現整理成文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一、利用智慧課堂平臺,開啟數學預習新模式
“今天其中一項任務是預習數學書第**頁,然后完成書本第**頁的練習,明天的課堂上核對完成情況。”這種布置預習任務的方式在沒有使用智慧課堂平臺之前,是筆者一直沿用的預習方式。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并未能使得教學發生質的變化。因為老師在編寫教學計劃的時候,只能通過自身經驗,預設學生可能的知識生長點,預習的質量高低,各人理解的程度,所遇到的難點,存在的困惑,練習的完成情況并不能在備課之前得到有效的反饋。這是傳統的教學“以教定學”的瓶頸所在。但是利用智慧課堂平臺后,預習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我們對需要學習的新課通過平板推送預習任務:包括教材內容,可根據內容選合適的短小微課視頻,完成并上交預習題目等。學生能除了使用電子課本外,還可以借助教師推的送更多資源,幫助了解和理解新學習的內容,使得預習更具深刻性。借助平臺能及時反饋預習情況的功能,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可以提前掌握學生預習時的掌握情況,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學計劃,實現“以學定教”的教學方式改變。
例如,在學習二次函數第一課時,對比使用平臺前和使用平臺后預習任務的變化:
使用智慧課堂平臺前:
教師任務:按照以往教學經驗對二次函數第一課進行備課與設計教學流程。
學生任務:1.預習課本第27—29頁內容,并記錄下疑問。
2.完成課本第29頁練習題,課堂上核對答案。
使用智慧課堂平臺后:
學生任務:1.預習課本第27—29頁內容,并畫出重點內容。
2.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遇到的疑問發布在班級空間的數學討論平臺上。
3.完成推送的選擇題和課本第29頁練習題,并上傳提交到答題模板上。
上圖是在預習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參與了課前的提問和討論,不管問題提出是否有深度,但是也反映了學生在預習中進行了一些思考,提高了預習的積極性。
教師任務:1.根據學生在討論區中留下的疑問和討論的情況,把握本節課的學情。
2.根據學生練習反饋的情況,精準的找到認知的難點或存在的問題。
3.根據掌握的學情和以往的經驗,做好教學設計。
上課前,教師通過設置與本節課預習相關的內容給學生,通過學生提交的情況分析,可以更準確地掌握學情,為精準備課提供有效的信息。
在引入智慧課堂平臺后,學生預習的任務并沒有明顯增加學生學習負擔,但是討論平臺和及時反饋卻能給教師提供及時的信息,能在教學發生之前更準確的掌握學情。從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上看,能更準確的掌握學生原有的知識生長點,更科學更有依據,而非只憑過往的教學經驗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這也體現了大數據對精準教學的輔助和促進。
二、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精神,勇于探究。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是當前課堂改革的重要部分。正如《智慧課堂》一書中指出“數學和自然學科中刻有使用軟件作為認知工具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如計算機建模、虛擬仿真實驗、繪圖工具、科學可視化、智能分析等專用軟件,用于涉及三維空間的抽象數學概念,支持學生去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智慧課堂平臺承載著許多的應用軟件,給與學生可以探究的便捷,提升其科學鉆研精神。
在講解二次函數y=ax2圖像與性質的一節中,傳統的函數圖像學習方法多為按照教材的研究步驟,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或兩個函數圖像,然后歸納函數性質,由于技術限制的原因,函數圖像的樣本比較少,學生在歸納函數性質時,理解不夠深刻,遇到疑問也不容易通過技術手段解決。
但通過智慧課堂平臺中所提供的應用程序,學生可以實現即時畫圖并參與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生也可根據自己或小組內討論的設想進行嘗試探究,使得對函數圖像的認識更深刻。
如下三圖為學生在利用智慧課堂平臺提供的函數繪圖工具,探究y=ax2時,參數a對圖像的影響的過程中呈現的成果:
從學生提交的成果中看到,不同的組別學生關注a的取值不一樣,得到的探究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小組提供圖一,關注點在a的正負取值,導致圖像開口的不同。有小組提供圖二,探究的結果側重于a的取值為互為相反數時,圖像會關于y軸對稱。有小組提供的圖三,側重于當a>0時,如果a越大,那么開口就越小;當a<0時,a越小,開口越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進行探究,智慧課堂平臺提供給學生非常好的自主學習機會,也激發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三、利用智慧課堂平臺,實現數學個性化輔導與拓展
教育部長陳寶生曾提出:“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的觀點。傳統的教育中,由于信息技術手段的限制,教師更多的是憑借個人經驗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做出判斷,而且往往容易出現滯后和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
下表是在使用智慧教學平臺前后,學生課后的到輔導情況的對比分析:
通過四個方面的對比分析可見,利用智慧課堂平臺,學生在課后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清楚地了解自己各個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對于自身未能掌握或熟練的知識點有針對的攻克,實現個性化學習,這促進班級的個性化教學。
例如,在一次測試中,利用智慧課堂平臺對以下兩個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精準分析,并為他們提出學習建議和練習推送。
A生:通過測試發現掌握情況比較理想,錯誤題目比較少,根據試題分析發現薄弱知識點主要集中綜合難度較高四邊形綜合題目掌握不夠好。因此,推送與此類知識相關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以提高解決難題的能力。
B生:通過測試發現其掌握的情況不太理想,單個知識點的內容掌握比較好,但是綜合知識,包括填空和解答題掌握不理想。根據數據反饋的情況,建議該生根據正確的解答改正自己的錯解并反思。根據系統提示出錯題目的知識點,比如,多邊形內角與外角,三角形外接圓與外心的問題,四邊形的判定與性質綜合應用,尺規作圖,等等推送相關練習。推送的題型也比A生要多樣化,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
根據不同的學生個人情況,平臺自動建立錯題本,在錯題本中找到錯題歸類,利用平臺實現個性化鞏固練習。
智慧課堂平臺的使用,使得學習反饋更具有及時性。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能比傳統教學更快了解自身的學習、教學存在的盲點。平臺上錯題本的建立能記錄學生學習過程性的數據,通過智能化的推送糾錯練習使得學生能從盲目的刷題中解放出來,通過大數據分析自身的學習情況,用數據指導學習和復習,更有效率。同時,拓展資源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能通過分享形式多樣的資源,使得學習更多樣化、更具樂趣。
四、總結
智慧課堂平臺的使用緊密了傳統數學教學中“教”與“學”的聯系。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收集到學生完成練習或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其數據分析讓教師對學生的學情有更準確的了解。教師能更加準確的掌握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利用教育平臺實現個性化推送學習資源和分層練習,使不同的學生能得到適合自身能力發展的教育,從大眾化教育走向個性化教育的轉變。
智慧課堂平臺的使用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它可以把課堂變得更直觀,更生動,更趣味,讓學生理解更深刻,更容易實現適合學生自身的個性化數學學習,合作性探究學習,分享所學習的知識,從而使教師更容易調動班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靈活運用智慧課堂平臺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創設高效的課堂,提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利用智慧教育、智慧課堂實現各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崔浩.混合式學習背景下中職學校智慧課堂教學模[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9.
[2]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5):26-32.
[3]賴志欣,王鑫,肖艷萍等.基于智慧課堂平臺的新型混合式教學現狀及趨勢研究[J].教育導刊,2018(9):219-221.
[4]陳寶生.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OL].https://www.sohu.com/a/190726252_120074.
[5]劉邦奇,吳曉如.智慧課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